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河畔,茶间漫游
2024-03-31朵朵
朵朵
随着冬月启幕,我们即将迎来年终岁首。接下来的每一天,是辞旧迎新正式开启倒计时的模式,我们的日子也将慢慢地被新春将至的欢喜所浸染。福州的冬天,周遭仍然是一派浓绿的光景。晋安河边,一路过去,是榕树,香樟树,大叶紫薇,广玉兰等等,它们树冠巨大,郁郁葱葱,放眼四周仿佛千峰竞秀。阳光灿烂的时候,我们会沿着河岸的木栈道,将茶摊支起,茶席铺陈开来,静待茶香四溢,缓缓流淌……
01借一席茶,开启城市漫游记
沿着华林路往树兜方向约摸几百米的距离,左拐过去是公益路,一条沿着晋安河的小路。河边有栈道,这里远离了主干道嘈杂的车声,闹市区的人声鼎沸在这里被渐渐隐去。一路上有骑着电动车的行人、散步的邻居、还有一些抱着猫猫狗狗的大叔阿姨,一派幽静却又充满了真实的烟火气。
一席茶的城市漫游记,纯粹是脑海里灵光乍现时突然冒出来的由头。过去三年,以“去野集”之名陆陆续续记录了一些去到户外喝茶的过程。今年,新的心愿是希望再接地气一些,去探索散落在城市之间各个角落大家率性喝茶的一些心得,去寻觅与发现那些只需要用脚力即可丈量得到的地方。
就像我们在晋安河边发起的茶摊,借由一席茶,将现代的城市,自然的草木,在这里相互融合,随着我们漫游其间的,还有这一缕茶烟与香气……这样的茶摊,仿佛存在于时间之外,是坐等有缘人到访的温馨一隅。我们在此停留驻足,探索生活的诗意,也因此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邂逅。
喝茶的过程,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断和无限的惊喜——天光好的时候,我们就在晋安河边的大榕树下,穿上好看的衣裳,喝茶,拍照,闲谈。工作上的各种规划计划,生活里的家长里短。总之,“没有一席茶,是白喝的。”甚至,“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泡茶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那就喝两泡。”人生大业,生活事务,都付诸于这一席茶之中。
后来,我经常在茶席之上作一些随性的采访。比如:“对你来说,茶是什么?”大多数时候,同行的朋友们都会滔滔不绝,提供很多具体的详细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茶的理解和认知。而“茶,取决于跟谁一起喝”却是最让我心动的回答。因为这样的描述,寻常的茶汤,有了温暖的爱意。
02茶里茶外,皆是生活的痕迹
身处山水之间的自由与惬意,仿佛一应俗务琐事,处理起来也没有那么棘手了。如果阳光恰好灿烂,心情也随之更加轻松。这样的时候,茶席的摆放多是随意烂漫。
山是山,水是水,我即是我。当下如何,映照的就是什么,心情愉快,眼前的每一秒都是风景。重点是这样的茶聚,能让每一位来喝茶的朋友,都满怀着“不离鼓楼,进可攻,退可守;随时就能抬腿就走”的轻松与畅快。
这些年,大家愈发感慨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或许是人到中年,抑或者是环境影响。茶里茶外,各种变化,无非都是应对生活嬗变的痕迹。有时候,我们既是喝茶的人,也是主泡的席主;是茶席的导演,也是当下这一刻的演员,博主……但无论大家角色如何丰富且满,但好在清醒地明白,纯粹自然才是茶之根本。
我相信,茶席上的千姿百态,完全是即兴演绎。素来不喜刻意又做作的一些策划。偶尔矫情无可厚非,但过于做作就让人腻味,甚至倒胃口。欣喜于这样的日常茶生活,简单,却足够真实。
有时候,我们也常常会不自觉地越过自己的专业,在不同的领域里尝试跨界探索,毕竟“人的一生很短,不如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但好在能够始终以赤诚之心面对一切。有时候,我更愿意称自己为创作者。用茶,把日子填满,让它出现无数种的可能。茶之于我,最初的形态是生活的调剂,但我相信,它的最终是港湾,亦是归宿。
03乐尽天真,有滋有味过一生
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以及城市喧嚣的背面,是相对宁静的另一面。城市之间,晋安河畔,摆个茶摊,不问买卖,只是喝茶闲坐,倒像是在人间留给自己的—处桃花源。记得苏轼在《超然台记》中曾说:“凡物皆有可观”。意思是在万物中间,我们都能找到它的喜悦。
在这里喝茶,既不离城,又能栖于天地之间;可见山观水,也可观清风月影,见自我。我们在茶间漫游,并沉浸其中,偶尔与邻里相遇的招呼声,还有些市井的烟火气。借由这简单自然的一席茶,我们与周围的一切,产生了幸福的连接。
有时我们会遇上成群的白鹭,它们缓缓掠过树梢,浅浅地潜于水中寻找食物,渐黄的树叶偶尔会随之飘落于席间,甚至杯盏之中,让人欣喜;有时偶遇小雨,我们便移至栈道上的长亭喝茶,嗅着空气中淡淡的湿意,眼前、身侧,皆是润泽。
有一天夜里,我们就端坐着,喝一泡年份年远的老白茶,这“人生小甜汤”浸润了我们长长的一个晚上。面对着一片平静的河面,我们看着月亮缓缓升起来,直到月至中天,四周寂静无声,我们才恋恋不舍收摊回家。
我们漫长的一生,都将身处在烦杂的“事”与“物”之中,但好在我们有此机缘,与茶为伴,并能够始终热情满满的去拥抱生活,对万物充满欣喜。“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学习苏东坡先生,有滋有味过一生。一年又一年,茶汤照见过去,照见未来,也照见年轮。愿我们新的一年,都能够在茶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责任编辑/刘兰輝 美术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