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4-01赵淑芹张俊蕾王素素郭斐斐李拴荣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精神疾病精神障碍

赵淑芹,张俊蕾,王素素,郭斐斐,李拴荣

(1.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河南 新乡 453002;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少年精神科,河南 新乡 453002)

攻击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财物的行为[1]。攻击行为往往具有突发性、冲动性、盲目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2]。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具有情绪两极化、过度自我为中心、行为极端等特征[3]。攻击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4-5]。胡春梅等[6]调查研究显示,约50%的中学生遭受过校园暴力。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这种长期的疾病状态使患者在处理问题时情绪会产生较大的波动,极易发生攻击行为[7]。攻击行为在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病房更为常见,41%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遭受过攻击或者威胁性事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及身心健康[8-9]。患者频繁出现攻击行为不但延长其住院时间、影响患者住院满意度,也造成外界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和误解,不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本研究就住院精神障碍青少年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早期识别患者攻击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减少青少年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少年精神科2022年1-12月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372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1~18岁;(2)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10]。排除标准:诊断为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发育迟缓的患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是否发生攻击行为将患者分为发生攻击行为组(n=38)和未发生攻击行为组(n=334)。

1.2 资料收集

经医务科和护理部批准,由经过专门培训的2名具有副主任护师职称的精神科护理人员从病案管理科查阅病历资料,进行数据收集与复核;查阅过程中如有异议,则需重新进行数据查阅。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发病前性格、入院方式、诊断类型、既往有无攻击行为史、家族史、住院次数、本次住院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发生时间、原因、对象等)、激惹因子得分等。其中,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激惹因子为《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中的1个项目,该项目有6个小项(不耐烦、生气、不如意便心烦、拒绝做日常事物、易激惹发牢骚、容易发火)。本次住院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以护理记录中记录到的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为准(包括对他人和对物体的攻击,不包括威胁谩骂等语言攻击)。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住院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

372例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38例患者发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率为10.2%。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护士值白班期间(32例,占84.2%);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主要为对治疗护理不合作(19例,50.0%);患者的攻击行为主要发生在住院当天(18例,占47.4%),其次为住院2~7 d(13例,占34.2%);患者攻击的对象主要为物品(21例,占55.3%)。结果见表1。

表1 372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

2.2 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发病前性格、既往攻击行为史、激惹因子得分是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果见表2。

表2 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者是否发生攻击行为为因变量(否=0;是=1),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独生子女、激惹因子得分高是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病前性格温和、开朗、自卑和孤僻是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P<0.05)。结果见表3。

表3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的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生命。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有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攻击行为的发生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更会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且会引发外界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误解。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72例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中,10.2%患者出现了攻击行为;白班期间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最高,可能与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晚上休息等有关。另外,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为对治疗护理不合作,精神疾病患者多数没有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对治疗护理不配合,因此,在护士给予治疗护理时,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其次,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行为不受控制,容易发生攻击行为。本研究还发现,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逐渐降低,可能与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独生子女、激惹因子得分高是住院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病前性格温和、开朗、自卑和孤僻是住院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而精神障碍患者本身的攻击暴力行为更为常见,其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也较多[11]。AMORE等[12]对347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入院前的攻击行为史是影响本次住院攻击行为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时,应将既往攻击行为史作为重要评估内容。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独生子女发生攻击行为有多种原因,包括家庭环境因素、性格特点、精神疾病等。而且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如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或长期处于不健康的成长环境,极易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出现攻击行为等;因而在住院过程中,与病友相处过程中处理问题时易出现激惹情绪和攻击行为来发泄个人的情绪[5]。刘秀军等[13]对6~16岁儿童进行行为问题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2.23%,其中一部分为攻击行为。严超等[14]研究发现,年龄、家庭经济条件、家庭主要陪伴者、父亲文化程度是独生子女攻击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因此,独生子女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高于非独生子女。鉴此,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干预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综合处理,需要及时干预精神症状,比如采取药物和心理治疗,同时需要从患者心理及环境因素给予干预,比如如何改变家庭环境,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干预、纠正认知模式等。本研究结果表明,激惹因子得分高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易发生攻击行为,与SUKHODOLSKY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但是心理上尚未成熟,自控能力不足,当期望得不到满足时,容易引起情绪爆发而产生冲动性行为[16]。因此,对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应进行及时的药物及心理干预,促进缓解患者精神症状、稳定患者情绪、恢复患者自知力,将有助于降低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发现,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发病前性格密切相关。相较于发病前性格急躁,发病前性格为温和、开朗、自卑和孤僻的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较少发生攻击行为;病前性格温和、开朗、自卑和孤僻是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性格为温和、开朗、自卑和孤僻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较少采取攻击行为来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因此较少发生攻击行为。高度焦虑倾向的青少年在应激环境下更容易诱发各种情绪及行为障碍[17];且青少年如性格急躁,当其人际交往受限制、人际关系不良时,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本身对应激事件的处理能力不足,易导致情绪及行为障碍,进而出现攻击行为[18]。因此,建议医护人员应联合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不良性格予以矫正,培养其住院期间与病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品质,减少负性情感和负性认知,把培养和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放在干预的重要位置,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4 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是否独生子女、发病前性格、既往攻击行为史、激惹因子得分等是其发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精神科医护人员需对此类患者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干预和控制措施,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未对患者的人格分型进行划分;因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资料时未能将语言攻击纳入,可能会使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纳入语言攻击;建议今后可采取前瞻性研究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精神疾病精神障碍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比较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