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不孕症患者扳机日用药错误的应用研究
2024-04-01李智超
陈 翠 谭 健 张 荣 刘 佳 吴 岩 李智超 李 静
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孕,称为不孕症[1]。根据不孕史,可将不孕症分为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不孕症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近年来,除传统医学和手术治疗助孕以外,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2]的开展为不孕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取卵手术是ART的关键环节,取卵术前患者要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以促进卵子成熟,注射HCG的时间称为扳机时间,它对卵子成熟和获卵率尤为重要。扳机日药物注射又称夜针,其至取卵的时间间隔太短,可能影响获卵率,而间隔时间太长,可能提前自发排卵[3],故扳机日HCG的注射时间要做到准时、准点、准量。取卵患者均为门诊患者,而扳机日注射HCG时间多为夜间,部分患者选择自行注射或于就近诊所注射,可能会存在用药错误(如注射时间不当、注射剂量不准确、注射方法错误等)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ART治疗效果[4]。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一种质量管理的方法,这个循环包含4个阶段,即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以及方法依据[5-6]。本研究应用 PDCA 循环改进不孕症行取卵手术患者注射HCG时发生用药错误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首次实施ART的患者3 699例。纳入标准:首次接受ART治疗的女性;自行注射或外院注射夜针;意识清楚,具有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年龄>45岁;夜针后取消ART的患者;同一周期取卵2次;有抑郁症史、失独或精神疾病。其中,选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PDCA实施前)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ART的患者1 878例,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开展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ART的患者1 82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本研究经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KY-2022-M17)。
表1 实施前后不孕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采用ART常规管理模式。于2021年5月开始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
1.2.1 计划
通过查阅病历资料、追踪随访,发现PDCA实施前有53例患者发生夜针用药错误,其主要类型包括夜针注射时间提前或延后、夜针药物外泄、给药途径错误、夜针给药剂量不当等,具体见表2。分析原因,本组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夜针注射时间一般为晚上。大部分患者因个人居住地原因选择于当地诊所进行药物注射或自行注射。在当地诊所进行药物注射的患者,可能因与诊所时间协调问题以及个人原因导致夜针时间延误;而一般诊所中ART药物使用较少,医务人员对该药物不熟悉可能导致用药错误的发生。而对于自行注射的患者,常因对自己的注射操作缺乏信心,对注射过程感到焦虑或恐惧,导致犹豫不决,从而导致注射时间延迟、药物外泄等问题。最终本研究从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追踪随访3个方面予以改进完善。
表2 PDCA实施前不孕症患者夜针用药错误情况 (n=53)
1.2.2 实施(D)
(1)健康教育。开始使用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简称Gn)时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从Gn日开始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演示卵泡成熟的过程及其伴随的生理反应,并采用动画、现场模拟的方式讲解取卵、移植过程,让患者了解扳机日药物注射在整个ART治疗中的重要性。在扳机日,护理人员通过电话详细讲解扳机日药物的注射方法、注射时间及储存方式,通过微信向患者发送夜针注射注意事项,并逐条交代。对于选择前往诊所注射的患者,在确保患者理解注射知识的基础上,告知其与诊所医生沟通的重点和注射前的核对要点,以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此外,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来院注射,以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2)心理护理。自行注射的患者常因对自己的注射操作缺乏信心,对注射过程感到焦虑或恐惧,从而导致注射时间延迟、药物外泄等问题。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担忧和顾虑,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心理支持。同时,通过培训或演示,帮助患者熟悉注射流程和操作技巧,并将演示视频发布于微信平台,方便患者随时查看。(3)追踪随访。扳机日当天,护士再次一对一电话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夜针注射时间,告知患者扳机日药物注射时应做到准时、准点、准量。同时嘱患者在夜针注射完毕后立即通过问卷星平台提交具体注射时间。护理人员通过问卷星平台后台监控当日夜针注射患者注射时间提交情况,对超过夜针时间5 min仍未提交信息的患者,立即进行电话随访,确保每位患者当天准时、准量、正确注射药物。
1.2.3 检查(C)
护理人员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检查汇总,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如统计注射时间提前或延后、夜针药物外泄、给药途径错误、夜针给药剂量不当等的发生情况。
1.2.4 改进(A)
每月对前3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开会讨论,根据患者夜针注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对既往的教训及经验进行总结,尚未解决的问题纳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
1.3 评价指标
统计实施PDCA循环前后患者夜针注射用药错误发生率及注射时间提前或延后时间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施PDCA前后用药错误发生率比较
实施PDCA后,夜针用药错误的发生率为1.81%(33/1 821),低于对照组的2.82%(53/1 8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42),具体见表3。
表3 PDCA实施后不孕症患者夜针用药错误情况(n=33)
2.2 实施PDCA前后夜针提前或延后时间比较
PDCA实施后夜针提前或延后时间差为(24.39±4.68)min,短于实施前的(67.26±14.10)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325,P<0.001)。
3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应用广泛[7-8]。护理质量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殖领域同样重要。定期开展PDCA质量管理方法,尽早发现护理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可保证护理工作的良性循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辅助生殖领域已有开展[9-11]。
3.1 PDCA实施后夜针用药错误发生率降低
自然排卵过程一般发生在内源性LH /FSH峰出现后的 34~36 h[12-13]。选择恰当的夜针时间,可获得同步成熟的高质量卵子,进而获得较高的妊娠率。笔者所在医院取卵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因居住地的远近可自愿选择注射地点或自行注射。受个体差异或认知水平的影响,常有扳机日患者用药错误的发生。本研究显示,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扳机日用药错误发生率低于实施前。究其原因,一是加强了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将用药的注意事项及注射方法以清单和视频的方式呈现给患者,更加直观易懂。二是加强了心理护理,通过针对自行夜针注射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给予针对性干预和指导,使其建立成功注射的信心,提高了夜针注射成功率。三是通过追踪随访,于夜针当日,再次提醒患者及家属准时注射,并要求患者于注射后立即上报注射时间,护士通过后台监控的方法,避免了患者因延迟注射时间过长而大幅度调整后期手术时间,浪费医疗资源的问题。
3.2 PDCA实施后夜针提前或延后时间缩短
本科室自2021年5月开始开展PDCA循环模式,并利用问卷星平台追踪随访患者夜针的注射情况。发现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夜针注射时间提前或延迟时间明显短于实施前,说明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夜针注射时间提前或延后情况明显改善,本研究通过前期疾病知识宣教、向患者演示卵泡成熟的过程及其伴随的生理反应等方法让患者了解扳机日药物注射在整个ART中的重要性,让患者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并于扳机日当天再次通过电话提醒患者注射时间,并核对注射细节,确保了患者能准时、正确地完成注射操作,因而缩短了提前或延后时间差。
综上所述,PDCA 循环管理模式可降低夜针用药错误的发生率,缩短夜针注射时间提前或延后的时间差,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不足之处,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下一步应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