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4-03-30

科教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农村

余 钦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26)

随着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当前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诸多机会。因此,将农村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合,不仅能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市场存在错误认知。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改变原有认知,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施展才华,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意义

1.1 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是推动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缺乏现实性,总以城市就业为优先目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有所减少,促使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导致农村地区的发展极度缺乏人才支撑,从而产生了“有业不就”的现象,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面临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怪现象。

因此,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理念,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提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吸引力,是推动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途径。

1.2 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人才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制约着农村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一方面不仅能解决农村人才的匮乏,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特定领域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提升农村地区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奠定人才储备。

1.3 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是创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的经济、文化及思想普遍较为落后。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路,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内在抓手,这需要大量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不仅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还将高校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地区,改善农村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推动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双赢。

2 影响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现实因素

2.1 家庭教育和传统价值观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根本因素

传统的价值观往往深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稳定及长远发展成为家长对毕业生就业抉择时经常给予的核心期待,甚至部分农村籍毕业生还存着浓浓的“跳龙门”思想。因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等“体制内”工作成为求职的首选,毕业生没有认识到农村可以给他们提供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导致毕业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以前社会上人人羡慕的“香饽饽”,人为地限制了求职领域,继而降低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积极性。

2.2 基层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虽然国家为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但政策落实和就业环境改进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国家推行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激励机制逐渐丰富,但激励机制合约特征明显,长留机制有待改善,这种以补偿或代偿为形式的合约,难以有效促进毕业生的职业稳定,导致许多毕业生将农村就业作为考研考编的跳板,难以形成长留农村就业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国家就毕业生农村就业的资金投入不足,不仅使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相较于城市就业的毕业生福利待遇差距较大,同时基层也缺乏对毕业生的全过程帮扶制度,再加上基层单位缺乏公平规范的工作秩序,严重影响缺乏资源支持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直接影响因素。

2.3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间接因素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间接因素。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农村问题的教育过于注重宏大宣传,缺乏对具体现实问题透彻和深入的分析,甚至部分教师自身对“三农”问题都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其次,高校专业教育过于注重二、三产业,较少涉及农村农业问题,甚至部分高校教师本身对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就业市场缺乏准确的了解,这导致现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当前多数高校学生的就业教育只是覆盖到应届毕业生,教育内容和模式也只是将国家相关就业政策采用课堂授课模式传达给学生,完全没有将实践和体验融入整个教育过程,尤其是针对农村就业的引导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就业教育时间覆盖短且教育模式单一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必然会影响其到农村就业的意愿。

2.4 就业意愿及个人能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心理因素

面对复杂的农村就业环境,部分毕业生在思想上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尤其是部分城市籍毕业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到与自己成长环境有较大差异的农村地区就业,不仅会受到家庭阻力,更重要的是突破自身心理障碍。从理论上讲,农村籍毕业生能吃苦耐劳,毕业后回到熟悉的环境中,不仅能助推乡村振兴,更能较快实现人生价值。但多数农村籍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上大学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毕业后留在城市才是“跳出龙门”,此种心理困境成为农村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从高校学生自身能力来看,高校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缺乏实践教学,即使有也经常依于形式,实习经验与农村就业的关联度很低,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技能,这削弱了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和决心。

3 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

3.1 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是激励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制度保障

国家作为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应把毕业生农村就业作为促进民生福祉的重大系统工程,可构建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的多政府部门联动机制。一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以解决编制方式给予农村就业毕业生以身份认定,增强毕业生在特岗教师、“村官”及三支一扶等岗位的职业认同感,为留得住毕业生奠定基础。二是在现有补贴政策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这些财政投入用来改善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以及提升薪酬待遇,构建比肩城市同类型岗位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三是推进政府工作机制的整合,构建传帮带工作机制,缩短毕业生融入工作心理适应期。四是构建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对于完成农村就业期限可在当地公务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或人才选拔等方面优先。

3.2 强化高校的培养作用是奠定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技能保障

高校应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学生向农村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一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增设辅助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的学科体系,使高校学生掌握能全方位服务农村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二是学生在校期间,构建起农村就业相关的全过程式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将高校学生的农村就业意识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并通过农村实习基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途径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从而纠正高校学生对农村就业的认知偏差。三是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涉农教学与实践活动,增强教师对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四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使毕业生更精准地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摆正自身的职业定位,树立起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历史使命感。

3.3 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环境保障

良好的社会氛围能为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塑造好的就业环境,使其认识到农村就业和城市就业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是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构建正确的就业舆论导向,通过媒体的宣传引导,帮助人们调整就业观念,助推大众对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理解和支持,为毕业生突破传统求职观念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毕业生树立扎根乡村的价值理念。二是夯实家庭教育的引导功能,通过社会宣传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先行构建起家长的职业无贵贱思想,随后通过家庭的潜移默化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三是宣传模范典型,对毕业生而言,通过媒体或政府表彰来宣传毕业生农村就业典范,使这些典范成为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发挥其模范的正面引领作用,强化高校在校学生的农村就业正面思想意识,改善对农村就业的认知偏差。

3.4 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思想保障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是提升其自身素质和增强自信心的关键所在,为确保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最重要的是突破毕业生的心理障碍。一是针对性开展社会化思想教育,让毕业生正确判定当前就业形势,调整盲目攀高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二是将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解开家长传统的城市就业心结,有效解除毕业生农村就业的家庭压力。三是强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使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及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解除他们到农村就业缺乏底气的心理障碍。四是培养毕业生的家国情怀,引导毕业生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历史担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有效结合,激发其扎根农村的信念。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农村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