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诊治
2024-03-30王会敏
王会敏
(永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河南 永城 476600)
随着养殖理念的变化,由过去的粗放式散养模式逐步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饲养模式转变,实现了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传染性疾病制约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猪附红细胞疾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严重危害了养殖业的发展。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特征。猪附红细胞体病属于血液寄生虫疾病,猪附红细胞体存活状态多样化,大部分附红细胞体附着在红细胞体表面,还有一部分存活在血浆中,这些细胞体会运动。它们破坏红细胞的形状,使红细胞大量破裂。在自然环境下,附红细胞体的抵抗力较弱,在低温和被污染的环境下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环境下,用普通的化学消毒剂就能杀灭该病菌。
1.2 流行病学。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圈舍卫生恶劣的情况下,容易滋生大量蚊虫、蜱虫繁殖,这些吸血类昆虫,通过叮咬生猪皮肤实现血液传播,因此,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高发期集中在6 ~10 月。此病对各种品种不同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潜伏期在1 ~2 周左右,大部分成年猪为隐性感染,仔猪会有明显临床症状,体表有损伤,通过直接接触也会被传染。
2 疾病诊断
2.1 病例分析与探讨。2021 年6 月中旬,某养殖户养殖母猪22 头,仔猪78 头,有42 头陆续出现高热,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卧地,初期误诊为普通感冒,使用青霉素,安乃近等药物进行治疗,3 d后病情加重,并且患病猪增多,同时有多头猪死亡。为进一步确诊,对病发猪进行了镜检,镜检结果发现大量的红细胞呈锯齿状、球状等不规则的形状,且来回游动,由此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2.2 临床表现。猪附红细胞体病对仔猪危害较大,患病猪体温均在40 ℃以上,食欲废绝,精神颓废,沉闷,郁郁寡欢,耳尖淤血,皮肤潮红,皮表苍白并有出血点,少部分猪还伴有可视黏膜黄染迹象,粪便干燥,呈球状,尿液黄褐色,常贪睡卧地不起,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病猪的耳尖、眼角、颈部、腹部、尾巴、四肢末端出现紫红色斑点。此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40%~70%,没有死亡的病猪转变成慢性型,长期出现贫血、黄疸,发育不良症状、便秘、尿液赤黄等症状,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2.3 病理学特征。通过解剖病死猪的尸体,发现多数都有严重贫血和黄疸症状,内脏组织大面积存在黄染现象。患病猪的凝血功能变差,血液颜色呈淡粉色或淡红色,并且血液稀薄。脾脏肿大,颜色变蓝。部分病死猪的耳朵、鼻腔、腹部的皮肤颜色发红。肾脏肿大,表面呈现不同形状的出血斑点,胆红素升高。心脏薄膜积液,肝脏、肺脏、胆囊充血肿大,全身淋巴不同程度水肿。
2.4 实验室诊断方法。从病猪耳朵静脉采血,进行鲜血压滴镜检和姬姆萨染色镜检。在镜下观察会发现大量的细胞呈星状、锯齿状、弯杆状虫体游走摆动现象,经姬姆萨染色后观察发现,红细胞边缘或表面有呈球形,椭形、杆状等不规则的蓝色虫体,并且血液检测会发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减少,由此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剖检分析,确诊为猪附红体病。
3 综合防治
3.1 治疗方法。常用的有血虫清,每公斤体重可用6~12 mg,每天一次肌肉注射,连续3 ~5 d。也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例如: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口服或者肌肉注射,连续1 ~2 周。对于严重的猪,可采用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K、酚磺乙胺,以促进病猪造血、止血功能的恢复。治疗期间,每日饮水中可加少量盐或碳酸氢钠,饲料中适当添加硫酸亚铁、强力霉素、土霉素、复合维生素或新霉素,以此预防酸中毒,促进猪体组织修复,增强抵抗力。
3.2 预防措施。养殖场要做好日常卫生工作,及时清理猪舍污水、粪便,避免蚊虫大量滋生。夏秋季节合理采取降温、除湿措施,保持猪舍干燥整洁,切断病原传播渠道。定期对猪场所有设施、设备、用具等清洗消毒。定期使用消毒药物喷洒猪舍地面、走廊。管理人员与运输车辆彻底消毒后才可进入,坚持执行封闭化养殖制度,禁止一切非工作人员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