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事协同工作法”: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广东蕉岭实践
2024-04-02吕其镁石文杰
吕其镁 石文杰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关键一环,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农村社会整体稳定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019年,由中央农办等六部门在全国确定了115个县(市、区)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强调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路径。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建”与“三治”之间存在耦合性、调适性和延续性的内在逻辑。在实践层面,本文从广东省蕉岭县“六事协同工作法”展开探讨。
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实践图景
蕉岭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多年来将农业农村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先后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作为农村改革先行地,蕉岭县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大胆创新,探索建立了“一核三元、四权同步、多层共治”的村级治理新模式。自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广东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以来,又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和总抓手,聚焦党建赋能、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围绕民生重大事项,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能力为核心,以创新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为主要举措,探索形成了“一个核心管事、一张清单明事、一套机制议事、一个地方说事、一种方法评事、一个模式解事”的“六事协同工作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核心管事+一张清单明事,全盘统筹优化顶层设计。首先,解决乡村治理体系“人”的问题。通过开展“三强四带”工程,调整撤换“四不”书记,集中开展“两委”干部专题培训,吸纳培育优秀青年党员,以“村推镇选县考察”模式选拔217名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培育277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打造105个党员创业带富基地。同时,选派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开展“联乡兴村”。全县选派291名县直机关干部组成97个工作队到出生地(成长地)开展“联乡兴村”工作,帮群众解决小微问题500多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600多件。其次,解决乡村治理体系“制”的问题。按照“实际需要、宜放则放、分批实施”的原则,编制镇、村权责清单,理清镇、村(居)职权划分,公开权责运行流程图,将“‘晒权力清单、‘亮权力家底”延伸到村(居)一级,使干部群众“看图说话”“照单办事”,并建立权能约束机制,提升农村党员干部主动担当、敢于作为的内生动力。最后,解决乡村治理体系“力”的问题。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扩大组织空间覆盖和队伍覆盖,利用数字技术建立精细化服务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通过“服务、管理、监督”服务信息网络与党员网格一体化,使信息在“网上走”,党员在“格中办”,整合缩减重复性工作,实现“多网合一”,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事项“一网式、一站式”办理,让基层群众“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二、一套机制议事+一个地方说事,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能。首先,创新协商议事载体,改造传统治理主体。按照自治半径相对合理、公共利益联系紧密的原则,依据事项涉及范围实行“大事大协商”“小事小协商”,充分挖掘客家祠堂的议事功能和教化作用,组织村民对本集体组织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开展常态化协商议事,形成行政村议事协商与自然村(村民小组)议事协商相结合的双层协商议事格局。其次,完善协商议事机制,融合法治德治思想。坚持德法并举,创建“以文化人解事、聚合力量理事、丰富载体说事、搭建平台议事”的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通过“人立言、家立训、村立约”,利用宗祠建立家风家训馆和道德讲堂,引导人们明理懂法、自律修德、讲信修睦。最后,建立民情民意上传渠道,发挥双代表联络站功能。全县107个村(居)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设备“六有”标准建设党代表、人大代表村级联络站点,建立支部服务日制度和人大代表服务日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委员每周五,县、镇人大代表每周二,在党群服务中心接待服务党员群众,收集民意、解决问题,提升服务群众效能,拓展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职能,逐步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村民说事议事、反映难事的沟通场所。
三、一种方法评事+一个模式解事,产治联动赋能治理机制。首先,创新积分评议,实施村庄、农户“双积分”。蕉岭县以美丽乡村、富美村民为导向,以村庄积分把控发展方向,以农户积分激活内生动力。通过量化乡村治理事务,将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标准化、具象化,按照“基础分+加分项+减分项”的方式,让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透明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任务命令”转为“自主参与”。其次,建立“五社协同”发展模式,破解人、地、钱难题。在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蕉岭县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土地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金合作社、产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激活土地、劳动力、资金、产业等乡村内部资源,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市场吸引力,实现农民权益、集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共赢发展。最后,建立多元保障支撑机制,引入高校企业等外部力量。与山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阿里巴巴集团、钉钉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并进一步吸纳乡贤企业家等公司,探索企业与村集体、村民的新合作模式,发展多功能农业综合体,从而更好地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实践模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蕉岭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组织创新网格化、强化服务功能精细化、增强运行机制弹性化,凸显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三治融合”为手段、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建构理路,实现了“党建”与“三治”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实践模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发展上,通过“五社协同”模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3家、家庭农场307家,撬动社会资金投入7000多万元,政府扶持2500多万元,先后调整确定了12个资源有效利用、3个提供服务、5个物业管理和5个混合经营试点项目,在梅州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到10万元以上,并且60%以上行政村达到15万元以上,参与劳务合作和产业合作的农户每年增加纯收入3万~5万元。在民生改善上,通过村级双层协商议事建立“政社协同”体制机制,所有自然村全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以上标准,其中建成39个美丽宜居村和10个特色精品村,并且全县村民理事会共筹集资金9000余万元,实施道路改造、路灯安装、拆废建绿等民生项目300多个。
蕉岭县的美丽乡村。图/CFP
具体来看“六事协同工作法”相互关系及实践经验:第一是将基层党建与自治组织深度互嵌,将组织创新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将正式制度弹性化运作、非正式制度规范化建设,不断丰富“党建+”内涵,实现“党建引领”与“三治融合”的契合,为新时期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集成化方案。第二是不断推动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德治传统以现代性新意,促进以乡贤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有机结合等,强化道德习俗的治理效能。第三是集中力量于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领域,以民生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采取示范创建推广和县镇村联动方式,极大调动起了乡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使党建有度、自治有力、德治有效和法治有序的良好治理局面,为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見效提供有力的治理体系支撑。
通过“六事协同工作法”的实践经验来看,“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是治理结构系统化的结果,包含着治理要素组合与互动关系、治理机制建构与运行方式、治理理念塑造与价值追求。“单兵突进”式的乡村治理体系难以成“体”,也难以生“系”。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构,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把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注重治理创新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同时,要立足于本地民情实际,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落实到乡村治理中的各个方面。要把握基层党建所具有的权威能力、制度环境、组织基础、文化条件等基础性条件,建立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多维联动机制,营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以此达到乡村秩序的稳定和乡村社会的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21AZD07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