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销茶“明星”是如何炼成的?

2024-03-31耳东

茶道 2024年1期
关键词:六堡白茶新工艺

耳东

在茶叶的国际市场中,有一批外销茶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成为佼佼者。外国茶友通过它们不仅近距离感受中国味道,更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本文列举三款“明星”外销茶,通过它们的历史管窥外销茶的风采。

销法沱“家族”传奇

巴黎红酒美,云南沱茶香。一款“销法沱”,是一代法国人心中的味觉记忆和“中国符号”。它成就了普洱茶走向世界的传奇之路。

销法沱,是由云南省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熟茶,经特定配方拼配之后,以下关茶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沱茶技艺紧压而成的“云南沱茶”。1976年,一名法国企业家费瑞德·甘普尔被其形如鸟窝的外观吸引,经过调研引入法国。因畅销法国,茶界唤它为“销法沱”。

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部的经理,专门负责销法沱产品开发、出口等事务昌金强编撰《云南沱茶·销法沱一第一款走进欧洲的普洱茶(1976-2004年)》一书,总结了从事云南茶叶出口工作40多年的历程,从中我们也可获取当年销法沱的许多信息。

销法沱家族的成员,最早从形态上有传统的100克、250克沱茶,推荐喝法如此:“使用20厘米高的杯子,先撬点等于一小勺容量的茶叶,然后放进杯子里面,理想冲泡时间为5~6分钟。”但大块头似乎在法国“不受待见”。尽管250克装沱茶的性价比更高,销量却平平。或许因为紧压的沱茶撬茶不太方便,处理茶渣麻烦,似乎精致小巧、方便携带的尺寸更受外国人欢迎。

为解决消费痛点,在甘普尔的提议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销法沱诞生了更多形态和尺寸,如3克的小沱茶、10克的小圆片,甚至大力发展云南沱茶的袋泡茶产品。销法沱从此与立顿红茶一样,成为超市里的大众消费茶品。

为迎合外国人喜欢层次丰富的风味,云南沱茶袋泡茶也出现了人参、茴香、莲花、金橘、玫瑰茉莉等口味……最高峰的时期,云南沱茶袋泡茶的出口达到了上千吨的量,为加速运输,动用了飞机,创下了用中国茶叶出口史上首次航空运输的记录。

从70年代至21世纪初,由下关茶厂生产销往法国的销法沱销售量总共为4620吨左右。创汇7.2亿港币。销法沱不仅销法国,还出口到欧洲,南、北美洲,亚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1世纪初期后,逐渐从专供外销型产品走向内销市场,更多成为中国内地消费者的日常饮品。

从沱茶的传统形态,到后来袋泡茶的便捷形态,销法沱并不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是一个“大家族”。40多年间,无论是产品形态、包装印刷材料,还是商标使用,不同年代和批次,多少都有一定差异,唯独不变的是复古格調的黄绿花格,法语的“THé”(茶)标识,花体的“Tuocha”字样,高辨识度的标志,是属于销法沱不变的视觉符号!

关于销法沱的味觉记忆,是法国人描述的“焦香味”。什么是“焦香味”谁也说不清,但这就是下关熟茶的特点。有人说是原料在下关相对低温、干燥的高原气候下存放,慢慢会转化或者吸附具有烟香味,再经过发酵和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后,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转化成法国人认可的“焦香味”。

茶圈前辈提供珍贵的1991年消法沱品鉴,干茶闻着很香,泡开的茶底香气醇正,入口柔,稠,滑,爽,厚,像油一样化开,熟茶的老茶魅力第一次体会,茶气还是很足,回甘、干净,下关老熟茶的陈香超赞,前面几泡茶香浓,后面几泡依旧甘甜。茶汤红浓透亮,油圈挂杯。10年以上的老熟茶,已经进入稳定而缓慢的转化期,茶性温和,香气比较集中,爽滑感慢慢变成丝滑感。茶汤入口即化,喉部舒展,让人有喝了还想喝的感觉。

创新白茶立奇功

福建白茶如今火遍全国,主要一部分原因是其陈化后更加有价值。白茶除了常见的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这四个花色品类之外,还有一种经常会听到的便是“新工艺白茶”了。虽说新工艺白茶的名字里有个“新”字,可其实这种茶的创制已是六十年前的往事了。

早年的福建白茶“墙里开花墙外香”,清朝光绪十八年(公元1891年)就有外销白茶。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茶福建公司)前身为中国茶叶公司福州分公司,于1950年成立,是新中国最早从事白茶贸易的公司。

香港是白茶的主要出口市场。20世纪50~70年代,除福建白茶之外,也有台湾省生产的白茶。虽然台湾所产白茶工艺不够成熟,大多品质逊于福建白茶,却因为福建供港销售的中低等级白茶量少价高、供不应求,台湾白茶在香港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大,曾一度压制福建白茶。

为了与台湾白茶竞争香港市场,中茶福建公司决定研究改良方案。根据中国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饮食结构,当地人们有普洱、六堡茶、传统焙火乌龙茶的饮茶习惯,厚重饱满味型的茶类较受欢迎,白茶改良初步有了方向。

在《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1964年白茶销售概况及今后意见》中写道:“要产制中低档茶,茶树品种不一定强调要大白茶水仙白等品种,只要成茶比台茶好就行,其制法上可比原有高档牡丹制法略有不同,萎凋时间可稍长些,可经过轻度揉捻,具体品质要求上,身骨要好,不片身,有毫尖,水色不强调清汤,黄中带红,具有白茶的风味。”

1964年,在福鼎白琳初制厂开始试制新工艺白茶,于1968年研制成功。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同贡眉,来自小叶种茶树,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其制作工艺为:萎凋、堆积、轻揉、干燥、拣剔、过筛、打堆、烘焙、装箱。

轻揉捻,为新工艺白茶的核心工艺。初制时,在萎凋后进行堆积(回水)开堆,经过轻度揉捻,才能形成新工艺白茶特殊的外形和滋味。经过干燥工艺,使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

新工艺白茶看着有点像老寿眉,茶清香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展开后可见其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又似红茶而无酵感;其基本特征是浓醇清甘又有闽北乌龙的“馥郁”。如果是刚入白茶圈的朋友估计会认错,因为新工艺白茶的条形太像寿眉和贡眉了,

1969年,新工艺白茶投放香港市场,并受到广泛认可。1973年香港地区福建白茶出口份额达63%,超过台湾白茶;1977年,中茶福建公司出口香港白茶501吨,占香港市场80%以上,占到主导地位。此后,台湾白茶逐渐退出了香港市场。

新工艺白茶是当时白茶“默默无闻”的时候诞生出来的产物,不过现如今白茶市场火热,福鼎厂家大部分都做白茶,新工艺白茶已经很少有人做了。从2000年开始,白茶逐渐走出幕后来到广阔舞台,在2007年,福鼎白茶开始被大力扶持,而且许多茶企也纷纷看好白茶在国内的市场,改变掉白茶“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处境。因为白茶本身就有独特魅力,再加上福鼎市政府的搭台唱响“福鼎白茶”品牌戏,所以福鼎白茶(传统白茶)又再次一鸣惊人,终于变成了墙里开花墙内外都香。

“三君子”经典标杆

六堡茶在南洋,是千万个外出华工的思乡之物,更是保命良方。在上个世纪后半叶,梧州中茶出口的“外贸三君子”——黄盒、山水盒、黑盒,风靡东南亚以及日本等地。

最初出口到东南亚的六堡茶,许多是由矿厂等企业大量收购。为了方便运输与存储,出口的六堡茶基本都是几十千克重的大箩装,鲜有小包装。上世纪60~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六堡茶海外市场零售消费需求不断增大,梧州中茶前身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出多款直接面对消费者、便于携带取用的小包装六堡茶,上市后销售火爆。

黄盒是“外贸三君子”中最早的一款产品,主打中国港澳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市场,也是中国六堡茶外贸出口和内销的风味代表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触屏第一版,黄盒经历过多个版本的调整和演变,到2023年已推出了第十三个版本。

每个版本原料、滋味略有不同。据品过的茶友描述,早年以厚重的老陈香为主,略带槟榔香,口感细滑、厚重、油润。而四版首次明确了特级原料,滋味风格延续了正宗的陈香、木香以及参药香的独特老韵,绽放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特征。

从《从中茶窖藏六堡茶图谱》中可以看到黄盒包装上的各项信息逐渐规范化和具体化。第七版“QS”的首次印刷,印证了中国食品标准化的历史进程。十二版(2021年)采用“一物一码”溯源防伪系统,表明茶叶从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全程监控。

另一款标杆产品“山水盒”六堡茶诞生于同一时期,深受马来西亚华侨喜爱。桂林山水,是让人一眼就联想到家乡的中国元素,作为茶盒上鲜明的标签,唤起老华侨心中的乡愁与味覺。早期版本多用大树桂青原料,因此气韵非常强劲,十分霸道,陈香入汤,口感稠细。

还有一款“黑盒”是中日茶界友好交流后的产物,盛名于日本。自古受中国茶文化影响,似乎日本人特别“沉迷”饮茶养生。20世纪80年代,六堡茶在日本被称为“中国秘传黑茶”,最早的黑盒在药店出售,其作用为“健美瘦身茶”、“油解茶”,用的是无土“保”字,取其保健和保养的意思。

汤色尽显红浓陈醇之韵,浓醇的陈香、菌香、花旗参香以及杏香,醇滑柔细的汤感在这高山之巅更显滋味。黑盒完全呈现了六堡茶中国红的文化定位和原料上的民族韵味。

猜你喜欢

六堡白茶新工艺
参观六堡开茶节游记
压裂新工艺的技术分析
绘本
丙炔氟草胺合成新工艺
六堡茶机采茶园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ANIMATING ‘IP’COMICS AND EMOJIS BECOME ENTERTAINMENT BRANDS
与茶相逢在六堡
中药有效成分常用提取新工艺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