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师要常怀青年思维

2024-04-02白晓飞

公关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青年学生互联网

白晓飞

摘要: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展现出看似矛盾的精神面貌,这是由于青年自身的特质在面对时代之变时做出的回应。思政课教师要想准确把握这种青年特质,进而讲好思政课,就需要具备从青年视角审视青年学生的本领,养成以青年思维看世界的能力,近距离观察青年之变,真正走进青年学生的世界。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加强思想理论学习,直面时代新变化,深入学生群体,关注青年身边事等几个方面着手促进形成并长期保持青年思维,用青年思维引领青年,以教师之“新”来引领青年学生之变,做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

关键词:互联网;青年学生;青年思维;思政课教师

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重塑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对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青年学生在互联网上有着看似矛盾的表现,不断审视互联网中的青年学生,探索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是思考的重要教育问题。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1]。如何准确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思政课教师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要把握好当前大学生与“时代新人”之间的距离,充分了解大学生当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要求教师要以青年视角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世界,以青年思维审视青年变化,进而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时代新人”的身份转变。

一、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的两面性

青年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20岁上下,处于身心不断健全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面对网络谣言和各种负面情绪的传播,常常引发大学生对自身的学业、就业、社交、经济等方面产生担忧,在心理上出现恐慌、焦虑、空虚等情绪。由于这些情绪的作祟,使得他們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是抵触,进而在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表过激言论、散布谣言,严重者还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这是青年学生对网络认知不够全面、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及学生自身心理抗压能力不足等因素引起的应激反应。这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还不够强、抵抗外来压力能力尚且不足和自我调节管理方式欠佳的体现,也是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思想政治建设不及时、不充分、不得其法的结果。

但我们又可以看到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出积极担当的一面。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工具发出声音,在网上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对各种消极观点、不正之风进行驳斥。在面对网络谣言时,青年学生也善于甄别谣言、敢于揭露谣言、自觉抵制谣言、主动反击谣言,列举事实主动讲述鲜活生动的故事、传递客观真相。面对西方媒体对我国形象的污蔑、对我国政策的诋毁,青年大学生能够列举数据、陈述事实,通过社交媒介积极发声,敢讲、能讲、会讲中国的真实故事。青年学生从被动接受网络话语的支配到主动塑造网络清新风气,从仅仅聚焦个人得失到关心家庭命运再到心怀“国之大者”,其视野不断开阔,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健全。青年学生在与网络不良风气作斗争中表现得十分亮眼,让全社会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二、从青年视角审视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展现出看似矛盾的精神面貌,与其所处的成长环境有着极深的关联。成长于新世纪的青年学生经历了我国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多样化的思潮、交织叠加的矛盾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思维。青年学生不仅仅是受网络影响的被裹挟者,更是主动建构网络世界的参与者。过去有很多人认为青年学生没有经历革命的考验、出生在独生子女或是少子女的家庭中,故而认定“90后”“00后”是“脆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似乎他们从出生起就已经被贴上了这样一个固定不变的标签。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现实告诉我们,青年学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群,而是有着复杂多元、易于变化的特点。“青年人内心世界的困惑,在许多情况下并非出自政治思想问题,而是出自内心世界的失衡与失调。这在社会变革时期尤为突出。”[3]在面对社会变迁与内心世界失调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应激的一面。在应激表现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地适应并改变着外部世界。那么思政课教师在面对青年学生时,该如何准确地把握这种变化呢?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从青年视角审视青年学生的本领。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 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是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是讲好思政课的必备条件。“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5],当前多数思政课教师对于“讲好思政课”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内容之新、新颖教学方法方式的设计和运用上,而对于学情的深入调查研究却是鲜有投入大量精力者。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政课,却没办法让学生真正地入脑、入心,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下功夫研究教学,而是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充分用青年的眼光去审视自己面对的青年学生,出现老师不懂学生在想什么的情况。思政课教师多是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去考察自己所面对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了解青年学生的共性,却并不能以与时俱进的视角深入调查自己所面对的本校、本班学生的个性,不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特点,不清楚青年学生的交流交往方式,不能真正走进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

青年对于时代的变迁最为敏感,他们往往会在时代变迁中迅速做出思想的调整。21世纪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与教师尤其是年长一些的教师有很大不同,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具备从青年视角观察青年、观察整个世界的本领,没有从青年思维看世界的能力,就很难适应时代之变,很难理解青年学生之变,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学术语言转变为青年乐于接受的教学语言无疑就成了空谈。思政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答好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首先要回答好学生之问。思政课教师只有从青年学生的视角出发才能切实看清楚青年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才能发现青年学生中有哪些需要引导改进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运用青年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来讲述深奥系统的理论知识、立德树人的宏大道理,才能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才有可能规避由于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视角而引起的师生间的割裂。

三、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培养青年思维

思政课教师真正走进青年学生的世界,需要有与时俱进的青年思维。怀有青年思维不是学几句青年学生间的流行语,也不是强行附会青年学生关注的科技手段,更不是一时兴起跟学生聊聊天,而是要始终保持着不断动态更新的意识,时刻关注学生所关注、常常想学生所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的深刻道理化为和青年学生交流的日常。思政教师要形成并长期保持青年思维,应当在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接受时代新变化,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身边事等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把稳青年学生前进方向

青年思维的养成过程不是一味求新、求异,而是要基于当前青年学生的新情况,与时俱进更新理念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养成青年思维,与时俱進地更新理念,就必须不断提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客观分析实际问题的本领。“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6],通过对红旗渠精神的产生背景、时代内涵等方面的解读,引导青年学生艰苦奋斗,不负韶华。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探寻青年学生之惑的解决之道并不断适应学情变化的新特征,有效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获得的青年思维才能够经受得住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把握住青年学生的前进方向。

(二)直面时代新变化,与青年学生同向同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产物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青年面对时代变化能够迅速做出调整并引领整个时代之变,这是由于青年人对于新事物、新变化能够快速接受和适应。而今天的教师多由于年龄增长、家庭羁绊和工作繁忙往往忽略对新变化的适应。如对于线上教学工具的使用。相比于线下利用多媒体教学,线上教学更加考验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实效,很多老师认为线上教学无法与线下教学的实际效果相提并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于线上教学技术的了解甚少,有很多教学功能无法充分使用,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发挥出来。伴随着互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成长的青年学生在思维深处是不断求变、追求完美的,细究起来会发现他们整体上对社会的向上发展是在积极关注并且在不断做出贡献的,他们有着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他们以自己认为的担当精神在积极地促进社会治理的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在面对新变化时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接触新兴技术,依然使用旧观点来观察不断变化的时代,用旧理念、旧方式向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定是不会尽如人意的,甚至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将终身学习的观念贯彻到底,养成不断了解和适应时代之变、科技之变、学生之变的习惯和自觉,始终坚持用年轻的心来感知变化的世界,用青春的方式向青年学生讲明白思想政治的道理,和学生一道用青春的脚步来丈量日益蓬勃向上的中国。

(三)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群体,关注青年学生身边事

思政课教师养成青年思维,不仅仅是对新兴技术、科技产品的接受与适应,更重要的是要深入青年学生群体,与青年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心灵的互济,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引领学生客观分析,同时也要关注青年学生身边的“大事”。如奖助学金评定、宿舍争执,这些在教师眼中是小事,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来说有可能是一件大事,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思政课教师不能人云亦云地认为自己所教授班级学生的特点、喜好是怎样的,而是要切实去调查研究,定期做关于学生成长、思想变化的问卷调查,抽出专门时间与学生共处,在课堂的沟通之外,深入学生宿舍、观察学生社团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本校、本班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熟知学生间的沟通语言、交往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断探索青年学生自入学至毕业间的心理变迁历程及影响因素,以平和的心态去观察青年学生眼中的世界,去聆听他们的内心独白,感受特定事件对于青年学生的重要意义,让自己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之友。

结语

如果不能站在青年学生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思政课教师就会很难和青年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教师只有做到用青年思维审视青年学生之变,用青年视角去观察青年学生眼中的世界,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群体,才能在此基础上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重任,实现青年学生“时代新人”的角色转变。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这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思政课教师要养成放心不下的意识和行为自觉,不断养成适应学生之变的青年思维,用青年思维来引领青年学生,以教师之“新”来引领学生之变,做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当然思政课教师养成青年思维,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所有诉求、取悦学生,而是要切实深入青年学生群体,了解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逻辑,真正把思想政治的道理转化为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把思政课堂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22-5-11(02).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

[3]黄志坚.青年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00.

[4]王国芳.让大概念教学为高中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J].江苏教育,2023,(24):27-28.

[5]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6]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01).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青年学生互联网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