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学习动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03-31周志峰卫爱国
周志峰 卫爱国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我国高校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教育成为社会大众较为关注的问题,但当前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旷课、迟到、玩手机等厌学现象屡见不鲜。文章在苏北Y高校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20位典型学生的深度访谈,总结当前高校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剖析其原因,并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视角,结合社会工作理论探索高校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以期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学生;学习动力;提升;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5-0025-04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项目编号:2023SJSZ1165)
一、引言
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再创历史新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各级各类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但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化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笔者曾在苏北Y高校中随机选取大一至大三200位学生开展学习状况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5%的学生有过迟到、早退或旷课现象,72%的学生有过上课玩手机、聊天、吃零食等行为,66%的学生表示期末考试时才会突击复习,62%的学生有过挂科记录,仅27%的学生经常去图书馆、教室自习,17%的学生经常向老师请教专业课问题。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增强,他们对学习没有合理的认知,缺乏明晰的目标和规划,学习动力亟待提升。
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冲击,变得功利起来,认为“读书无用”,缺乏学习动力,个别大学生甚至追求“网红”潮流,想通过各种自媒体、社会关系等“捷径”达成所愿,只看到短期利益,逃避现实,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中,错失本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高校学生厌学现象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除教师、辅导员承担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角色外,学校社会工作者也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的新兴角色。以尊重、接纳、保密、个别化、非批判、同理心为工作原则的学校社会工作者能够为学生在生活、学业、情绪、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提供援助。与中小学相比,高校社会工作者更侧重于帮助学习和社会适应有困难的特殊学生,其中即包括厌学的学生[1]。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与社会工作者角色融合,发挥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原则的優势,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厌学问题。本文将着重探索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应对策略,为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开辟创新路径。
二、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与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逐渐形成了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兼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以及贫困生资助的教育、服务、管理职能,其主要以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2]。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校社会工作偏重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实现自我发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社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满足学生认知、学习、成长的需求[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学校社会工作,特别是将高校育人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相融合的研究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学习并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是辅导员育人工作中一个切实可行的创新之处。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高校学生的需求及身心发展特征相契合,与辅导员的育人理念相辅相成,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添砖加瓦[4]。
三、高校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
厌学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的行为反应和情绪体验。笔者基于苏北Y高校的大学生学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其他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从苏北Y高校中选取理工类、文学类、艺术类20位大一到大三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总结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
1.个体认知偏移
高校学生厌学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认知产生偏移,没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无法平衡学习与生活,缺乏专业认同感。
首先,学习动机缺失。高校学生厌学的一个很显著的个体因素就是缺乏学习动机。通过访谈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入校时没有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机缺失。其次,自我管控失衡。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远不如中学严格,有些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便容易迷失方向,不再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不能很好地平衡自己的学习、娱乐、社交时间,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后,专业认同不足。有些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不知道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些学生觉得所学专业未来就业薪资低,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有的学生排斥所学专业,因为其专业或是被调剂的,或是在父母指导下被动选择的。由于对专业的认同度较低,因此学习没有兴趣。
2.家庭教育偏差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高校学生产生厌学行为,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压抑的家庭氛围及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待都有关系。
其一,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教育有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忽视型四种方式,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不同的态度。放纵型家庭教育易使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专制型家庭教育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违逆父母的指令,不好好学习。忽视型家庭教育易让学生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迷失前进的方向,缺少学习动力。其二,家庭氛围压抑。一些家庭由于家长言行、生活方式的因素,家庭环境和氛围存在问题,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情绪低沉、情感冷漠,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包括学习。其三,家长期望过高。部分家长把自身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通过大学学习走向社会后能谋求一份既体面又收入高的工作,但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而家长的过度管制与长期的琐碎言语就容易让学生破罐子破摔,出现厌学行为。
3.学校教育单薄
学校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场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辅导员的育人经验、班级的学习风气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其一,专业课程设置陈旧。高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计划,但有些专业的培养计划已跟不上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无法满足现有的人才知识需求,陈旧刻板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专业受场地和资金限制,缺乏教学实操环节,更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其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新颖、教学过程生动、教学方法多样、考核机制灵活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但一些教师一味对着PPT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辅导员教育经验不足。当前,一些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额庞大,无法面面俱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成熟的学生管理制度,有些学生产生困扰时也不敢主动求助,长此以往就会觉得自己不被关注而自暴自弃。有些辅导员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存在刻板印象,没有与其深入交流,了解其具体情况,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其四,班级学习氛围浮躁。班级学习氛围的好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些学生上课时聊天、玩手机,养成“选修课不去、专业课选去”的习惯,尝到“甜头”之后会影响其他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另外,有的学生沉浸在恋爱的甜蜜中,有的学生沉迷在游戏的世界中,这会让年轻的同学、舍友产生羡慕之情,从而抛开学习的重心,只做自己当前觉得开心的事情。
4.社会环境复杂
在信息化网络时代,学生能快速接收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严峻的就业压力、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网络中的一些虚假不良信息,会让一些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受到影响,甚至引发个别学生的厌学行为。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仅影响着学生高考志愿的填报,也影响着一些在校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些学生认为即使学好专业知识,毕业后也未必找到合适的工作,故不认真学习。社会上的岗位招聘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身心上的压力,使得一些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的大学生失去斗志。此外,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有些学生觉得读书出来就是为了找工作赚钱,于是瞄准社会上一些赚钱快的“捷径”,期望早日走上社会,忽视当前学习任务。个别学生价值观出现问题,把学习当作功利性的工具,通过旁门左道快速获取学习成果,使学习丧失了本身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陷入自媒体直播、追剧、游戏、交友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四、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学习动力提升路径
1.激发学习动机,发挥榜样作用
学习动机是促进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内驱力,多数学生优异成绩的取得与非智力因素相关,激发学习动机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社会学习理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既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也重视榜样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有三种机制,即联结、强化和观察学习[5]。
为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直接进行理论教育往往效果一般,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厌学学生寻找具有榜样模范作用的“学习标兵”,组建一对一帮扶小组,并制订详细的帮扶计划,让受助学生观察榜样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榜样观察后,受助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内容以文字、语音等符号形式记录下来,并储存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再升华为学习动力。学校社会工作还可以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将厌学学生聚集起来组建同质性小组。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性,因此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可以相互观察和学习,甚至可以通过他人学习态度的转变激励自身学习态度的转变,增强替代强化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习动力。
2.卸下个人标签,营造互助氛围
他人的看法有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高校中有时会出现给弱势学生“贴标签”“起外号”的现象,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小团体中受到打击,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中的标签理论指出,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高校厌学学生也可能被其他同学贴上负面标签,并因为这些负面评价弱化自我评价,将自己归类为被标签的角色而自暴自弃[6]。
为卸下高校厌学学生的负面标签,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与“问题学生”一对一开展会谈,帮助学生重塑自我认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自身的优劣势,并帮助学生链接资源,寻找愿意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的帮扶者。同时,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联合辅导员、学生班干部定位寻找频繁给同学贴标签的学生群體,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了解他人被贴“标签”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后果,并通过小组班会、宣传活动等方式加强“标签效应”宣传教育,让所有学生都了解贴“标签”的危害,帮助厌学学生融入集体,营造和谐互助氛围,增强厌学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3.摒弃消极思维,激发内在潜能
存在厌学行为的高校学生通常难以依靠自己的意志和动力改掉坏习惯,对个人和环境都有一种无力感,容易形成惰性消极思维。增能理论是学校社会工作经常用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的无力感是环境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负面评价、消极思维、无效行动,但个人是有能力和价值去突破这一障碍的,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既关注个人改变,也关注社会环境的改变,目的在于使学生摒弃消极思维,激发内在潜能[7]。
为帮助厌学学生摒弃自身无能感的消极思维,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将厌学学生聚集在一个小组中,运用小组工作专业方法,利用座谈、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分享他人的优点,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寻找自信。同时,学校社会工作可以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创造机会让小组成员轮流主导开展小组活动,根据自己制订的计划独立完成目标,以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其学习信心。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联合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自我决定,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协助其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4.發挥环境优势,融合多方资源
高校学生如果自制力不强,缺乏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也容易产生厌学行为。社会支持理论是学校社会工作应用较广泛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地应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8]。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资源,这种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而社会支持网络则是外在资源的一种,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国家行政或事业机关、正式的社会服务组织所提供的资源支持,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则包括来自朋友、亲人、同学等私人关系的支持。
为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发挥环境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寻求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援助,向同学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一手学习资料,向父母、家人寻求情感的支持,增强学习信心,向学校老师、心理咨询中心讲述自身的困扰。在家庭层面,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联系学生家长尽力保证孩子学习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并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诉求。在朋辈群体层面,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联系学生的朋友和同学帮助其转变心态,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教师层面,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联系校领导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一位成绩差的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还可以链接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等一些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进校开展针对厌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一对一帮扶活动、家校联合行动等,融合多方资源,促进厌学学生转变心态,提高学习动力,迈向更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石彤.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25.
[2]叶琦玮.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的实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3]吕阳.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4]欧阳明月,敬媛媛.基于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创新[J].社科纵横,2016,31(01):57-60.
[5]陈文雯,王铭.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生涯决策力提升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06):95-100.
[6]陈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去标签化”策略研究———基于社会标签理论的视角[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 72-75.
[7]崔超.增能理论视角下青少年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8]江玲玲,夏茂森.社会支持网络对大学生多元化就业的影响:助力还是阻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60-64.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Enhancing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Social Work
Zhou Zhifeng, Wei Aiguo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Yancheng 22405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colleg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oncern for the public. However, the current learning status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is worrying, and phenomena such as absenteeism, tardiness, and playing with mobile phones are not uncommon. On the basis of a survey on the learning status of 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northern Jiangsu, combined wit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0 typic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 aversion to learning, analyzes its reasons, and introduces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social work. Combining social work theory, it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Key words: schoolsocialwork; collegestudents; learningmotivation;improve;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