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研究

2024-04-02陈辉梁勇田勇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医疗农村服务

陈辉 ,梁勇,田勇

(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2.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深入实施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满足乡村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有利于不断消除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不足矛盾,快速实现全民富裕目标。乡村全面振兴,目的是让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但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严重阻碍了乡村民众良好就医体验的获得。而构建乡村医疗健康模式,有利于为乡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而,创新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并科学应用互联网科技手段,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构建起基于互联网络联结的持续且稳定的医患关系,常态化开展医患沟通、远程问诊、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基础医疗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农村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效率,助推分级诊疗。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应用价值

1.1 缓解患者“就医难”问题,改善农村患者就医体验

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健康乡村,强化乡村卫生和医疗健康服务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而健康乡村建设亟需创新和应用现代化医疗健康发展模式,以满足农民群众的多元医疗需求。增进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性,必须确保乡村公共卫生和健康医疗可及,而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则有利于增进乡村医疗健康服务,尤其提高偏远地区患者就医的可及性,促进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践表明,有效创建和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理要素的限制,并有效解决传统医患服务模式下饱受诟病的“挂号难、排队难、就医难”问题。而通过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创建医院内部的网络智能终端,通过网络平台构建起持续的医患关系,便捷实现预约挂号、排队缴费、定期随访、获取诊断报告等就医需求。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可以优化患者就医流程,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并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为例,其服务特色包括:足不出户完成线上门诊;一键预约检查检验服务;全国各地药物配送到家;定期随访和便捷支付。这5项特色服务大大提升了患者就医的便捷性。[2]

1.2 实现医疗健康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医疗服务形式

乡村地区大力推广和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不仅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限制性影响因素,还能切实优化配置乡村医疗健康数据和资源。在这一模式下,农村患者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即时和权威医学专家在线交流、远程问诊、远程检查检验、远程缴费等,特别是针对患有地方常见、高发疾病的患者,足不出户则能完成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服务。依托远程医疗技术和平台,可以有效实现优质医疗机构虚拟结构的改变,将区域中心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与服务延伸至乡村,更便捷地对乡村人民的健康进行持续、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甚至是有效互联网平台开展健康教育宣教引导乡村人民有效的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由此,“其增值效应可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服务闭环,使得医疗数据互联、患者信息互通,大幅节约诊疗时间,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合理配置,降低边远地区患者就医成本,形成方便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常态”[3]。同时,基于互联网智能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医疗健康服务,例如通过智能医疗设备检测患者的健康状态,基因智能检测、延续护理技术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乡村医疗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创新的医疗服务形式切实提升了农村患者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

1.3 实现远程医疗,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

“互联网+”时代,我国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实现了远程化发展目标。将集中于线下的医疗资源延伸到互联网上,拓展了医疗服务空间与服务范围,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4],乡村人民基于远程技术平台获取必要的医疗健康服务资源,不仅可以确保乡村患者诊疗的便捷性,还能缓解医院就诊压力,优化就医环境。尤其是医疗机构在监测慢性病患者时,远程医疗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更是显著,患者佩戴医疗设备之后,即可实时完成数据远程传输,确保监控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如此一来,患者在出现了医疗健康问题后,医疗机构可以第一时间采取干预措施,开展远程问诊、及时救治。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远程医疗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5]乡村地区有效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农村医疗健康服务和管理活性,为居民主动获取健康教育知识提供现实动力,有效创建全民医疗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并基于网络公众号和官网等推广医疗知识,为高效完成“健康中国2030”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1.4 助力关注全民健康,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

乡村地区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可以凭借多元先进设备和智能网络App等,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再加上和各种医疗机构合作,就能实现对居民健康状况的持续监测和及时干预,及时发现易忽视的病种,引导患者及时就医。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下,还能持续追踪了解出院患者的预后情况,建立起持续的医患关系,开展医患沟通、健康教育、远程问诊、定期随访、慢病管理等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后续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乡村地区开发与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切实强化医疗健康服务和管理能力,并基于大数据网络处理平台,对比和深入研究各类医疗数据。构建乡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幅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这使得医疗体系的监督管理模式可以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流程化监管,而是通过多模感知、融合分析、风险识别、流程指引和辅助决策等智能化手段赋能医疗监管制度”,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则可依托乡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赋能大大提升医疗监管的效果[6]。另外,发展乡村互联网医疗体系,推动医院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能进一步确保医院管控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确保医院管理决策科学有据,有效落实好各项医疗健康监督管理工作,使医院能够朝向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演变[7]。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面临的问题

2.1 网络应用普及率不全面,医疗平台公信力有待提高

当下我国乡村日常生活中,许多患者都存有互联网理论知识素养偏低的问题,部分人群不懂得如何正确运用互联网医疗资源,难以获取更便捷的网络就医问诊服务,受传统就医思维约束,只会采取线下挂号、排队缴费、与医生面对面问诊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且难以扭转。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事件的频发,人们不愿在网上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也使得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受到了阻碍[7]。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互联网就诊平台欠缺公信力是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应用及其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另一大现实阻碍,很多医疗机构推崇第三方参与模式,大规模、高水平公立医疗机构参与不足,尽管有所参与,也仅仅只是参与基础互联网平台业务,如预约挂号、费用在线缴纳、健康咨询等,缺乏开展疾病诊治和预防等医疗服务项目。农村地区患者通过医疗平台在线问诊时,普遍认为医疗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担心在线医师的专业性不够、更容易发生误诊等,使得医疗平台公信力和医师权威性大打折扣。

2.2 存有医疗数据安全风险和隐患,市场监管力度亟需加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激发了居民互联网在线问诊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慢性疾病患者问诊和购买药物,且能有效避免接触,有效遏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另一方面,互联网诊疗关乎患者健康隐私,需要随时警惕互联网的“风险放大效应”[8]。无论是互联网疾病问诊,还是信息咨询,都离不开患者实名认证、个人病例上传等隐私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患者信息泄露和医疗资源外流等,衍生医疗安全问题。患者在穿戴智能医疗设备时,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身体健康监测信息外流,甚至不当使用。因此,乡村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继续建立相关的医疗安全管理标准和医疗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与此同时,在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和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资格审查标准不清晰,严重影响互联网在线坐诊医生的职业素养发展。因此在如今的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应用背景下,还存在市场监管缺憾的问题,尚未实现对企业、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等多方面的有效监管。

2.3 医生网络医疗服务意愿不强,在线诊疗实现较为困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和构建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促进农村医疗健康发展,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然而,部分乡村地区医生缺乏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意愿。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推动农村医疗健康活动开展,线上诊疗是必经之路。在农村医疗健康事业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切实改变了医疗服务整体模式,但是如今很多乡村地区的居民还不了解这一模式,知晓度和利用度也有待提升。与此同时,诸多现实困境也阻碍了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例如,目前互联网医疗市场缺乏相关的准入机制,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将虚假广告与真实信息混合,损害了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口碑[9]。又如,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性较强,为患者诊疗时需综合采取“视、触、叩、听”等多种诊断方法,必要时还需做患者体外检测,确保病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但部分乡村地区单纯以远程方式诊断患者病情,仅凭对某个症状的咨询即提出治疗建议,容易导致居民质疑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存有较大的医疗安全风险[10]。毋庸置疑,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推广应用,阻碍了农村网络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2.4 医疗行业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较低,互联网服务和平台建设有待规范

乡村医疗卫生和健康行业具有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虽然各个医疗机构都有十分详细的分科,但在具体分科上仍有一定的差异性,难以实现医疗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受限于医疗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缺失,导致不同医疗卫生组织和专业机构的医疗资源不统一。数据的质量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价值所在[11]。目前,乡村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具体编码和术语不统一,加上“数据形式的非结构化和技术资源的劣势”[11],医疗数据和医疗信息共建共享尚未实现,制约着乡村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构建,网络平台建设是基础。然而,我国农村医疗健康尚未与互联网彻底相融,患者也会发现线上就诊服务和线下就诊的现实差距和问题。同时,乡村线下医疗机构自建了专门的数据库和诊疗系统,在向互联网系统转化之后,也会自成体系,导致不同平台和组织机构的数据难以统一,如果患者依赖于单一网络平台获取医疗服务,则无法获取足够全面的信息和资源,而若同时利用多种平台,则会面临信息资源不一致的困局,导致医疗管理和就诊混乱。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策略

3.1 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智能导医,增强网络平台的信誉度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医疗机构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通过创建农村互联网医疗资源共享系统,不但可以确保医疗机构内外部的资源共享,还能便于医生和专家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方便患者了解医疗服务信息,为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互联网平台具备开放性,医疗机构要确保医疗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和不断优化互联网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应急响应机制。乡村医疗机构要及时添加网络智能导医功能,创建区块链技术运用平台,及时为患者提供疾病诊治方面的信息和资源,消除传统医疗模式下深受诟病的医患信息不对称难题。基于智能导医系统,患者可以在线记录自身病情和症状,便捷查询医院专家信息,院内预约、挂号、导诊、排队、缴费等。基于区块链技术,无论是医院和医生信息,还是患者疾病信息,都能自动生成,并确保其准确性,进而和患者输入的信息做比较,待信息匹配成功后,就能将信息及时传输给患者。

互联网医疗信息信任本质是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信息的一种接受意愿与可信度的判断,是直接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医疗的因素之一,也是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12]。因此,乡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和产业发展,必须以提升医疗机构网络公信力为前提。无论是乡村医疗机构,还是相关医疗服务企业,都必须以患者的需求满足为根本,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的公信力和信誉度,确保农村患者将互联网医疗视为一种稳定、可靠的医疗健康服务常态。一方面,需建立并畅通医患问题的沟通交流、投诉渠道,增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对患者的回应性,尤其涉及用药安全、医患纠纷等方面问题的及时回应。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信誉保障机制,客观真实地公开网站和医疗平台的服务评价,以患者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评价网络医疗机构和平台的信誉值,敦促互联网医疗服务主体不断提升网络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医疗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以行业监管保障网络医疗信息安全

加强医疗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须基于国内、国际、医疗行业、国际疾病指南等标准,对医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后续和上层应用提供正确且统一的信息表达[13]。就现阶段而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当务之急“须建立统一信息化标准,加强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促使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检查结果等即时传输”[14]。如今针对“互联网+医疗健康”基础标准,很多农村地区都基于原本的通用数据标准,制定出新的“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以利于有效开展针对性监管、分类别引导发展。以此为基础,农村医疗机构需制定新的信息准入和执业标准,如网络诊疗医师的执业准入标准等,提高准入门槛。与此同时,还要科学调整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收费价格,研究出台制定相关规定将各类网络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费用报销。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大型服务产业,不仅涉及各类医疗机构,还与各支付机构息息相关,须加强对上述主体的有效监管,并逐步细化相应评估标准。监管主体不仅要做好疾病诊疗前、诊疗中的监管和评估,还需从保障互联网诊疗效率、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医疗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主体职责,以持续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效率,满足患者的多元化诊疗需求。

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除加强市场监管外,还需加强行业监管。首先,明确乡村“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下医疗机构准入门槛,包括医生执业准入、设备引入、技术引入标准等,从制度上保障农村互联网在线诊疗服务水平。其次,从乡村“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建设入手,加强监管审核确保在线服务医生的诊疗资质,规范化增设人工智能AI导诊服务和管理模块,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病史等信息,科学合理地对疾病种类、就诊科室做出辅助诊断,并根据医师最终诊断结果开展健康教育。最后,成立“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下的医疗事故种类和级别鉴定机构,制订互联网医疗事故处理流程、方案等。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加强软件设施建设和互联网智能技术发展,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可以增强农村患者的网络就诊意识和积极性,引导农村患者正确使用网络诊疗平台。同时,重视数据安全,主要包括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和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等[15],以系统化的网络诊疗信息安全体系构建保障患者医疗信息安全。

3.3 推动诊疗技术革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群众线上诊疗习惯的培养

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医疗发展背景下,科学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网络智能技术,实现对患者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完成临床人机协同诊疗任务,为后期决策支持系统的科研和开发奠定基础,切实提升多学科会诊与影像分析水平,并基于智能语音技术运用,在多元医疗场景下做出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农村智慧医疗水平。例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聚焦四大农村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以政策驱动“新技术”应用,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首先,开发和运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模式:开发心血管及肿瘤影像技术;实现影像诊断AI质控、摄片质量及时诊断,避免非必要时间损耗;建设智能影像网关平台,确保数据自动DICOM标准化,简化操作流程。其次,开发和运用“人工智能+医院管理”模式:科学配置和优化互联网医疗资源;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软件,解决医院管理问题。其次,开发和运用“人工智能+诊断和病情预测”模式:合理运用emr/ehr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获取影像检查报告,提取有用数据和信息,以深度学习技术预测病情进展。最后,构建人工智能+农村医学研究模式,有效创建医疗知识库。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加强乡村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乡村地区积极制定和实施适应农村地区医疗行业需求的人才培育政策。当前许多高校普遍采取继续教育和基础学历教育方式培养农村医疗人才,毕业生留存基层意愿较低,流动性也较大。为适应乡村互联网医疗发展需要,可采取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农村医疗专业人才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疗的产、学、研协调发展,拓展医疗、健康、药学和计算机等单一学科的边界,形成多元知识链的互联网医疗专业教育联合体[11],充实农村地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注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育,培养既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又具备医学理论知识的人才,保障农村地区的医疗人力资源供给。其次,区域内医疗资源进一步彰显帮扶价值。激活医师多点执业,实现外溢效应最大化。制定和实施师徒制,常态化遴选医学专家和著名医生下沉农村基层开展讲座,为农村医疗机构工作者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医生的诊疗素养。同时,利用腾讯会议、微信、QQ等网络软件和平台,让农村医生和医学专家在线沟通、讨论、远程会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为基层医务工作者“赋能”,促进农村互联网分级诊疗工作的有效落实。最后,适当提高网络医疗服务费用,激发在线医生线上诊疗的服务意愿与服务热情。同时,农村互联网医疗平台管理人员需有效把控好各诊疗环节,增进医患双方的互信、理解,并帮助患者养成在线诊疗习惯,尤其确保老年人群能够顺利完成诊疗,提升网络诊疗效率。

3.4 提升医疗行业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和平台建设

我国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乡村地区(尤其西部乡村地区)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加剧了乡村地区民众“看病难”问题。而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合理创建医共体,则可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医院的跨越式医疗服务,打破传统意义上相对固化的医疗体制[16]。通过网络医共体,不同医院能够及时联动,实现跨区域合作,确保医疗健康信息互认、互联、共用、共享。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下,医院专家可以对异地患者做出在线诊断,提供跨区域医疗服务,指引异地患者接受诊断、治疗、康复和疗养。在互联网医共体下,各成员医院都能实现诊疗数据互通。如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牵头成立的医共体,患者可以通过成员单位五通镇中心卫生院远程会诊中心享受牵头医院的诊断服务,并就地在五通镇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取药等医疗服务。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应用背景下,为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和平台建设,各农村地区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健康医疗平台建设和管控,规范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基层政府部门也要采取必要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医疗机构和企业通力合作,大力开发和应用互联网技术,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和管理体系,创建智慧型医疗数据库,提高医务工作者、患者获取医疗信息、医疗资源的便捷度。

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恭城瑶族自治县医疗集团从整体上考察传统基础医疗服务模式的基本情况、建设现状,着重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现状,依托农村卫生服务三级网(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地方医学院校(桂林医学院)培训的远程健康教练团队,构建广西县—乡—村—校多主体联动的“互联网+”基础医疗服务新模式[17],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学校各方主体之间共建共享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医疗信息与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搭建的这一互联网+平台,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医务工作通过持续的功能需求采集便捷、高效地为县域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地方医学院校(桂林医学院)则从本校的健康管理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和健康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等相关专业中遴选成员,组成远程健康教练团队,为居民提供精准、权威的健康教育服务,为医生减负和赋能(尤其村医),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现实作用。

4 结语

2020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先后颁布、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20〕22号)、《“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国卫规划发〔2022〕30号)等文件,提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互联网和农村医疗健康的有效结合,逐步构建系统化的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配套科学完善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优化农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不仅能为乡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还能助推实现全民富裕目标,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传统农村医疗服务模式下,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具备不均衡性,容易出现医疗资源短缺问题,难以保障农村患者的安全、及时诊疗,而构建和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则能切实解决传统农村医疗服务模式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今我国很多地区都意识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的重要性,但在该工作开展和策略探索过程中,还存有一系列问题,亟需我们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网络医疗服务平台,促进乡村健康建设,为促进农村医疗行业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医疗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