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美育例谈

2024-03-31郁美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2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审美能力道德与法治

郁美娟

【摘   要】坚持以美育人是时代的呼唤。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水平的功能,其中也蕴含着美育功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利用美育手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美育;审美能力;道德素养

什么是美?概括而言,就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真理的和谐统一。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美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让个体拥有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美育具有形象性、愉悦性与亲和性的特点,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还能使外在的道德条文和行为规范成为人们乐于践行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美育人是时代的呼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人生观和审美观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黄金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水平的功能,其中也蕴含着美育功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利用美育手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挖掘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美育包括:鉴赏美,清醒判断是非美丑;体验美,启蒙智慧,净化情感;创造美,实现社会创新发展;传播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纯粹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美育资源,积极挖掘并加以利用,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形成高尚的情操,实现道德自律。

(一)引领学生认识个性之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读者是学生,课程的学习主体也是学生。通过教材,学生能够看到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和不同个体的独特个性。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多个情境,引导学生和同伴展开体验活动。经过实践,学生体会到挑战的乐趣,逐渐学会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学做“快乐鸟”》一课中,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试种一粒籽》一课倡导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学生尝试触摸泥土和植物,感受生命的神奇,逐渐产生热爱生命的情感。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真理,欣赏生命之美。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体,有着丰盈的情感;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意义。这样的学习为后续审美素养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二)带领学生挖掘人性之美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家乡和国家。教材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环保科技等话题均有涉及。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这些内容背后隐含的人性之美。

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校园里的生活以及最喜欢的“校园一角”,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校园里获得的快乐,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校园的美好归功于谁?学生积极思考,自然生发出对老师、后勤人员等的感激之情,初步体会了奉献精神。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探究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感受民间艺人的勤劳和智慧,领悟他们的价值。学习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时,学生完成了“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简表,了解了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缘由——张衡所处的时代地震比较频繁,他看到了地震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为减少百姓伤亡和财产损失,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体现了仁慈济世的美好品质。教材中,人物的人生价值和心灵之美熠熠生辉,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整个教学过程渗透着人文之美。

(三)启发学生了解家国之美

社会生活包括相当丰富的内容,如衣食住行、行为规范等。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带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成长。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要求學生搜集我国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天文学、算学等方面的科技名人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经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古代科学家作出的巨大贡献,领略了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呈现了我国内蒙古牧场、江南茶园、渔业小镇和华北农田四幅介绍不同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图景,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各地生活生产方式迥异的特点。六年级上册《国家机构有哪些》一课要求学生记录周末随父母出行时接触国家机构的经历,突出国家机构的地理位置、工作内容、办事流程等。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国家机构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一次体验地理风貌、社会文化和历史之美的壮阔之旅,也是一次认识家乡、认识祖国的趣味之旅。

二、利用美育手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美育要深入人心,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向美而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美,利用美育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获得成长和启发,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一)以美促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时政教育等内容相对抽象。如果采用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以美促学,就是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并使其丰富化、多元化,使学生把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事例联系起来,在审美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教师可引入展览、演讲、表演、征文比赛等手段,使用照片、图表、录像、课件等直观教学材料,通过辩论、探究、研讨等互动性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

以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为例。第一课时,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悟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感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记忆。第二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在班级内举办故事会。学生手持自制的手抄报,讲述“中国军队”“抗日英烈”“普通百姓”三个不同群体的抗战事迹,从动人的故事中深刻感受全民族抗战的壮烈之美和团结之美。第三课时,教师别出心裁地引入导游“小宋”这个人物,由他带领学生穿越回战火连天的抗战年代,感受抗战精神的伟大。第四课时,教师将《海报里的英雄》这一节目引入课堂,带领学生通过朗诵、舞台表演等形式演绎英雄的故事,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得到了激发。

(二)以美启智,带领学生品味精神内涵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美育,可以使学生拥有“内在的尺度”,即认识和创造美的智慧,把握、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好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融合,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实施美育,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品德修养。

首先可结合语文教学。以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为例,教师配套讲述绘本故事《拖拉鸟》,让学生深刻感受故事传递的意义,了解拖拉行为出现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创造生动有趣的情节,用语言丰富想象,用创作提高认识。其次可结合美术教学。以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课时为例,教师利用在线资源,带领学生观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厅中的雕塑《铜墙铁壁》,观察雕塑的线条和形状,关注中国共产党军队、中国国民党军队、海外华侨和人民群众等群体中的人物的神情和动作,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让学生体会上下一心、团结抗战的家国情怀。

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实施美育,不仅可以结合小学阶段的课程,还可以跨越学段,融入初中的相关知识。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结合初中地理的内容,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认识富饶美丽的疆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六年级下册《探访古代文明》一课时,教师结合初中历史的内容,播放介绍古罗马斗兽场、古代波斯帝国的宫殿遗址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和成就,通过历史中的文明美学感染学生。学生在观赏中领悟到:古代文明遗迹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得到珍惜和传承。

(三)以美怡情,内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曾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写道:“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对愉快教学的重视,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美育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审美刺激为个体带来心理幸福感,即审美愉悦。审美愉悦是人全身心参与的结果,是在满足了个体心理与精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能使人沉浸在一种愉悦的精神境界之中。

在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一课的最后,教师发出呼吁:同学们,让尊重的花朵开满校园,装饰我们的生活吧!老师送大家两朵尊重之花。课件上呈现了两朵漂亮的玫瑰花,学生的喜悦之情瞬间被激发,纷纷发出赞叹。接着,屏幕上呈现了教材上的两句名言:“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学生在愉悦的学習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尊的理解。课堂上,知识与情感交融,学生因美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而后将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以美求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1.渗透普世真理,带领学生感悟德性之美

真,即真实、真理,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正确认知的统一,也是人的高尚操守和优秀品性的外显。求真实、致真理是追求真善美的基石。教师应以美求真,带领学生体会真理,感悟德性之美。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知识的讲解要鲜明准确、客观真实。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前,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知道构建幸福美好的家庭需要每个成员尽责出力”设计了家庭责任单,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上,学生拿出自己的家庭责任单进行小组交流。有的学生说家里的花草长势喜人,美化了环境,愉悦了心情,是爷爷每天精心照顾的成果。有的学生说自己和妈妈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看起来整洁美观,让人感到温馨舒适……学生发现:每个人都在为家庭的和谐美好而努力;每个家庭成员尽责出力是家庭幸福的密码。美与真的结合,为学生良好品德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强化美好体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观念

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真善美的统一,强调科学性与思想性的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情境,赋予知识以美感,唤醒学生的求真向善之心,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年级下册《分享真快乐》中,教材以绘本的形式讲述了小女孩与同伴分享妈妈送给自己的书的故事。通过阅读和表演,学生理解了“分享就是指和别人一起享受美好、幸福”,初步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绘本图文并茂,既有节奏之美,又有审美趣味,给学生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学生对真理的理解水到渠成,课堂趣味盎然。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其中也包含着审美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将美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并用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滋养学生。

参考文献:

[1]吕汀.加强文化修养教育,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全面素质[J].办公自动化期刊,2016,21(14):21-22,15.

[2]骆丹.习近平关于青年社会责任论述的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9.

[3]苟颖萍,席永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六要”的内涵及意义[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1(3):5-8.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审美能力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思考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