大学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研究
2024-04-02田继英
田继英
摘要:作为现代社会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向之一,文学教育凭借自身具有的多元化优势,能够借助具体教学活动,丰富学生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思想观念,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建立健全。然而根据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发现,由于大学文学教育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具有的时效性较低,导致学生对文学教育内容无法提起兴趣。通过对课堂教育策略不断优化与完善,能够有效扭转这一现状。因此,本文针对如何利用大学文学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人文精神展开详细分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学;文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途径
引言
随着“科学”思想的全面普及,我国教育领域对涉及“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越来越崇拜,导致人文教育被轻视,具有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弱化,教育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逐渐背离。在此背景下,无法为大学教育抛开一切杂念、追求美好高尚真理的目标提供帮助,而是更加注重如何将学生培养成能够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积极帮助的专业人才。一部分教育人士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陨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重新构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一门具有较高重要性的人文学科,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帮助学生建立精神世界为目标,在构建学生人文精神层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文学教育是现代大学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能够为文学知识的传播、交流、发展提供有效平台,是塑造学生灵魂精神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对现代化社会背景的充分利用,使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的贡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现阶段所有大学都需要正视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现状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文学教育的接受程度较高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对“文学危机”理解出现偏差,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学习文学毫无用处,这也成为教育领域专业人士经常辩论的话题。然而事实却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文学的出现概率越来越低,特别是在现代大学生群体领域中具有的作用越来越弱。虽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具有较高复杂性,并非某一个问题导致,但从学生主观认知态度和需求层面来看,文学并未彻底淡出大学生群体,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对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具有一定期盼和渴求。
根据对某大学展开的实际调查研究能够知道,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设语文课程的学生占总数的75.93%;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设人文教育的学生占总数的92.99%;认为人文素质对自身今后发展能够提供积极帮助的学生占总数的96.26%,然而该大学文学教育水平较低。从中能够看出,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水平、实际需求与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1]。
(二)大学文学教育内容复杂、多元
首先,大学文学教育的途径具有多元化特征,该校大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文学知识的占比为21.96%,通过社会实践掌握文学知识的占比为48.83%,通过其他课堂学习文学知识的学生占比11.68%;其次,大学文学阅读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将文学鉴赏作为学习目标的学生占比16.12%,以提高自身品格修养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占比53.74%,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学生占比5.37%,单纯打发时间的学生占比25.47%;再次,大学文学阅读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学生选择文学作品时,对作品形象较为重视的占比13.32%,对故事情节较为重视的占比37.85%,对于文学语言较为重视的占比20.56%;最后,大学文学阅读方式具有多元化特征。网络的出现能够为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思维和方式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向他人借阅纸质图书或在图书馆阅读的学生占比76.87%,借助网络渠道开展文学阅读的学生占比23.60%[2]。
(三)大学文学教育时效性的提升速度缓慢
首先,文学阅读方式缺乏合理性。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时,阅读内容各不相同,其中文学作品占比40.89%、娱乐杂志占比22.43%、专业书籍占比21.96%、其他书籍占比16.36%。尽管文学作品依旧占据主体阅读优势,但已不再是主流阅读内容;其次,文学经典阅读内容逐渐退出学生视线。根据调查该学校21.50%的学生阅读过四大经典名著,阅读过两本、三本的占43.93%,阅读过一本的占23.60%,完全没阅读过的学生占10.98%。在新课改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四大名著成为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这些数据充分证明,该校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数量较低;最后,大学文学教育成效逐渐衰弱[3]。该校大学生中,认为通过语文课堂使人文精神教育在自身日常行为中得到充分体现的人数占比6.54%,基本体现的人数占31.31%,略微体现的人数占41.82%,没有体现的人数占18.46%[4]。
(四)大学理工专业文学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在认知层面,该学校理工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认为不必要开展语文教育的学生占比高达31.5%;其次,该学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借助互联网开展文学阅读的比例较大,而互联网阅读通常以自由阅读和浏览式阅读为主,在没有专业指导和引导的情况下,阅读效果不佳;最后,该校理工专业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社会实践以及课外阅读,从语文课堂教育中获得的人文素养较少[5]。
虽然以上这些调查内容只是在该学校内部开展,但依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将现阶段我国大学文学教育的开展现状以及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产生的影响客观呈现在人们面前。充分说明,目前大学生在思想层面基本能够给予文学教育足够的认知和重视,但是在行动层和落实效果层面,缺乏一定的动力和积极性[6]。
二、利用大学文学教育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课堂教学发挥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作用
首先,该大学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设置文学课程。现阶段,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大学语文课程代替文学课程。因此,在落实各项课程改革措施的过程中,该大学可以合理增加文学类公共选修课程的类型和数量,比如,文学名著导读课、文学鉴赏课、电影欣赏课、国学讲读课等,通过开设此类课程,不仅能够将传统“教化”被“美育”充分代替,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对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对语文教师文学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師要积极改变传统落后的文学鉴赏思维,从新颖而独特的视角入手,带领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和敏锐性,从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出发,建立不同的观点。教师还要将素质教育模式全面代替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作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更加深入、全面[7]。
(二)利用课外阅读发挥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作用
首先,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阅读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将传统缺乏合理性的阅读方式进行不断完善。比如,消遣性阅读,当学生在学习之余,为了摆脱疲倦的状态、调节大脑、放松心情,选择一些内容轻松、愉快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浅性阅读,以浏览为主的快餐阅读方式、读图为主的混合阅读方式,虽然能够扩展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知识储备,但无法使学生对具体知识深入了解。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列出文学作品必读清单,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并对学生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活动,通过抛砖引玉,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创造良好的氛围,在校园形成读书浪潮,将文学阅读变成学生的生活常态;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文学阅读条件,通过建设阅读环境和图书馆,方便学生阅读[8]。
(三)利用实践活动发挥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作用
对于大学教育而言,通常是在课堂中完成,然而教育无处不在,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堂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文学阅读,而且还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充分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阅读途径,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在提高大学文学教育成效方面具有的作用,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该大学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包括文学创作比赛、文学社团、文学交流辩论会、演讲会、文学壁报、文学手抄报、戏剧表演、文学性主题调查在内的一系列文学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借助实际应用,以直观体验的方式,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对文学所蘊含的深层意蕴与独特魅力充分感悟。在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到相关部门的允许,各项活动必须严格遵循教育宗旨和章法,明确活动地点和活动内容,始终围绕活动主题,确保设计的活动方案和评价标准具有较高可行性,坚持文学教育的初衷,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全面构建[9]。
(四)利用互联网发挥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作用
在我国全面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网络技术凭借自身具有的多元化优势,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将网络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能够为文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平台。大学在开展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受网络影响的程度给予高度重视,语文教师要对大学生在开展文学阅读过程中涉及的阅读观念、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时间以及网络文学产生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将网络作为教育平台,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大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具体文学主题,比如,思念家乡、建设家园、抗疫感悟等,创作评论随笔、读后感,对文学作品进行自由评论并撰写阅读心得;通过建立专门的文学创作交流网站,使学生接触更多文学创作群体,为学生创建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约束,通过适度交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建立积极的人文精神[10]。
结语
本文以我国某大学为例,对该大学在利用文学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人文精神的现状展开系统分析,明确了大部分大学生渴望接受文学教育,但由于大学文学教育具有复杂多元的特点,导致大学文学教育实效性提升速度缓慢,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文学教育基础薄弱,使学生在构建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文学教育作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本文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网络互动等多元化渠道入手,对文学教育的各项措施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确保大学文学教育具有的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相关工作中,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康洁.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学教育的启示——评《英美文学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4):195-197.
[2]周晓风.文学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当代文学教育的人文缺失[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8-90.
[3]罗譞.文学写作教育的多维模式探索——评《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2):134-136.
[4]陆敏.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引导,探讨提升学生人文精神——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152-154.
[5]宋冰心,申祥龙.高校文学教育发展与创新实践--评《文苑漫步——大学语言文学教育论集》[J].中国高校科技,2021(4):160-168.
[6]韩露,张丽.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现状及其路径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1):124-127.
[7]宋雨晴.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教育研究——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J].高教探索,2019(9):172-174.
[8]张引.大学文学教育对于刘震云文学创作的影响——兼谈当代“作家学者化”的问题[J].百家评论,2019(5):99-101.
[9]张海燕,张剑英,黄尚峰,等.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探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43-45.
[10]朱敏.运用IEO模型理念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内容体系——以“冶商”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性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2):55-57.
(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