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稻田种养新模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024-03-30李全亮
李全亮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政府 安徽 淮南 232000)
坚持“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循环”原则,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放途径,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产品安全、促进产业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潘集区有水稻面积36 万亩,益渔稻田面积10 万余亩,主要分布在以水质较好的淮河、茨淮新河为水源的祁集、架河、古路岗等灌溉站的灌溉区域,如古沟回族乡、夹沟镇、泥河镇、高皇镇、潘集镇、芦集镇、架河镇、贺疃镇等乡镇。
1 基本情况
根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渔业渔政工作要点的通知》 (皖农办渔[2017]14 号)、《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皖农渔函[2017]110 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 号)和《安徽省“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皖农渔[2016]55 号)等文件精神,都对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绿色增效生产模式作了具体要求。
1.1 潘集区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全区现有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约2 000 亩,种养户约20 余户,主要分布在平圩镇桥东村、林场村、王圩村;潘集镇夏圩村、魏圩村、集南村;架河镇王圩村;田集街道朱圩村、瓜园村;贺曈镇陈倪村等。主要种养模式有稻鳅(300 亩)、稻鱼(600 亩)、稻鳖(100 亩)、稻虾(700 亩)、稻鸭(300 亩)等。
1.2 生产经营及效益。稻虾共作:准南市敏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潘集镇魏圩村,法人代表魏忠态,2005 年租地40 亩进行稻虾共作生产,2010 年发展到130 余亩。田间改适路。环沟占地面积约8%。2016年,亩产水稻550 公斤(含路,环沟面积),淡水小龙虾100 公斤,亩新增小龙虾产值3 000 元,新增放益2 000 余元。水稻施肥量减少30%,农药用量减少50%,亩生产成本节约200 余元。稻鳅共作:准南市阅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平圩镇桥东村,法人代表段宗兆。2014 年在桥东村租地40 亩,实施稻鳅共作,2016 年获得成功,亩产水稻500 公斤,泥鳅600公斤,亩生产成本10 000 余元,其中水稻生产成本800 元,土地租金1 200 元,泥鳅生产成本8 000 余元。亩产值20 000 余元,其中稻米产值6 000 元,泥鳅产值14 000 元,亩增效益10 000 余元。水稻生产过程不打药、不施化肥,生产的大米在参加2016 年全国“上海大“杯评比中,荣获“全国稻田综合种养优质大米评比最佳品质与口感奖铜奖”和“全国稻田综合养技术创新优秀企业绿色生态奖”,2017 年5 月,该公司又在平行镇林场村租地100 余亩实施稻田养殖泥鳅,现规模已经达到150 余亩。
2 存在的问题
市农委对实施稻田综合种养“双千工程”高度重视,开展了2017 年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创建活动,潘集区的淮南市阅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淮南市敏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淮南市天地荷莲藏种植场三家企业成功创建了稻田综合种养百亩示范片。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稻田综合种养绿色生态种养殖,但是,当前我区要加快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制约因素。
2.1 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有难度。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在土地流转中有个别农户不愿意流转,就规模生产难以推行。
2.2 申请农业设施用地难。由于使用土地受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政策的限制,有的种养企业盖管理房的地点都没有,不得不搭庵棚将就。
2.3 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尤其是水产品养殖技术不够成熟,许多种养企业都是新进入稻田综合种养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水产品养殖损失惨重。例如架河镇苏涂村许多稻田养龙虾的农户,因5 月份虾的白斑综合症没有预防好,龙虾大量死亡。
3 建议
3.1 编制稻田综合种养规划。各乡镇要因地制宜编制稻田综合种养规划,做到科学有序推进。
3.2 各级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包括农业设施用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3.3 将稻田综合种养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促进稻田综合种养加快发展。
3.4 加大政策性保险力度,减少种养企业风险。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