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闭环架构

2024-03-31朱文雅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道德与法治

朱文雅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处在一个闭环中,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针对“教—学—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从要素解构、评价先导、任务整合等方面入手,建构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闭环,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闭环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使教能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处在一个闭环中,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然而,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学—评”常存在错位、缺位、不同步、不匹配的情况,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此,教师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为例,探索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要素解构,实现目标引领

合理的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它统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的评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的作用。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既要整体看待“教—学—评”,又要结合单元、课时内容,对素养目标进行解构和细化。

(一)整体把握,走出碎片化误区

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教材中往往是综合化呈现的,是整体、协同发挥作用的,教师要整体把握。

《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所在的单元是“我们的班级”。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共建和谐班集体,做到爱班级、会合作、负责任,遵守班级规则。在该单元任务的引领下,教师梳理了本课侧重培养的核心素养(如表1)。

《我是班级值日生》这节课中,责任意识、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三者是相互交织、不可割裂的。经过梳理,教师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整体、清晰的认识,也从“教”的视角转向了“学”的视角,清楚地回答了“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从而达成了“学—教”一致性。

(二)双向勾连,凸显一致性关联

《课程标准》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它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业质量描述中呈现的学生的学习特征与教学内容进行双向勾连,以此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对应的学业质量描述如下:在家庭、学校等生活情境中,能够遵守与他人的约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维护学校秩序,入学适应良好,爱护公共设施(道德修养、法律观念、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具有健康、安全的生活习惯。

在第一次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如图1)时,教师并未意识到要将内容与学业质量进行勾连,其中的“乐于做值日生,愿意为同学服务”“更好地为班级服务”等目标,都是泛泛而谈,缺少道德价值的引领和驱动,停留于道德说教阶段。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表现,教师要在课堂上融入价值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做好值日生的意义,从而由内而外、自觉自愿地做好值日工作,达到学业质量描述的要求,进而形成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如图2)。其中,“体会自己做值日生时付出的劳动给班级带来的价值”这一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落实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將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进行勾连,既明确了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的问题,也清楚了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怎么评的问题。

(三)学情研判,走向进阶型引领

合理的目标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了解学生的起点,明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道德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锚定核心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评活动。

在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时,教师对班级的值日情况进行了分析:开始阶段,学生非常愿意担任班级的值日生工作,但新鲜感退却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容易忘记自己的岗位和职责,缺少责任意识;值日过程中存在任务分配不合理、同伴间沟通困难等问题,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依据SOLO分类理论,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和细化了《我是班级值日生》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学习目标不断推进,形成了一个直观、细致的进阶样态。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有据可依,评价的针对性强、指向性明确。

二、评价先导,反馈教学路径

美国教育评估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认为,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首先应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合适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在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先明白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学评价“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基于此,教师可以优先设计评价活动,以评价为导向,规划教学路径。

(一)目标定位,推动“教—学”进程

学习与评价密不可分。一个特定的表现性任务或练习,既是学习的内容、形式,也是一种评价载体。教师可通过定位课堂中素养达成的情况,发挥评价在素养培养和推进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作用,架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让课堂始终围绕核心素养推进。评价目标对应教与学的目标任务,评价活动旨在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及取得的成果,使教学评价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经过这样的教学评价设计,教师收集的学习信息才能对教学产生切实的调节功能,进而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功能。

(二)指标凸显,优化“教—学”过程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自身教学。为了明确“学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程度”“怎么改进教学”,可以将学习目标转化为评价的多维显性指标,用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学习发生的证据。《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的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通过描述学生在值日工作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教和学有了显性和直观的参考指标,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此外,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能够弥补教师单一评价的缺陷,让评价指向多渠道、多角度,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增加“会倾听、大胆发言”等方面的评价,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三)评价延伸,检测“教—学”效果

评价作为学习的反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价要融通课堂内外,督促学生主动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要收集学生在课外实践中的行为表现,通过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等方式进行反馈,审视课堂教学的成果,调整后期的教学思路。《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中,教师设置了值日摘星榜,如表4所示。

教师借助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将评价延伸至课后。本评价单的使用,使学生提升了值日的能力,强化了在值日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更好地达成了素养目标。在两周后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上完本课之后,工作及时、尽职尽责的学生占到90%,比之前增长了15%左右,但学生在合作、沟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后续教学中,还要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整合,推进活动进程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使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与发展。

(一)精选情境链,搭建问题解决的支架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不断解决各种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设计多个恰当的情境,形成情境链,优化课堂效果。

教师在《我是班级值日生》第一课时中设计了以下情境:情境一“夸夸我们的班级”,通过展现干净、美观的教室图片,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班级,唤醒美好的记忆;情境二“我骄傲,我是值日生”,让学生意识到班级的整洁美观来源于每个人的值日工作,产生对值日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情境三“我的值日小烦恼”,让学生思考值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法。三个情境层层深入,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巧设问题链,推动问题解决的进程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遵循学生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学习逻辑。问题是推动学习的动力。然而,日常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常存在无范围、无目的、无指向等问题,使得“教—学—评”始终处于错位的状态。为体现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本课中,教师将所学内容整合成层次鲜明、体现思维进阶的问题链,如图3所示。

该问题链的架构为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也为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供了支持。

(三)规划活动链,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采用辨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开展自主、合作的研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学生道德认知的特点,又要考虑学习形式的丰富性,还要考虑学习活动的育人价值。将相互关联的活动串联起来形成活动链,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的活动链设计如表5所示。

上述活动链是“教—学—评”一致性视野下的整体活动规划。教师采用视频欣赏、做动作猜值日岗位、小组合作探究值日问题等活动形式,深化了学生对值日工作的认识。在“解决值日烦恼”这个环节中,有个学生说道:“拖把很重,我不小心甩到了某同学,我很真诚地道了歉,他却一直责怪我。我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地为班级拖地,一点都不值得。”于是,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值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心事,那么值日工作到底值得不值得呢?”这个话题展开了辩论。有了情境一和情境二的铺垫,学生真正意识到了值日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最终达成共识:值日工作应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妥善解决问题,最大化地发挥值日工作的价值。

总体而言,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提炼核心目标,设计恰当的评价方案和教学活动,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0.

[2]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J].中小学管理,2013(1):7-9.

[3]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6.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道德与法治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