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研究
2024-04-01安永平
安永平
[摘要] 在中学阶段,高质量的学校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学生劳动意识和习惯的现状,探讨有效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区资源的实施路径。通过开展家庭劳动体验活动、劳动能力培养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为中学劳动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课程;资源开发
一、中学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其一,部分学生的劳动意识较为淡薄。劳动意识是对劳动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具体包含对劳动的尊重、热爱劳动的态度,以及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劳动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我校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对于参与家庭或学校的劳动活动缺乏主动性。具体来说,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家务活动(如洗碗、打扫卫生)不感兴趣,或在学校组织的环境美化活动中表现出消极态度,缺乏参与的意愿。这些问题反映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依赖家长做家务,对参与清洁、整理、收纳等劳动活动持消极态度。种种情况表明,部分学生在劳动意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二,部分学生的劳动习惯不够稳定。劳动习惯是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包括对劳动的认真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劳动习惯正处于关键形成期。我校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压力、课余时间安排,调查发现学生的劳动习惯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学生在家中几乎不参与任何家务活动,而是依赖家长完成所有家务;另一些学生虽然参与家务,但常常半途而废,缺乏坚持到底的毅力。同样,在学校责任劳动方面,一些学生在承担班级值日、学校环境出新等任务时,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则表现出明显的不情愿和消极态度。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劳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应有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种现象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或不足有关。
其三,部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不足。劳动能力是指个人完成劳动任务的技能和效率,包括基本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中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必备的劳动能力。我校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实际劳动中表现出较低的能力和兴趣。学生的劳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技能和小组协作任务上,反映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如简单的修理、烹饪)时显得手足无措,以及在团队合作的劳动任务中缺乏主动性和协调能力。
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会影响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阻碍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制约他们在未来社会和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据此,加强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良好劳动习惯十分有必要。这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通过实施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二、中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家庭教育:夯实劳动教育根基
家庭教育是“第一课堂”,为学生品格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对于劳动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基础。通过让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教育,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高效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途径,引导学生开展劳动。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对劳动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家庭劳动日、亲子劳动竞赛、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研讨会等活动。在家庭劳动日活动中,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完成家务,记录和分享经验;在亲子劳动竞赛活动中,设置了有趣的家庭劳动项目挑战,有助于增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在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研讨会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讨论,共同探索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与家庭教育的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在劳动中的参与度,还加强了家庭与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合作。这种双向互动的劳动教育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2.学校教育: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坚守劳动教育主阵地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在劳动课程之中,教师要从实际操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出发,从多角度构建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文化、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实践课程、社区服务活动。在校园环境美化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清洁工作,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劳动技能培训活动中,我们教授学生基本的手工技能、做家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社区服务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环境改善、服务老年人等公益劳动,促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综上,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劳动教育措施,学校不仅在劳动技能的传授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上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从而确保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外资源:充分整合校外资源,提供广阔教育平台
家庭和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两大支柱,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尝试拓展教育资源的范围,结合校外资源使劳动教育更加生动、实践性更强。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社区、实践活动基地,開展社会服务、实地考察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和实际
价值。
例如,围绕环保教育,我们开展了社区清洁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充分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对环境改善的直接影响。此外,我们还与当地的农场、工厂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到农业、产品制造等实际劳动中,使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和了解生产劳动的各个方面。
据此,通过整合和利用校外资源,不仅增强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还促进学生加深了对劳动意义的深刻理解。这种方式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多元的劳动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品格的培养路径
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品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还要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这不仅涉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还包括交往、合作的技巧。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还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1.从劳动中体验美:开展家庭劳动体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资源,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劳动体验活动,如家庭烹饪大赛、园艺工作坊、家务分担计划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实际参与劳动,还能让他们体验劳动中的“美”与“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欣赏。例如,我校通过组织“亲子厨房”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烹饪,学习制作健康美味的家常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食物的价值、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再如,在“家庭园艺日”活动中,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园艺设计和植物种植,共同打造家庭小花园。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园艺知识和技能,还帮助他们理解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与家人一起劳动,学生们体验到了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然之美。
2.从劳动中发现美:开展劳动能力培养活动
在许多学生的认识里,劳动是一个枯燥、劳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家庭劳动资源与学校劳动资源,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发现劳动的“美”。这可以通过开展创意性和互动性强的劳动活动来实现,如校园艺术创作、社区环境改善项目、手工艺制作课程等。例如,我校通过组织“环保艺术节”,鼓励学生使用回收材料创作艺术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认识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体验了从无到有创造美的过程。再如,在“小小工匠”工艺制作活动中,学生们有机会亲手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木工制品、编织品等。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通过这些亲身的劳动实践,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劳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
体现。
通过这些创意丰富的劳动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劳动技能,还在亲身实践中发现了劳动的乐趣和美感。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劳动的传统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他们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全面发展。
四、劳动教育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
为全面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从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劳动技能提升,以及劳动态度变化出发,综合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我校构建了“三步联动式劳动育人评价体系”,围绕“基础学分+绩点学分+奖励学分”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还激励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持续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在“基础学分”部分,结合学生在劳动课程中的表现、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劳动周的积极性、劳动作品或成品的展示,评价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和参与态度。例如,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劳动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给予相应的学分。
在“绩点学分”部分,结合学校的劳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评价学生在更高层次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例如,通过组织劳动技能竞赛或劳动项目展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根据其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来分配额外的学分。
在“奖励学分”部分,结合劳动成果获奖、劳动重大贡献,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和成就给予奖励。例如,对于在区域性、国家级劳动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或者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绩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奖励学分。
综上,劳动教育既是技能培养的过程,又是品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造性,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劳动,更要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感受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农村九年制学校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S[2023]GHB034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顾健一.农村中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小学班主任,2021(01).
[2]赵清芳,党雷,王东等.基于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以成都市成飞中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32).
[3]李祝勤.服务性劳动教育“学做互通”样态构建——以浙江省严州中学梅城校区实践为例[J].中小学校长,2023(08).
[4]让劳动教育从“出汗出力”到“入脑入心”——新乡市第十二中学的劳动教育探索[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