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建构研究

2024-04-02刘丽华

公关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对策建议

刘丽华

摘要: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深入探讨网络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建构的关系,分析网络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系统梳理网络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理论,揭示网络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借鉴国内外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建构;对策建议

引 言

在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力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每一个网民的个体权益和思想自由。因此,如何建构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以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概述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数字化信息交流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不仅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虚拟性等基本特征,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内容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网络文化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使得文化交流的门槛大大降低,各种文化元素在此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

网络文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当时互联网刚刚进入公众视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经历了从简单的信息发布到多元化内容呈现的演变过程。起初,网络文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新闻、论坛等形式的交流互动,随后逐渐发展出博客、社交媒体等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如今,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网络文化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网络文化的主要形式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和创作方式,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网络音乐则以其独特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音乐产业的格局,使得音乐创作和分享变得更加自由。网络影视则以其海量的内容、快速更新和个性化推荐等特点,满足了观众对于影视内容的需求。网络游戏则以其高度的互动性和虚拟性,为玩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

在网络文化的内容方面,由于其开放性和虚拟性,各种文化元素可以在此匯聚,包括传统文化、流行文化、草根文化等。这种多元性使得网络文化成为各种思想、价值观的交汇点,也使得个体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我、创造内容。同时,网络文化的兴起也为社会的文化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进步。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分析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定义与重要性

1.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定义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网络传播中,主流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要素不受威胁、保持稳定的状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政权、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安全。它涉及思想观念、文化理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1]。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安全。

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秩序的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是国家构成的重要黏合剂。因此,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网络空间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对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通过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和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一个稳定、有序的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通过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4月下旬,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中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现阶段,有必要对新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研究,把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本课题的研究,将是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更新与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思想、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交织、碰撞,导致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2]。这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冲击、被淡化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和引导的难度。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防止其被不良信息和极端思想侵蚀,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2.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这使得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更加难以控制,也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同时,新兴的网络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确保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

互联网的跨国性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但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向其他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对其他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在跨国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防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4.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同时也为虚假信息、谣言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出现虚假信息或谣言,很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3]。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各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约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特点,肆意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煽动社会不满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

2.网民信息素养不高

部分网民信息素养不高,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谣言等的蛊惑,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由于部分网民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他们容易相信虚假信息和谣言,并将其转发扩散给其他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加剧了网络信息的混乱状态,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提高网民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3.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际社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各国在网络空间的权益和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网络空间治理存在诸多盲区。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和协调机制,各国在网络空间的权益和责任难以得到明确地划分和保障。这导致了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存在诸多盲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盲区进行违法活动,威胁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建立完善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

三、网络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以其开放、多元、交互的特点,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首先,网络文化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使得不同思想、价值观得以充分交流和碰撞,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4]。其次,网络文化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推动了社会创新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认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网络文化促进了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

(二)网络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消极影响

然而,网络文化也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中的信息泛滥、价值观冲突等现象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的极端思想、谣言等有害信息可能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其被误读、曲解,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和分裂。此外,网络文化中的跨国文化交流也可能导致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威胁国家文化安全。

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建构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为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和责任义务。這些法律法规应包括网络信息发布、传播、监管等方面的规定,对有害信息的定义和范畴进行明确界定,并加大对有害信息传播的处罚力度。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国际统一的网络空间行为准则,共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民信息素养

网民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参与者,提高其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对网民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道路、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阐释。紧扣中央大政方针,紧扣省委、市委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决策和重大主题,精心组织策划主题宣传、形势宣传。加强网络伦理、网络诚信、网络安全、网络文明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及时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动态

为了及时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动态,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监测工具,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应对有害信息的传播[5]。同时,政府应加强与各大网络平台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制定应对策略和预案,确保在有害信息传播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四)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引领网络舆论导向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主流媒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发挥其作用,引领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主流媒体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同时,主流媒体应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传播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此外,主流媒体还应加强对有害信息的辨识和过滤工作,避免传播有害信息。同时,主流媒体也应加强对其他媒体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有害信息在网络中传播。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空间是全球性的,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国际社会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网络空间的规则和标准,打击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各国政府应尊重各国的主权和价值观,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此外,各国还应加强技术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共同应对有害信息的挑战。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增强各国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互信与合作,共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稳定。

结语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稳定。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相关机制。政府、社会、媒体和民众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系泰安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网络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skx25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静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

[2]郭长伟.文化自信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未来与发展,2022,46(08):8-12.

[3]王政翔.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建设初探[J].中原文化研究,2022,10(05):71-75.

[4]孙麓涵,卢秋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教育的启示[J].公关世界,2023(01):90-92.

[5]刘远亮.系统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三维进路[J/OL].系统科学学报,2024,(04):75-80[2024-01-13].

(作者单位:泰安技师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对策建议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