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脆皮大学生”现象谈起——如何让体育更“体育”

2024-04-02李香玉

教育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锻炼体质

李香玉

“打了个哈欠下巴脱臼了”“伸个懒腰,脖子扭了”“刷短视频憋笑,鼻动脉笑裂了,血止不住被送到医院”“军训踢正步把自己踢成骨折”“打游戏太激动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近来,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分享出自己让人哭笑不得又心惊胆战的意外和疾病经历。由于这类“惨痛案例”实在太多,“脆皮大学生”一词迅速走红网络。虽然其中有些自嘲的意味,但也为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敲响了警钟。“脆皮大学生”现象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如何让体育更“体育”?本刊特邀相关专家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育家》:前不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朱晓敏发表文章《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与研究》,共选取18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基本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您认为“脆皮大学生”现象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出现了下降趋势?

于素梅:“脆皮大学生”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大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强、健康习惯不良、健康技能不足、健康状况不佳,这不只是某一方面出了问题,而是多方面同时出了问题。表面看似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了下降的问题,其实并不仅仅如此。

导致大学生出现大健康问题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系统化、衔接性健康教育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没有建立起健康知识与技能体系,更缺乏对健康的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加之大学阶段健康教育的缺失,健康促进就很难看到实效,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就自然暴露了出来。

另一方面是相对自由的大学生生活所导致。一些大学生放松了自主锻炼,未能按照人的生物钟规律进行科学作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处于时间相对自由、功课相对自主、发展相对自我的“三自”状态,缺少像中小学阶段统一规范管理的各项体育活动,大多数大学生未能走出寝室(或教室),未能走到操场上,走到阳光下,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质提升自然就成了问题。

王宗平:这些受伤信息基本都是受伤者自己分享出来的,之所以敢“秀”,说明他们并没有将这视为一种“丑”。对于“脆皮”现象感到无所谓,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说明,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纠偏的。

据我了解,现在很多高校使用“校园跑”App,要求学生必须跑完学校规定的公里数。学校的初衷是吸引大学生群体性地参与体育锻炼,加强体魄和精神建设。但有的学生为了达标,竟通过接力跑、代跑、定位作弊等方式刷公里数,关键是很多大学生对此习以为常。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肥胖率、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都有所上升。这不仅仅是体育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的作用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意志、精神方面的锻炼。

其实,我们国家学生的体质跟国外学生比起来,幼儿园阶段几乎没有差距,小学一、二年级差距也不大,到了三、四年级,出现“逃离现象”,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锻炼的频次就开始下降。因为随着年级的增加,孩子的学业压力开始加大。虽然我们强调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但家长和学校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

有数据显示,美国60%的孩子痴迷体育,80%的孩子有擅长的体育项目,体育锻炼的习惯从小已经养成。美国教育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国。在美国的学校里,一个体育好的孩子比学习好的孩子更受欢迎。但我们还没有形成体育文化,“体育好也是一种重要能力”的观念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我认为,学校体育要做加法,文化课就必须做减法。因为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固定的,文化课追得过紧,体育锻炼怎么加呢?按照国家“双减”政策的初衷,减下来的时间是要开展体育、美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但据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下午三点半以后的课后服务时间让孩子们写作业,甚至有的学校安排正常上课。当下,我国学校教育依然普遍存在“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和问题,“五育并举”在学校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落虚,这是我们新一轮教育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育家》:“脆皮大学生”,自嘲之外该如何自救?

于素梅:“脆皮大學生”在数量上呈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身体上的伤病程度不一,也可能由身体伤害逐渐引发心理上的问题。因此,强化“脆皮大学生”自救的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

首先是自我觉醒。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健康虽然不是一切,但却高于一切。没有健康就难以有幸福,难以做贡献,难以实现人生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其次是承担健康责任。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人健康,每个公民都应该把健康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大学生更应主动承担健康责任,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次是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科学合理进行锻炼,对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是规律生活。充足的睡眠,既是健康的前提,也是锻炼能起到效果的关键。现在大学生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熬夜,不规律的生活会导致不健康的结果,希望大学生们要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教育家》: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是青少年体能水平最差的群体。大体上,存在“大学不如高中,高中不如初中”的突出现象。您认为该如何打通高校与中小学体育的“任督二脉”?

于素梅:打通高校与中小学体育的“任督二脉”,实际上是实现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问题。纵观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着低级重复、蜻蜓点水、各管一段的现象,总体上出现了脱节。要将其打通,需做好以下两点。

其一,建立各学段“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着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经过五年的研究,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一套教程体系、一套标准体系,为实现衔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

其二,改变体育认识,需要从健康观提升为幸福观,推行幸福体育,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感受幸福,享受运动乐趣,感受体育魅力。我们需要抛开功利性体育,避免出现强压式体育,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让孩子在运动中快乐地参与,养成习惯,才能真正持久地促进健康。要避免中考被动锻炼暂时体质增强,后续又逐年下降的不良现象。推行幸福体育、培养阳光少年、助力健康中国,是未来体育应有的理念、定位和目标。

王宗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比较,1985年启动、每5年开展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均显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但小学好于初中(小学低年级好于高年级),初中好于高中,高中好于大学,大学一、二年级好于三、四年级。

由于初三年级面临体育中考,因此学生体质好转的“拐点”就出现在初三年级,并且能够延续到高一,到高二、高三又下降,下降趋势会蔓延到大学。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其实施必须借助“指挥棒”的力量,这也是目前解决中国学生体质下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但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体育似乎成了学习的附属品,中考前学校和家长普遍要求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整体升学成绩,体育的本质功能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教育家》:我国目前的体育课大多上成了“温柔体育课”。一些“学生在体育课上猝死”的事件也导致很多学校和体育老师不敢让学生进行剧烈运动。对此您怎么看?如何让体育更“体育”?

于素梅:“学生在体育课上猝死”的事件,总是有原因的,而且也是极少数的,学校不能因此就拒绝剧烈运动的组织与开展。要改变这一现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把握何为剧烈运动。多大量和强度的运动算是剧烈运动,不同的学生承受运动量和强度不同,不能泛泛地说剧烈运动不能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其锻炼是为了愉悦身心、强身健体,而非运动竞赛,因此,保持在中高强度,且多一些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较为适宜。学生主观感觉上以面色红润、适量出汗、气喘吁吁但能正常讲话为宜。

精心设计打造体育幸福课堂。让每一名学生既能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还能拥有一定收获。学生的学习感受至关重要,学生在体育幸福课堂中参与学、练、赛各项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实。

实施运动能力等级认证。让每一名学生不仅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更能通过运动能力等级认证。学生还可以通过运动能力等级认证驱动效应加强自主锻炼,教师可以通过运动能力等级认证,了解学生实有的发展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家长可以通过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为孩子选择适合的社会培训项目等。

王宗平:现在的孩子缺少享受体育乐趣的机会,导致他们不容易喜欢上体育。我总结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存在的普遍状况是“三无七不”,即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出汗、不气喘、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温柔体育课”之下,多数学生不会加速跑、不会前滚翻、拉不上标准的引体向上,甚至没有接触过铅球、栏架等,在体育活动中没有出现过“极点”,没有体验过“第二次呼吸”。所以,他们总觉得运动很苦、很闷,没有快乐,也很难持续坚持。

人体只有在中等偏上的运动强度,也就是达到最大脉搏的70%~75%,并且持续30分钟以上,才能产生快乐因子多巴胺,从而感到兴奋,体会到乐趣。但现在在体育课上,中小学做得还不够,运动强度也有限。有的孩子小时候有体育锻炼的乐趣,随着学业压力上来了,就沒有时间锻炼了。而且很多家长把体育当作一种“调味品”,觉得孩子学习太紧张了,通过体育锻炼来放松,最终目的还是提高学习成绩,但体育的本质功能不是这样的。

如何让体育更“体育”?我认为深化体教融合是改变这一现象的突破口。体教融合的核心作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协同发展。要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必须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舆论上要引导,体制和机制上要改变。

首先,要减轻文化学习的负担,完善新时代人才评价体系,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作用,这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其次,要把孩子引向社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贡献青春力量。最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比如,国考、公考中普遍设置体能测试。体能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克服阻力的能力、快速动作能力、持续工作(运动)能力、协调的运动能力和灵敏准确的动作能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用人单位,增设体能测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建议今后的招聘,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可以逐步试行从以前的体检转向更高层次的体能测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全国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要聚焦“培养终身运动者”,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倡导青少年养成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我们的体育强国梦。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