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理团队配合的应急代码模式在院内心搏骤停病人急救中的应用
2024-03-29何爱惠陈华娟
何爱惠,陈华娟,张 可
院内心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s,IHCA)是指入院时有脉搏的住院病人出现心搏机械活动停止[1]、晕厥[2]、大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等症状[4]。在临床上,心搏骤停属于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的一种疾病,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发生[5],且疾病发生后4 min之内为救治病人的最佳时机,若病人未获得及时有效的干预,可对病人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6]。院内心搏骤停病人的良好预后依赖于护理团队迅速启动应急代码、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除颤[7-8]。护士往往是第一个识别院内心搏骤停和反应的人员[9],启动应急代码并向抢救支援人员传达病人疾病信息,可能是唯一对病人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及记录的照护者[10]。因此,护士团队熟练的配合在院内心搏骤停应急代码急救中至关重要,而如何提高应急代码中护理团队配合,明确抢救护士岗位职责值得进一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是否采用应急代码进行院内心搏骤停救治,将2020年1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心搏骤停病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且<80岁,考虑病因可逆;2)入院时有脉搏、突发的心搏骤停病人;3)有第一目击者,且无灌流<10 min;4)不限制性别、民族、基础疾病。排除标准:1)病人家属及监护人拒绝行心肺复苏术(CPR)治疗;2)不可逆损伤,如严重颅脑及胸部外伤;3)重症监护室发生心搏骤停的病人;普通病房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发生心搏骤停的病人;4)记录不完整或数据缺失病人;5)抢救途中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者。本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基本要求,不对病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1.2.1 完善制度建设
修订医院总值班制度:由1名带班副院长、1名医疗总值班、2名护理总值班、值班一线/二线医生、值班护士、保卫科值班人员共同组成医疗救治保障组。完善总值班护士长工作制度,明确职责,由全体护士长共同参与,每天2人24 h值班制,参与全院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调配、应急处置、代码响应、解决临床护理疑难问题等。修订《应急代码启动支援护士工作职责》,事发科室启动应急代码(心搏骤停)后,临近上下楼层支援护士需2 min内到达事发科室(任务分配见表2),大声汇报“××科室支援护士××点××分到达支援”;总值班护士长到达事发科室时间不超过5 min;高年资护士长指挥支援护理人员和协调现场抢救工作。
表2 护理团队在应急代码急救中的角色和任务
1.2.2 完善急救设备
护理部牵头,联合医务科、设备科和信息科,召集综合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重症医学科、大内科、大外科等科主任和护士长,分析临床抢救药物目录清单,对急救车内物品、药品和仪器设备、专科用药等配置进行调整,做到全院同质化、标准化。临床各科全面配置除颤仪,公共区域食堂、会议厅、门诊区域、住院服务中心大厅、医技检查科室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车6S管理于同楼同位置定位放置,制作急救车药品、物品存放平面图及急救简化记录表单等,便于抢救人员熟练采用急救车及抢救药物记录,满足临床抢救需求。为方便各科支援人员第一时间到达急救位置,各病区急救车上统一配备磁吸LED警报灯,代码启动时护士将警报灯吸在抢救房间的门框上,频闪警示,支援人员第一时间准确到达抢救地点。
1.2.3 组织培训与考核
医院加大对科教科、教学实训中心教学模型投入力度,购进20具带有反馈装置的心肺复苏高端模拟人并建立智能模拟教学平台。科教科、护理部制订各层级培训计划,心肺复苏全员培训考核包括全体医务人员、行政后勤、第三方物业保洁、运送员工、保安人员等进行组织培训、考核,学会快速判断、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确保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提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和救治成功率[11]。医院同时还是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及国家标准版胸痛建设中心,针对全体医务人员定期举办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并对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颁发基础生命支持(BLS)证书,培训考核率和通过率达到100%。护理部组织全体护士长、护理人员对《总值班护士长职责》《应急代码呼叫及处理作业标准》和《应急代码呼叫支援护士工作职责》等进行培训与考核。
1.2.4 制订护理团队在应急代码急救中的角色和任务(见表2)
1.3 评价指标及数据收集
根据是否采用应急代码进行院内心搏骤停救治,将2020年1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心搏骤停病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比较两组心搏骤停病人复苏成功率、支援人员到位时间、首次除颤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和首次给药时间的差异。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对应急代码干预前后护士工作压力、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进行比较。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护士工作压力越大,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应急代码干预心搏骤停病人急救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支援护士到位时间、首次除颤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见表3。
表3 应急代码干预心搏骤停病人急救情况对比
2.2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工作压力、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比较情况
干预后护士工作压力由(4.34±0.68)分下降至(3.00±0.87)分,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由(3.02±0.61)分提升至(4.14±0.84)分(P<0.001)。
3 讨论
3.1 我院院内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处于中等水平
近年来,心搏骤停相关复苏救治技术已取得较大进步,但心搏骤停病人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仍较低[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为22.8%,与我国国内报道院内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12%~24%)大致相等[13],与西方发达国家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10%~30%)相比处于中等水平[14-15]。可能原因是心搏骤停病人处于长期慢性疲劳;病情变化突然[16],有些病人甚至在做各种辅助检查过程中发作,不易被察觉,因而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实施心肺复苏延时,常常超过4~8 min,导致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损害,即使心跳恢复,呼吸也无法恢复,最后仍然死亡[17]。因此,我院对提高心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进行深入分析,针对院内心肺复苏支援人员对科室物品放置不熟悉、抢救人员分工不明确、不知晓抢救具体床号、心肺复苏时人员更换等问题[18],通过我院多部门协作,制定应急代码(蓝色代码)作业标准,结合多元化心肺复苏培训、督查考核,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抢救的及时性和成功率。
3.2 应急代码干预缩短了心搏骤停病人急救反应时间
应急代码是指在医院内建立一个应急代码系统,当有病人发生心搏骤停时,广播启动应急代码,医院内的抢救人员和医疗设备就会迅速响应,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抢救。应急代码是一种有效缩短心搏骤停病人急救反应时间的措施,能够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19]。我院为缩短心搏骤停病人急救反应时间,采用应急代码模式。本研究显示,支援护士到位时间由对照组的(10.06±1.56)min缩短至观察组的(1.68±0.47)min,首次除颤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明显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20]。应急代码能够实现标准化操作,确保抢救人员按照标准的抢救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抢救,使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确保在抢救过程中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从而保障辅助科室和医技科室等薄弱环节的有效抢救。
3.3 应急代码模式有效提高了医生满意度
院内心搏骤停病人急救中启动应急代码,以护士为主导[21],组建多学科团队,通过培训、演练、制定应急代码呼叫及处理作业标准、细化护士抢救角色分工[22]和抢救评价等,不仅确保了病人安全,还使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由(3.02±0.61)分提升至(4.14±0.84)分,护士工作压力由(4.34±0.68)分下降至(3.00±0.87)分。应急代码模式提高了医生满意度,通过快速响应、标准化操作、团队协作和优化医疗资源,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成功率,减少医疗失误和病人不满。Guetterman等[7]研究证实了护士在院内心搏骤停急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团队高效配合使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地有序进行。若干医护人员蜂拥而至的紧急救护,能给病人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安慰,大大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高了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医院要更加注重护士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度和主导性。
在院内心搏骤停病人应急代码急救中,本研究以护理团队为主导不仅能保证班外、夜间、节假日等人力不足时期的紧急救治,还可以减轻护士心理压力。但由于在院工作人员多,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培训难度,整体的救治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且若第一目击者为非本院人员,就近无工作人员时可能将错过最佳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