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行为机理研究*

2024-04-01滕湘君张世兵宋伯阳

南方农机 2024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民农村

滕湘君,张世兵,宋伯阳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1)

1 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1.1 加强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相当一批农村留守农民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低,缺乏技术。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到来,跨境电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兴起,传统农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农民面对现代农业的高科技等表现出力不从心。经过调研发现,偏远农村会利用新技术的农民不多,懂现代经营的也少,很多还是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电商、微商等的农民不多,手机和电脑仅仅是娱乐消遣或与朋友、子女通信用。职业院校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团队一部分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优秀人员,学校教师还经常下企业锻炼,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农民应对新的挑战。职业院校教师下乡或驻点,一方面可以给农民带去一定的资金或种养殖物种,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或示范,帮助其树立现代经营意识和建立现代化生产模式,以培训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农民的自我内在发展能力。

1.2 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多年来,农村空巢现象凸显,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缺失,但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职业院校普遍立足地方或行业、企业办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掌握实践技能。各个院校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在教学中结合农村的特点,采取模块教学,师生高度合作,将学校驻村的乡村振兴点作为实习和实践基地。以电商专业为例,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进行改革,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开设一些电商技能课,选取当地优势特色产品,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电商直播、云客服、代运营、网络营销等相关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掌握实际技能。除了这些技能课以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良好的环境,挖掘好传统乡村文化思政元素,分析农村的发展前景,讲述乡村优秀案例和乡村故事,强化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厚植乡土情怀,让学生爱上乡村,特别是让农村籍学生返乡,更快融入乡村振兴。此外,各职业院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条件,对接农村,鼓励学生下乡创业。因此,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培养,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为乡村是其大显身手的地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1.3 服务地方经济,提高职院办学水平

学校办学不仅要看其取得了多少前瞻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也要看这个学校设置的专业及课程内容能否帮助社会解决实际的问题。否则的话,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接不上地气,学校办学很难受到人们的喜爱。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帮助农村农民学习新技术、新思维,发展农村经济,改造传统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推动农村多元化、品牌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高职院校1 400 多所,包括理工、农医、财经等各类学校。这些学校围绕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帮助地方振兴产业,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地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示范园、推动农旅融合等,推进农产品企业技术研发,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效率,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深度融合,扩宽产业链和价值链,发挥乘数效应。服务社会是衡量专业院校特别是高校办学质量的内容之一,目前已被列入高校质量年报重要内容。

2 中国乡村振兴的历史溯源与演进规律

2.1 民国到解放期间

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却普遍外出,留守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但又担负着建设乡村的重任,因此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方可胜任。关于农民培养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民国和解放期间就有了,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活动、梁漱溟的“乡村自治”试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运动,以及毛泽东的早期农民教育思想[1]。

晏阳初在20 世纪20 年代出版了《平民教育概论》,认为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乡村。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一种改良主义,没能振兴农村,但他的“定县实验”至今仍然对农村改革有一定的影响。

1931 年,梁漱溟在山东开始“乡村自治”试验,其理念后被编写为《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提出了在农村培养人才、推广技术、发展教育等,企图以文化改造来建设乡村,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

陶行知在“五四”运动后,就从事了平民教育运动,1923 年编写了《平民千字课本》,提倡推广平民教育。他认为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使贫瘠的土地长出五谷,荒山能生长成茂密的森林,希望人人能自立、自治、自卫。

青年毛泽东认为,教育要普及,要推进到民众之中,特别是农民之中。他进一步阐释了农民需要的教育是适合于农民经济之发展,并使农民得到解放的教育,适合于解决农民问题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农民教育应以农民之需要而定[2]。

2.2 新中国土地制度及流通制度改革期间

70 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实施了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拥有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种地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各类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量达到历史高点。1953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7 亿t,较1949 年的1.13亿t 增长47.79%。1978 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 户农民按下21 个手印,农村新一轮改革的序幕再次拉开。1982 年,我国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农民所有,农民的积极性再次得到激发。1979 年至1984 年间,农业总产值实现年均8.98%的增长,增速属历史最高,农村减贫1.5 亿人。1992 年,农产品流通制度开始由双轨制向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自由购销体制转变。自此以后,农产品流通制度在市场化改革道路上行稳致远。2004 年以后农业税逐渐取消,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

2.3 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期间

2005 年10 月11 日,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其中,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为其他目标奠定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反映农村精神文明;村容整洁展现农村风采;管理民主是政治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推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美丽乡村”,此后,相关部门制定了建设指南。美丽乡村(beautiful village)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5 年6 月1 日实施。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时,提出了精准扶贫。自此全国上下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大幕,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成绩。到2020 年底,全国9 000 多万人如期全部脱贫。但“农民的终结”到“村落的终结”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亟需重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道路[4]。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部署,明确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相比,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3 职业院校同乡村振兴的融合共生逻辑

3.1 职业院校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诉求

3.1.1 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路向: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高等教育为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产业的发展,产业与专业对接,为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但任何一个产业与农业都息息相关,职业院校必须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以振兴乡村为己任,为农村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因此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是兴办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推进,高技能型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除了培养乡村建设的主体外,职业院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立科技服务团队,加强科研,推出系列高质量成果,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大数据、多功能农业等新业态的兴起,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带动了农村经济转型、农业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也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终点。

3.1.2 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深情诠释:校企命运共同体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要互惠共赢,加强长期性校企合作,生成校企共同体[5]。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发展。校企紧密合作对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往往因实践基地不足、专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需求不同步等,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快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乡村产业的发展又需要人才,这就需要校企紧密联合,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通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与乡村产业对接的专业,以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深入探索“产教融合”“以产促教”模式。学校要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乡镇企业车间等,实现乡村农民、企业职工与学生一对一对接,通过农业种养殖、农产品价格以及营销等组织教学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确保学生学有所获,以学促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乡村社区学院,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学习与培训,成立田间小组、加工小组、营销小组等专业小组,将学生所学与乡村产业的上下游链条结合起来,形成“专业用得上”“农村容得下”的良好格局。

3.1.3 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鲜明指向:以人为本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乡村振兴离不开人,乡村振兴是为了“人”[6]。因而,乡村振兴必须确保有一定数量的劳动主体。农民成了乡村建设的主体,更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乡村振兴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农村百姓,让乡村振兴的好处惠及千家万户,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高校作为政策的落实者和执行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农民的需求为着力点,努力为乡村振兴培养合格的人才,培训新型农民,树立现代经营意识,鼓励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也鼓励农民、退伍军人在村创业,帮助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村电商、现代多功能农业、旅游健康养老等模式,解决农村发展技术难题,释放农村活力,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实现农民增收。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的关键变量[7]。

3.2 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空间和权力配置拓展

3.2.1 发挥“党建+”优势,提升振兴内需

在乡村振兴中,建立起第一书记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作用。高校选派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优秀的党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方面,第一书记对村进行调研和考察,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团结并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党员干部做好表率作用,启动“党建+”项目工程,第一书记挂总帅,每一项目设立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分别由第一书记和其他党员干部担任,联合上级部门、企业,抓项目,抓落实,变外力为内在驱动力,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振兴内需,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第一书记抓好乡村振兴的主体建设,启动“党建+人才”工程。筑巢引凤,热爱农村,狠抓人才工程,推行“头雁工程”和“归雁计划”,选拔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作为村后备干部[8]。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吸引大学生和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确保乡村振兴主体没有缺失。

3.2.2 完善教学教育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服务乡村振兴的需要,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应适当融入乡村振兴元素,激发专业教师围绕乡村振兴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实践活动。鉴于此,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进一步完善现有教育教学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职工将教学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一是学校为学生设置乡村振兴的助理岗,让学生在课余或课间时间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动,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学生在此期间的学习纳入其实践课程的成绩,教师也给予教学工作量。二是在田间地头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下乡现场为农民服务,开展技术与管理培训,帮助解决技术和经营难题,加强培训后的随访,以便及时解决农民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难题。老师们下乡培训除报销费用外,学校还可将其培训授课时间计入教学课时等。三是各学校积极搭建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将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搬进线上,方便农村有关人员需要时开展学习。四是学校开办本土人才学历提升班,主要是面对村干部、农村能人、退伍军人等,帮助其提高文化水平和政策领悟力。五是根据农业产业链条,优化专业(群),针对乡村振兴各环节的人才需求,开展多元化教学,同一产业链条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推行学分或课程互换,形成多专业融通、分产业教学等特色,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3.2.3 积极建立宣传引导机制,鼓励师生下乡投身振兴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乡村振兴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各校出台教职工成长制度,鼓励教师下乡投身振兴。学校组织职称结构、年龄、专业结构等不同的人员组成培训团队,团队轮流下乡,通过深入乡村一线,及时发现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科研,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的能力。学校对教师下乡投身振兴的教学和实践过程进行督查,将其经历列入教师考核、工资定级、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必备内容,进一步激励教师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丰富教师实践经历。另一方面,各校利用广播、校园网、广告墙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对在乡村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的个人或团队,进行表彰,为全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作表率,营造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9]。

3.2.4 构建跨地区合作机制,成立乡村振兴联盟

各省市区政府牵头,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引导,各地方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出台制度成立乡村振兴联盟,整合学校资源,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10]。职业院校发展并不均衡,每个学校专业(群)建设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不是每个专业都是排在前面。尽管每个农村都在打造“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实现“我有他无”“他有我优”,发展好第一产业,促进接二连三。但每个村又有自己的特色,不同区域需求也不同,基础设施建设、家庭农场培养、信息平台开发、乡镇企业发展、农(茶)旅融合、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仅靠某一个专业(群)解决农村的问题是不现实的。通过联盟,学校之间可以共享优势资源,克服各校自身专业的局限和短板,实现师资互补和专业(群)互补,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更何况每个职业院校编制紧张,能抽调的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员十分有限,再加上职业院校投入的资金支持也有限,单兵作战的效果显然与联盟作战的效果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