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冬小麦高产创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24-03-30李燕
李 燕
(山东省德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与种业中心 山东 德州 253000)
德州市处在中国华东地区鲁西北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干燥湿润季鲜明。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3.2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5 mm,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是传统农业种植大市,地处小麦黄金产区,常年冬小麦种植面积800 万亩,小麦产量占全国的3%。2021 年,德州市在全省第一个明确提出建立大面积的“吨半粮”农业生产示范区,并在冬小麦高产发展创建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综合了农业科学发展、栽培管理和农事管理等工作,通过实施集培肥地力、植物养护、绿色防治于一身的作物全程管理模式,贯彻因地制宜、分级引导、绿色高效的科学管理原则,从冬小麦田生态系统入手,综合考量土地健康、植被养分、病虫害的发展变化规律,重点突出主攻病虫目标,兼顾次要病虫,因地制宜,统筹运用农学、理化、生物学等防控技术,合理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保障小麦产量安全,做到绿色防治,丰产丰收。
1 技术模式
播前深松旋耕+筛选优良品种+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技术)+杂草冬治+春季病虫草害防治+小麦条锈、赤霉病查杀+穗期“一喷三防”(使用高效、低毒、低残余杀虫剂)。
2 秋播期和秋苗期管理
小麦秋播时的秋苗期,是各种病虫草害的主要入侵和初发危害阶段,同时也是压低害虫基数的关键时期。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级领导、分区施策、绿色安全的工作方针,前移防治关口,把握有利时机,合理布局抗性种类,以先进农业防治手段为依据,以玉米秋播药剂拌种和冬前化学除草为关键,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菌肥的有效利用,改良土地条件,通过合理防控土传、种传疾病和杂草以及地下害虫的发生范围,压低了玉米条锈病、赤霉病和迁飞性、传播性害虫的发病基数,为玉米全生育期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工作打好了基础。
2.1 防控重点。注重预防田间杂草和根部病害,兼治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灰飞虱等。麦茎基腐病近年发病尤其严重,以秋播幼苗期为第1 个侵染高峰期,如果迅速侵染蔓延,在后期很容易产生大量枯白穗,严重危害生产。一些地段的节节麦、雀麦等禾本科杂草猖獗,要抓好冬前良机进行重点防除;麦田中各种杂草对有些传统除草剂的耐药性明显增强,要积极使用并推广新型长效药剂,注意轮换用药。随着农田肥水条件改善和群体密度增加,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应加强苗期查治。地下害虫高发地要制定综合治理方案。
2.2 关键技术
2.2.1 种子选择。选用高抗性种子,注意种子检疫,并结合土壤条件及气候环境选用最适宜当地栽培的、抗逆性强及丰产特性较好的种子。主要选用抗寒性能较强的山东省高农学堂25、山东省农大27、济麦23、烟农1212 等;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选用山东农大28、山农32、良星66、良星99 等;白锈病发生严重的可选用济麦23、青丰1 号、良星77、鑫星169 等。
2.2.2 完善种植技术,培育壮苗。因地制宜地进行深耕、深松或旋耕,并适时耙平镇压,通过物理杀伤和深埋腐熟,有效降低病虫杂草基数,促苗壮苗齐。推行秸秆精细化处理和高腐还田技术,有效降低农田病害基数。在墒情较差的地段应适时洒水造墒;施足底肥,并平衡深施肥料,以增强土壤肥力;加强对土地微生物菌肥的利用,以改良作物发育条件;适期浇灌越冬用水,并按时松土除草,以降低田间有害生物及杂草。对茎基腐病高发地块,应适当暂缓播期10 d 以内,晚播地块则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2.2.3 药剂处理种子。避免自留种和白籽下地。引导供种企业根据本地病虫害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子包衣,在必要时引导种植户对所购种实施二次包衣(拌种)。播种前包衣药物的选用要科学合理,依据要求选用农药、杀菌剂、微量元素肥等复配作为包衣或拌种剂,以减少苗期病虫害。可采用具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等主要成分的单剂或复配药物。如采用苯甲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或拌种,也可采用1 亿CFU/g 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300 ~400 g 进行拌种等,可预防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扁蚜、金针虫、散黑穗病等多种病虫害。药剂拌种还可促使小麦根系下扎,增强植株抗寒耐旱性能,增加小麦分蘖成穗数。种衣剂必须直接和种子接触,在使用前一定要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进行包衣,切勿任意加大剂量,以免影响种子发芽,出现缺苗断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4 及时进行化学除草。玉米在冬前杂草出土的机率较大,但此时玉米田尚未封垄且杂草还刚挖出,杂草细胞较幼嫩,腊质层薄,耐药力弱,故冬前的锄草能力好于早春时,建议在玉米3 叶后、杂草2 ~3 叶前,且最低气温在5 ℃以上后进行。为防除阔叶杂草,可亩用50 g/L 双氟磺草胺悬浮剂5 ~6 ml,或40%唑草酮分散粒剂4 ~6 g,或用200 g/L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 ~70 ml,兑水30 kg 茎叶喷洒。防除不同类型禾本科杂草时,可针对性的采取每亩用30 g/L 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20 ~35 ml,或用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24 g,或用69 g/L 精噁唑禾菊灵水乳剂40 ~60 ml,兑水30 kg 茎叶喷洒。注:甲基二磺隆的复配活性药物不得在高筋玉米、优质小麦上应用,其与2,4-D 混合容易产生药害;炔草酯、唑啉草酯类与激素类防除草剂等植物混合易生成药害;氯氟吡氧乙酸与苯醚甲环唑混合容易生成药害。
3 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小麦返青拔节期是病虫草害扩散传播危害的重要时期。受气象条件等因子制约,近年来多种病虫草害偏重发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虫害越冬基数偏大;小麦条锈病菌冬繁区病原菌数量丰富,具有高传播潜力;冬前化学除草区面积相对较小,部分地方杂草呈现偏重发生;茎秆基腐病及根茎部虫害在冬前秋苗期已出现症状,到返青拔节期达到侵染高峰,是防控此病的一个关键时段。因此要高度重视,尽早行动,全面做好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草害防治知识宣传和推广引导工作,打好“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的第一仗,有效地压缩害虫基数,为争取夏粮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防控重点。主要防治对象有纹枯病、黄花叶病、红蜘蛛、麦田杂草等。加大对小麦条锈病等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监控工作,密切跟踪菌源地和邻近省市的流行现状及发展动向,研究当地流行态势,适时发出预测警示。全面了解麦蚜、茎基腐病、纹枯病等麦田早春害虫和杂草的发展动态。
3.2 关键技术
3.2.1 加强栽培管理。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能显著增强小麦的抗逆性、降低病虫的发生范围。镇压划锄可以降低麦田杂草发病率,小麦春季施肥应做好分类管理,因地因苗适时浇水。土质较干燥、整地质量较差、晚播苗较弱的麦田要尽量提早灌水,冬前就已灌水、苗情或墒情好的麦田,灌水日期应适当暂缓,旺长的麦田则要暂缓施肥,并适时采取化控措施,以避免早衰和倒伏。浇春水要在气温保持在5 ℃以上时的中午,并根据浇水量合理施肥,及时进行镇压划锄,保墒增温,有效预防倒春寒,提高小麦抗逆性,压低害虫基数。
3.2.2 把握有利时间,清理麦田杂草。冬前尚未完成物理化学除草作业的麦田,在麦子返青及拔节期,日平均温度保持在6 ℃以上时,实施物理化学除草。双子叶野草较多的麦田,应用双氟磺草胺、唑草酮、双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等单剂或混剂防治,如亩用6%双氟唑草酮可扩散悬浮剂10 ~15 ml,兑水根茎喷洒预防;针对单子叶野草较多的麦田,应用双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等单剂或混剂防治,如亩用10%氟唑磺隆20 ~30 ml,兑水根茎喷洒预防。而单子叶与双子叶杂草混发的麦田,则宜选用上述制剂的混合药剂。
3.2.3 绿色精准施药,防控病虫发生。小麦返青拔节期是多种病虫害侵染扩散的高峰期,密切跟踪病虫发生情况,科学预测预报,精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可采用戊唑醇、井冈霉素、丙环唑、噻呋酰胺、烯唑醇等,并连续混配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高效溴氰菊酯、噻虫嗪等农产品,以及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植物免疫诱抗剂及生长调节剂等,达到一次施药防治病虫和促使弱苗转壮的良好效果,并增强小麦抗病防虫能力。
4 孕穗扬花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实施农业防控、生物防控与化学防控相结合的技术,按照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技术相结合的防控方针,把握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开展科学绿色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安全与小麦品质。
4.1 防控重点。防控目标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红蛛蛛、蚜虫等为主,同时兼顾叶锈病、麦叶蜂。确定了主攻目标,兼顾次要病虫,做到统筹兼顾,全面防控。推行综合用药,实现一喷多效。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和绿色防控覆盖率,使总防治效果达85%以上。
4.2 关键技术
4.2.1 小麦赤霉病。密切注意扬花期的气象预报,根据小麦齐穗扬花期长短开展病害防治,如遇到2 d 以上的阴雨、结露或雾天,可在小麦扬花初期开展防治,用药种类可选择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福美双、甲基硫菌灵、肟菌戊唑醇、咪铜·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用足药液量。在施药后3 ~6 h 内遇雨,大雨后要及时补治。此外还应结合其它害虫防治措施,在扬花期进行兼治。
4.2.2 小麦条锈病。针对条锈病,贯彻“带药侦察、打点保面”的预防方针,实行“出现一个点、预防一处,出现一处、预防全田”的预防举措,以有效遏制发展中心。当田间条锈病一般病叶率到达1%或白粉病病叶率到达10%以上时,应适时组织人员进行大规模紧急预防,以避免病害传播危害。
4.2.3 小麦纹枯病与白粉病。单治纹枯病时,在田间病株数超出10%时,可采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三唑类等药物进行预防;在白粉病病叶数超出10%时进行喷药预防,常规药物主要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等。重度发生田,宜隔7 ~10 d 再喷洒1 次。药用量要足,并均匀地喷透,增强防治效果。
4.2.4 小麦红蜘蛛和蚜虫。单治麦蜘蛛时,在平均每尺单行螨量200 头或每株有螨6 头以上时,可采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物加以预防;地下害虫发生较重,当返青后或死苗率高达10%时,可结合划锄或用辛硫磷等配成的毒土撒施,先撒施后划锄效果更好。在苗期蚜量高达百株500 头时,就应当予以着重挑治。可采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溴氟氰菊酯、联苯噻虫胺、苦参碱、耳霉菌等药物喷洒预防。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通过释放蚜茧蜂、瓢虫等开展生物学预防。
5 穗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抽穗及灌浆成型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等几种病虫害共同出现的重要时期,可选择适当的杀菌剂农药科学混用,综合防治,达到一喷多效。
5.1 防控要点。强调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主要传播性、暴发性病害的预防与控制。
5.2 关键技术
5.2.1 防控条锈病。要继续带药侦察,做好“发生一个点、防控一片”的预防措施,有效遏制疫情中心。在田间一般病叶率达0.5%~1.0%时,组织实施大规模的紧急疫情防控,并追踪考察防效,再依据实际情况展开二级或多重喷防。控制药物可采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如每亩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 ~10 g,或用250 g/L 丙环唑乳油30 ~40 g,或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 ~40 ml 等,兑水喷洒防控。
5.2.2 预防赤霉病。保持“立足预防,随时药物防治”不松懈,根据小麦扬花期长短,如果遇连阴雨天或出现结露、多雾等适合疾病传播的季节,及早喷药预防;如气候条件合适,间隔5 ~7 d 再喷药1 次。可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氟环唑、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杀菌剂防治。如亩用25%咪鲜胺水乳剂50 ~70 ml,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 ~200 ml,或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溶液50 ~65 ml 等,兑水进行预防。
5.2.3 大力开展穗期“一喷三防”。穗期一次性混合使用农药、杀菌剂、生长调节剂,达到既抗病、防虫、抗干热风,又省时高效,减少施药次数,减轻环境压力的目的,实现“一喷多防”。可使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已唑醇、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或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抗蚜威等农药,以及植物内盐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植物内免疫细胞诱抗剂及生长调控物,并根据小麦长势情况,合理选用叶面肥等,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