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小学阶段古诗文育人的价值及教学策略

2024-03-31杨春芳

中国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王安石古诗文梅花

杨春芳

古诗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材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1]。因此,古诗文教学在指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让学生亲近作者、浸润文化、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一、古诗文育人的基本内涵

古诗文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语言风貌还是思想内涵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些古诗文蕴含了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杰出人物的崇高品质。古诗文育人,旨在以语言实践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族气节、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追求以文化人、言意兼得的教育境界,实现提升学生品性修养、建立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目的。

二、古诗文育人的主要价值

1. 提升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文中有着丰富而生动的表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展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达了中国文人的气节与追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流淌的是中国人的乡愁与豁达。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学生诵读这些诗句时,在音韵流转之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底蕴,进而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感到骄傲,在潜移默化之中,建立起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2. 激荡情感,培育家国情怀

对家园、人民、祖国深沉的爱是千百年来蕴藏于古诗文中不变的主题。“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对故乡的思念与亲情的守望,家园与故土永远是中华文化中最温暖的港湾。“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对黎民苍生的深切同情,是为苦难百姓发出的悲怆呼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是视死如归的悲壮豪情。

3. 学习楷模,塑造优秀品格

古诗文记述的人物故事,往往集中表现了该人物某类优秀品质。《精卫填海》中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精卫鸟;《囊萤夜读》中不舍昼夜、勤勉好学的车胤;《铁杵成针》中立志求学、有志者事竟成的李白……这些人物所展现的崇高品质是中华民族勤勉、好学、正直、坚韧等优秀品性的具体表现。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所见所思、所悟所得,从而塑造优秀品格。

三、古诗文育人的教学策略

1. 举象,感悟独特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诗詞里的意象往往有着独特的意蕴与魅力,如“杨柳”常言送别,“红豆”即为相思。这些意象通常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也是通向诗人情感、思想深处的桥梁。围绕意象展开品读,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志向。

如教学王冕的《墨梅》时,在学生借助注释进行阅读交流、理解诗意后,教师出示王安石的《梅花》,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写梅花,两诗中梅花的生存环境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对比阅读后发现,《墨梅》是在“洗砚池边”,《梅花》则在“墙角”“凌寒独自开”。围绕这个发现,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展开了研究性阅读。

生1:我们查到一份资料,说“洗砚池”本来是指王羲之学书法时洗笔和砚台的地方。“我家洗砚池头树”应该是说王冕也是勤奋练习的。

师:王冕笔下的这株梅是饱读诗书、有先贤风骨的梅花。

生2:王安石写的梅花显得有些孤独,因为它独自长在“墙角”,生长环境也恶劣,冒着严寒。

师:再看看王安石的生平简介,你发现他和这株梅花有相似之处吗?

生2:王安石一直在进行改革,就是“王安石变法”,但是反对的人很多,所以他显得很“孤独”,这和梅花很像。

生3:王安石变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就像梅花“凌寒独自开”一样。

师:同样是写梅花,同样是傲然独立、品格高洁的梅花。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它们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王冕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同流合污;王安石抱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轻言放弃。

结合诗人生平,学生对诗中的“梅花”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加深了对这两首诗、两位诗人的理解。

2. 造境,贴近人物心灵

以《囊萤夜读》教学为例,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故事情节并没有问题,但对“囊萤夜读”故事所蕴含的车胤面对困境发愤图强的精神的理解总有所欠缺。于是,教师首先在“家贫不常得油”处创设了一个情境:“当太阳的最后一丝光亮从书上消失,车胤—”这就将学生从“不常得油”的结论陈述中抽离出来,在无灯照书的真实困境中体验车胤的困窘、焦急以及期待。接着,在“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处,再创设一个情境:“在萤火的微光之下,书上的字迹逐渐清晰起来,车胤—”学生又想象到车胤终于破解困境,如饥似渴地阅读。

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彰显了小古文的情感张力。在情节转折处、情感变换处,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慢下来、沉下去,走进车胤的生活,去体验他由苦闷到喜悦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在困顿之中不懈追求、努力向上的精神。当学生在车胤的心境之中走个来回,对《囊萤夜读》所表达的不惧困苦、勤学不倦的精神,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知人,濡染崇高精神

在学习诗人的某一首诗时,将这位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生平事迹等作为补充阅读的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宏观、更立体、更全面地认识诗人,让诗人的思想、品格、精神得以充分彰显,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情感奔放,饱含激情,围绕一个“喜”字,将杜甫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一首诗所传达的信息量又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杜甫为什么会“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就需要联系杜甫的经历和其他一些诗作来理解了。

师: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杜甫为什么如此激动呢?这就要看看在“安史之乱”中,杜甫经历了什么。同学们课前预学时,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分享给大家?

生1:我知道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杜甫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因为战争,他有家不能回。

生2:我读过杜甫的一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说他在战乱中,思念家人,却得不到他们的一点儿消息。

生3:杜甫除了自己妻离子散、有家难回,他在颠沛流离时还看到了很多普通老百姓遭遇的灾难。

师:是的。杜甫写过一组诗,写他在“安史之乱”中看到老百姓被抓去当差,有的是刚刚结婚的年轻人,有的是年纪很大的老人。这就是杜甫的“三吏”“三别”,记录了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

接着,教师以“安史之乱”为中心,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杜甫这一阶段的主要经历,同时补充阅读《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诗。学生对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经历有了切实感受,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自然能理解、感受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

4. 品评,辨析价值追求

诗歌重在抒情言志,往往以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通常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视角来思考。一首优秀的诗歌一定是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的作品,如果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诗中所折射出的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加以品评,进行思辨阅读,一定可以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學习了一组边塞诗后,教师出示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同学们,读着这些诗句,你对边塞的生活、战争怎么看?

生1:边塞的战争很残酷,很多士兵都会死在战场上。

生2:“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就是很少有人能活着回来。

师:是的。戍边守关的士兵们远离家乡和亲人,甚至要献出生命。士兵们知道这些吗?

生3:知道。

师:但他们却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士兵?

生4:他们誓死守卫边疆。

生5:他们发誓不战胜敌人就绝不回去。

师:他们分明知道奔赴沙场将九死一生,将有去无回,为什么还这样?

生6:因为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

战争是沉重的话题,但战争所折射的人性的伟大更让人动容。品评、思辨的过程悄然消弭了文学阅读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边界,让戍边将士知难而进、向死而生的精神,在师生的对话与辨析之中逐渐清晰。

教学古诗文,教师要坚持课程育人导向,充分挖掘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崇高精神,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合理运用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王安石古诗文梅花
初夏即事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梅花
王安石的坏习惯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梅花引
初夏即事
梅花锁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