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某羊场捻转血矛线虫和羊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24-04-02陈婷
陈 婷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铜仁 554300)
捻转血矛线虫是一种常见的对反刍动物致病力较强的胃肠道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小肠和胃部,该寄生虫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区,严重阻碍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1]。羊群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初期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感染中期或后期则出现严重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消瘦、贫血、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但幼畜死亡率较高[2]。此外,羊群感染寄生虫病(包括捻转血矛线虫)后抵抗力下降,导致羊群对其他病原更加易感,继而导致高死亡率。链球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羊群感染该病原后可出现淋巴结肿大、鼻腔分泌物增多、精神萎靡和高热等,其死亡率高达100%,亦给羊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
2022年10月初,贵州省铜仁市某羊场发生疫情,且给羊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定该场羊群发病是由羊链球菌和捻转血矛线虫混合感染引起,采取系列防治措施后有效控制了该病的流行。现简要阐述该病的诊治过程,旨在为此类混合感染病例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羊场发病情况
贵州省铜仁市某散养场饲养100 余头山羊,饲养模式为自繁与外购羊群混养。该场于2022年6月外购部分羊群,但未经检疫直接与羊舍内羊群混养。其后部分羊群出现消瘦、精神沉郁等,但未见羊群死亡,养殖户未引起重视。2022年10月初,该场部分羊群发病逐渐严重,发病羊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精神萎靡、消化不良、淋巴结肿大和鼻腔有大量分泌物等,且发病羊群死亡率较高,其中羔羊病死率最高。为防治该病,羊场工作人员对羊群进行抗生素(选用氨苄西林)治疗,但效果不佳,发病羊群仍持续死亡。
2 实验室诊断结果
2.1 寄生虫性病原诊断结果
为探究该场羊群发病是否由寄生虫感染引起,剖检濒临死亡且无治疗意义病羊,检查各组织脏器是否存在寄生虫,同时采集血液进行涂片检测是否存在血液原虫。结果发现,血涂片未见疑似血液原虫,但血液红细胞稀薄;剖检可见病羊脏器肌肉血色偏白,胸腔和腹腔内存在积液;真胃内充满麻花线状寄生虫,且小肠有卡他性炎症,其它脏器未见严重病变或寄生虫等。将成虫处理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可见其颈部两侧有1 对颈乳突,其中雌虫有明显的舌形阴门盖,雄虫具有大的交合伞等,符合捻转血矛线虫的形态学特征;从直肠取新鲜粪便分别利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水洗沉淀法检测寄生虫卵,仅检测到短椭圆形、黄褐色虫卵,为捻转血矛线虫虫卵。
2.2 细菌性病原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
用无菌注射器吸取少量胸腔内积液置于洁净离心管内,加入适量灭菌生理盐水,充分混匀后取出棉签,低速离心。在无菌环境下,用灭菌接种环蘸取少量上清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置于37 ℃ 恒温箱内培养16 h 后观察平板上是否存在疑似菌落。结果发现,平板表面长出半透明状、灰白色的圆形菌落,且有溶血环。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该菌株为链状排列,因此可判定为链球菌。
挑选单一链球菌菌落接种于马丁肉汤内,37 ℃ 恒温箱内培养24 h。吸取100 μL 马丁肉汤涂布于鲜血琼脂培养基表面,待液面稍干后贴上药敏纸片,于37 ℃ 恒温箱内培养24 h。采用游标卡尺检测各药敏纸片对应的抑菌圈,根据抑菌圈直径大小判定分离菌对待检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场分离链球菌对多环西素、头孢他啶、氟苯尼考和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药敏直径超过15 mm,提示该菌对以上抗生素高度敏感;但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处理后对该菌的抑菌直径均低于10 mm,提示该链球菌对以上抗生素存在较强耐药性。
2.3 结果判定
根据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可判定该羊场发生疫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和羊链球菌混合感染所致,且该场分离链球菌对多环西素、氟苯尼考和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但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等耐药。
3 防治措施
3.1 治疗措施
确定导致该场疫情的病原后,该场立即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在饲料中加入适量比例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末(一般为100 mg/kg),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电解多维和黄芪多糖等,连续用药1 周。(2)对所有羊群肌肉注射氟苯尼考(0.2 mg/kg),1 次/d,连续用药5 d。(3)对部分发病严重羊群进行对症治疗,如对高热羊群肌肉注射安乃近注射液,对采食量下降羊群进行补液治疗。
3.2 防控措施
此外,针对病情还实施了以下防控措施。(1)提高羊舍环境卫生水平。保证羊舍内通风和充足的阳光等,及时清除粪污,定期更换垫草等,保持羊舍干燥、卫生。(2)定期做好消毒工作。羊舍内应每周至少执行3 次消毒工作,消毒剂可用10%石灰乳等,对于外来人员或车辆等,应及时消毒。(3)提高饲养水平。对不同发育阶段羊群做到封群管理,根据其营养需求提供不同饲料,一般以粗料为辅,精料为主,少吃多餐原则。
执行以上治疗与防控措施两日后,发病羊群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仅极少数发病严重羊只死亡。一周后羊群基本恢复健康水平,未出现羊群大面积发病或死亡现象。
4 讨论
羊群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受各类病原感染,其中包括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和寄生虫性病原等,因此羊群出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十分常见。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病畜临床症状更加复杂,依靠传统的临床诊断和病理剖检无法准确鉴定病原,这会影响疾病的有效防控[4-5]。在本案例中,该羊场发生捻转血矛线虫和羊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现象,根据该场养殖模式(自繁与外购羊群混养),初步猜测该场因引入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羊群而导致该病原流行于该场。坚持自繁自养或全进全出原则对于羊场疾病的防控是十分重要的,其可减少外来病原进入羊场的几率。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初期不会导致羊群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因此该病容易被养殖户忽视,但该病可导致羊群免疫抑制,因此更易感染其它病原。链球菌广泛分布于羊舍环境中,属于机会致病菌,故而羊群可能属于先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后继发感染链球菌。对于捻转血矛线虫的治疗可选用高效抗寄生虫病药物,其中阿苯达唑或伊维菌素均是治疗线虫病较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目前细菌性病原对部分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对于羊链球菌病的防治首先应对分离菌进行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后进行治疗是更加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