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番茄几种真菌性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
2024-03-30李翠斌赵伟桥耿少卿宋丽华
李翠斌 赵伟桥 耿少卿 宋丽华
(1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邢台 054700;2 邯郸市永年区农业农村局 河北 邯郸 057150; 3 饶阳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饶阳 053900)
1 主要真菌性病害
1.1 猝倒病。猝倒病为土传病害,多发生在番茄幼苗期。引起该病害的病菌为瓜果腐霉菌。
1.1.1 症状。幼苗出土后,真叶2 ~3 片时发病,被病菌感染的幼苗茎基部刚开始发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慢慢变成暗褐色,继而绕茎扩展,导致茎逐渐缢缩成细线状,失去支撑而倒伏死亡,但茎叶尚未凋萎,仍呈绿色。起初仅个别植株发病,蔓延迅速,病苗成片折倒死亡。湿度大时,病株附近可见白色絮状菌丝。
1.1.2 发病规律及特点。番茄猝倒病病菌存活在土壤中,低温高湿时病菌孢子可游动,通过种子、灌溉水、带菌粪肥、农具等媒介进行传播。播种期、移栽期、苗期浇大水,又遇连阴天时发病重。
1.2 早疫病。番茄早疫病又称轮纹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为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主要为害叶、茎、果实。
1.2.1 症状。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渍样,逐渐变成灰褐色,形成圆形小黑点,然后不断扩散形成轮纹斑块,斑块边缘会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后逐渐枯死。茎部发病,多数在分枝部位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溢缩并出现轮纹,并有一层灰色的霉状物质产生。青果期发病,花萼附近出现症状,初期为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后期果实开裂,染病部较硬,生有黑色霉层。
1.2.2 发病规律及特点。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番茄的种子上或者植株的病残体上越冬,通过从植株的表皮、气孔侵入,借助空气流动和灌溉水传播。播种密度大、棚室温度21 ℃左右及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病害易流行。
1.3 晚疫病。番茄晚疫病又称疫病,由致病疫霉菌引发。病菌可为害番茄的幼苗、嫩茎、叶片和果实,其中以叶片和青果最为严重。
1.3.1 症状。幼苗染病,病斑由叶片的主茎蔓延,嫩茎部呈暗绿色水渍状溢缩,病部以上枝叶死亡,植株萎蔫,容易折断。叶片染病,下部植株的叶缘或叶尖产生不规则的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后扩大到整个叶片,变为褐色并枯干,高湿环境下,叶背面出现白色霉状物。青果染病,病斑凹陷,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暗褐色,病部较硬,边缘呈明显的云纹状,并着生白霉。
1.3.2 发病规律及特点。晚疫病的病菌孢子可在落入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和灌溉水传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和表皮侵入。在棚室内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18 ℃~22 ℃,夜间10 ℃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5%)、播种密度大、连阴天、多雾、田间积水、氮肥过重等情况下易引起病害大流行。
1.4 灰霉病。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的真菌性病害,可为害番茄的叶片、茎、花和果实,以花和果实受害最重。
1.4.1 症状。叶片染病,病斑自叶尖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后变为浅褐色,边缘具有深浅相间的不规则轮纹,最后枯干表面生有灰霉,导致叶片枯死。茎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圆点,后扩展为长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灰褐色霉层。果实染病,残留的花瓣、柱头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果皮呈灰白色,生出大量灰色、灰褐色霉层,湿腐状,果实失水后僵化。
1.4.2 发病规律及特点。番茄灰霉病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及土中越冬、越夏。菌丝和孢子借气流、灌溉水和人们农事活动进行传播,从植株的伤口、衰老的器官和花器侵入并侵染。当棚室内温度为20 ℃~25 ℃,湿度大于85%时,大水漫灌又遇连阴天或阴霾天气,灰霉病易高发。
2 防控措施
2.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的番茄种子,播种前对种子及苗床土进行消毒杀菌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苗期发生猝倒病。②幼苗移栽前彻底整地,减少病源菌。③施足基肥,并保证与非茄科蔬菜实行轮作。④注意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提高植株间的通风透气性。⑤均衡施肥,保证养分的供应。⑥浇水要在晴天的上午进行,不宜大水漫灌,浇水后要注意棚内的湿度不宜过大。⑦若有发病,要及时摘除病果、病叶以及病枝,并对这些病果、病枝进行集中烧毁或者深埋,可以有效的预防早疫病、晚疫病和灰霉病的发生。
2.2 药剂防治。猝倒病和晚疫病的病原菌都属于卵菌纲,可以用一些霜霉威盐酸盐、烯酰吗啉、霜脲氰、嘧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来防治。早疫病可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锰盐防治。灰霉病可用异菌脲、腐霉利、嘧菌环胺防治。注意这些药剂要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