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03-29聂玉琴许菊芳杨培娥
王 妮,聂玉琴,许菊芳,杨培娥
乌鲁木齐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1]。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互联网+护理服务”应运而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运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床位周转率,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2-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提出“互联网+护理服务”范围将逐渐扩大至全国[4]。新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个别医院进行试点工作,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服务,缓解医疗卫生压力,但目前新疆地区很少有相关成果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专科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意愿和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本地区稳步有序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4月乌鲁木齐市8所三级医院683名专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具有省级以上专科护士资格证书[5];2)从事专科临床护理工作;3)同意配合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休假、不在岗人员、拒绝参加人员。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政策为依据,参考相关文献,小组讨论及专家指导,问卷初步完成[6-7]。选取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30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对问卷内容进行调适,最终形成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4个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技术职称等8个条目;2)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认知,共12个条目;3)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意愿,共7个条目;4)“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需求,共6个条目。本次调查中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53。
1.2.2 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前,由课题组成员与乌鲁木齐市各医院负责人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将调查问卷填写说明发送给护理部干事,由其转发至所在医院护士长工作群,由护士长转发给各科室专科护士,为保证回收问卷的有效性,设置1个手机号仅可提交1次;问卷设置规定时长,超出或低于规定时间,视为无效问卷;共回收问卷686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共获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99.6%。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χ2检验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专科护士认知程度或参与意愿的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膨胀因子<5为衡量不存在共线性指标。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683名专科护士中,男58人,女625人;年龄≤25岁50人,>25~35岁349人,>35~45岁225人,>45岁59人;专科及以下学历177人,本科及以上506人;工作年限5~10年248人,>10~15年222人,>15~20年126人,>20年87人;正式在编185人,合同制498人。
2.2 乌鲁木齐市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程度
结果显示,349名(51.10%)专科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其中,除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主体(79.80%)及提供模式(74.20%)知晓度处于较高水平外,其余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均较低,见表1。对表1中回答正确的选项计1分,回答错误计0分,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情况。结果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科护士认知程度高于专科及以下;工作年限为>15~20年的专科护士高于5~10年,见表2。
表1 乌鲁木齐市8所医院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认知情况(n=683) 单位:人(%)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得分比较(n=683)
2.3 乌鲁木齐市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及需求情况
在对683名专科护士调查研究中,452名(66.20%)护士愿意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于不愿意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专科护士进一步调查发现,占比较高的为担心医疗风险(74.20%)和日常工作强度大(70.10%)。此外,基础护理、基础管道置管维护、健康指导为专科护士最愿意提供的3项上门服务项目。
2.4 促进及阻碍“互联网+护理服务”推广的因素
调查分析发现,病人出院后也能得到专业的护理(88.70%)是“互联网+护理服务”最重要的促进因素,而护理行业人力资源相对紧张,护士多点执业尚未完全开放(84.90%)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原因。
2.5 专科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情况
分析专科护士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学历、月收入及是否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有影响(P<0.05),见表3。
表3 乌鲁木齐市专科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结果(n=683) 单位:人
2.6 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意愿为因变量(不愿意=1,不太愿意=2,一般=3,比较愿意=4,非常愿意=5)并进行反向计分,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学历及是否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为主要影响因素(P<0.05),方差膨化因子VIF为1.002~1.052,均<5,表明各自变量间无线性关系,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5 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乌鲁木齐市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意愿度较高,但认知能力亟待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级医院专科护士对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有较高的意愿,总体参与意愿远高于多数调查研究[8-9]。究其原因可能与本次调查人员为专科护士,其临床经验丰富,面临公共卫生事件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有关。此外,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政策知晓度是影响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但本次调查发现,仅有51.10%的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具有一定了解,政策总体知晓度偏低。其中,学历为专科及以下的专科护士政策知晓度低于本科及以上,工作年限为5~10年的专科护士较>15~20年的专科护士认知度低。建议相关医疗机构应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分析,为护士做好政策解读;针对工作年限偏低的护士可进一步强化相关知识的宣教及舆论引导,重点关注专科及以下护理人员。同时,政府应加强优秀成果案例报道,最大程度提升护士认知及参与率,使大众获益。
3.2 加强护理人员要点培训,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制度,源头把控医疗风险
加拿大上门服务不良事件的大型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居家医疗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0%[10],医疗不良事件仍占据一定风险比例。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虽然66.20%的专科护士愿意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但仍有部分护理人员担心服务过程中出现医疗风险,而影响其参与意愿。这也提示,1)医院应制定一套系统化、科学化培训体系,增设网约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模块,提升护士各项能力[11]。同时,医院或护理院校应加强居家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提升操作能力[12],从源头上把控医疗风险。2)护理人员薪酬与绩效考核紧密连接,绩效是规范护理人员工作行为的重要指标[13]。相关部门应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奖励机制,将上门服务列入个人绩效考评机制,促进护士行为规范,减少护理服务风险的发生。3)当前,护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当护士遇到病人病情变化或需要紧急援助时,由于缺乏能力、处方权以及急救设备或团队支持,可能无法实施有效治疗,从而危及病人的生命[14-15]。今后还需完善应急通道,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管理人员统筹和监督医疗风险活动,同时建立智能化网络监督系统、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可追的一体化服务监督平台,以规避医疗风险。
3.3 优化护士内部结构及人力资源梯队,缓解多点执业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行业人力资源相对紧张,护士多点执业尚未完全开放(84.90%)是阻碍“互联网+护理服务”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的工作范畴远超于其本职工作,严重影响护士工作效率[16]。护理人员是医院的主力军,导致护士分身乏术,难有余力参与此新型护理模式。《护士条例》明确指出,我国床护比应达到1∶0.4的标准,可有效缓解护理人力支援配置短缺的问题[17]。建议医院一方面明确护理人员岗位职责,简化护理工作流程,减少冗杂的工作内容,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按照床护比标准,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如无法达到要求,可纳入具有资质的兼职护士参与上门服务,改善护士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我国居家护理服务通常由社区护士提供,但由于社区护理水平有限,尚不能满足公众的居家护理需求[18-19]。因此,建议采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帮扶带动作用,借助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以及远程医疗等形式,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20],缓解人力资源紧张现状。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专科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意愿率较高,但对政策认知程度较低。同时存在部分阻碍其推广因素亟须解决,如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政策宣传不够、医疗风险的发生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在积极宣传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关制度。护理管理者也应结合专科护士的认知、意愿及需求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切实可行实施方案,以提高护士的岗位胜任能力及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