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优化路径探索

2024-03-30

科教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科应用型课程

唐 元

(合肥大学 安徽 合肥 230601)

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仅是我国传媒机构的任务,也是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智媒时代引发的传媒技术的飞速变革,不仅重塑着传媒格局以及大众与媒介的关系结构,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大力提倡的新文科建设正是高等教育站在全球化视野下,面向新媒介所引发的社会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变化所做出的科学应对,通过学科知识交叉、教学模式实践等一系列教育变革,培养学生和研究者对于时代、现实问题的理论洞察力、理性思维力和实践操作力。当前,传媒类领域的首要任务,是造就具有国家意识、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国际视野的传媒人才。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是应用型高校的重大课题。

1 厘清思路:反思实践教学的核心问题

一方面,面对传播行业翻天覆地的巨变,传媒行业的实践发展远远超越了高校教育的内容,高校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传媒人才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学科交融性凸显、重视技术应用的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在新文科建设中加快传统文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要从根本上厘清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回归到实践教学的以下几项核心问题。

1.1 实践教学素养维度和技术维度的协调发展

无论是传统文科还是新文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没有发生变化,这是文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核心特征。传媒人才承担着传播国家和区域形象的时代重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核心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好新技术这个工具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播内容的正确立场、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并矢志不渝地追求向善的人文关怀。因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技术维度和素养维度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便偏离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1.2 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有效统一

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传媒类专业教学存在的普遍困境是:一方面,很多学生抱有“新闻无学”的误区,导致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有效认知;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由任课教师讲解理论内容,结合案例评析、课堂练习等传统教学方式,期末却要求学生递交该课程的实践作品,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无论是教师指定的作业命题,还是学生自主的作业选题都以虚拟选题为主,导致理论知识无法通过实践应用得到有效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无法有效打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角色尴尬。

1.3 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的科学衔接

近年来,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纷纷加大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上的经费投入,实践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实践课程开设范围较大,课程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涵盖了平面媒体类、影视类、网络与新媒体类等实践教学内容。部分高校还开设了数据新闻、网络数据挖掘分析、新媒体相关的软件开发等课程,课程的种类趋于繁杂,内容的同质性也越来越高,实践教学的培养思路缺乏整体的逻辑链条,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学生在学校习得的新闻传播实践技能缺乏与行业、市场最新发展方向的衔接,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身临其境,一些低年级阶段学生对视频拍摄、编辑、后期制作以及各类设计软件的应用兴趣较高,然而当他们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实践操作能力后,因为缺少项目、选题以及实习场所等落地平台的激发,导致积极性和热情快速冷却。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难以迅速上手,缺乏竞争力。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实践教学的缺憾。

2 升级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具有兼备思想性和表达力的复合人才

基于以上背景与现状,应用型高校传媒人才实践教学的培养方向应当积极回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感召,与日趋智能化的传媒行业前沿紧密接轨,拓宽实践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 明确价值引领创新能力的导向,开辟“价值与能力并行”养成的教学路径

技术驱动下的“万物皆媒”时代,也显露出“万物皆流量”的特性。对于“流量”这把双刃剑,传媒从业者一方面需要探寻受众对内容偏好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反思和警惕“流量至上”的传播逻辑。如今的大学生长期浸润在麦克卢汉笔下“媒介即讯息”的媒介高度变革时代中,社交媒体也成了他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建构身份认同的平台,而网络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文化观点蔓延交织,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坚定传媒教育的价值立场,要让培养有健全价值体系支撑的传媒人成为传媒教育的时代使命。这一使命要求我们不仅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程体系,还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把握好实践表达的细节。中国历史发展中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在教育工作中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我们要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路径,要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融入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之中,融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传媒类专业由于意识形态引领作用较为突出,在课程思政领域具有天然优势。然而,“理论+案例”的课堂思政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偏向于被动接受,要发掘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思政设计方法,需要在实践类课程中深挖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譬如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主流媒体和互联网企业,走入乡村边疆,让学生在“移动课堂”中,在鲜活的历史场景和理论交锋中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和践行。在实践环节的作品指导中,要增添红色元素选题,让学生在理论素材积累、观察生活、团队分工、设计创作、展示传播的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觉悟和媒介素养,将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

2.2 升级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具有兼备思想性和表达力的应用型传媒复合人才

李良荣等认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配融媒体时代的产业和社会需求。而针对目前教育体系的短板,‘技术—表达—思想’逐级递进的金字塔式新闻教育体系可能是未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2]

技术是基石,表达是工具,思想是核心。在现今的融媒体时代,技术已经缩小了信息采集、发布效率的鸿沟,谁能通过简洁、科学、朴实的表达手段,发出人文性、思辨性的内容,谁才能在扁平化、浅表化、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获得受众的聚焦。人文底蕴和思辨意识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人文科学思想体系的浸润。因此,应用型高校在教学中要坚决避免走入“重技术、轻人文思想”的道路,在专业初始阶段要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基础课程,推进文学艺术赏析课程的建设,加强人文、美学素养类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启迪,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建立系统的、上下贯通的,具备“大文科思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尝试深度调查性报道、人物特稿等题材的新闻写作、策划及拍摄工作,锻炼学生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写作的能力,在新闻传播综合业务能力的磨炼中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和严密逻辑。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还应当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立足自身的专业定位和优势资源,有力推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升级,积极与社会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之间形成知识整合,同时,结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领域与传媒行业相关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学科交叉和协同来拓展学术视野,形成新的研究领域。[3]

3 区域面向:搭建以实践教学为内容的多主体育人平台

“新文科区别于传统文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提倡高校围绕辐射区域的特殊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条件,坚持走政、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打造特色文科和优势文科,从而更好地助力地区产业的升级和发展。”[4]

目前,从办学定位上看,应用型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然而“应用型”仍然滞后于市场的“适用性”,毕业生就业时依然存在与区域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融合的角度来看,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的育人方针应当紧紧围绕区域及学校的特色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前期调研与规划,瞄准本地区传媒相关行业、产业的人才缺口,精准对接国家和地方对传媒人才的新需求。在明确人才导向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区域定位为核心,搭建以实践教学为内容的多主体育人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环节,要通过开展联合调研和研讨等方式,建立由行业专家、专业负责人等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通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助推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落地。在课程设置中还应注意地方特色与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开设地域文化传播、县域融媒体传播等课程或专题讲座,以回应区域媒体的发展需求。[5]同时,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修订、评价机制,并根据市场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时研判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6]在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实施环节,我们不仅要延续以专业对口为标准,安排学生进入行业实习的“送出去”组织形式,还要积极探索、寻求政产学研新的“引进来”合作模式,让产业界、行业界参与育人过程,强化行业导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前沿引领作用。

应用型高校的传媒类专业亟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动态发展的“双能双聘型”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将实践教学融入区域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中去。一方面,从知识结构上来看,需要增加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尤其是既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力又拥有传媒学科视野的教师比例;另一方面,从实践背景上看,需要创新教师聘任方式,推进教师评价改革,激发教师创新潜力和活力。大力开放业界导师进入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增加行业经历教师在师资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教师进入政府、行业以及产业协会挂职锻炼的比例,进而提升教师主动参与行业产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文科应用型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