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疗效观察
2024-03-29熊明慧葛丽君
熊明慧,熊 聃,付 吉,胡 乔,葛丽君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具有病情反复、持续发作等特点,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僵硬、功能障碍等多种不良预后[1-2]。当前临床通常采用西药治疗该病,以非甾体消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较为常见,具有一定疗效,但仍难以满足病人的康复需求,应在此基础上联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中的痹症范畴,多认为其发生原因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有关,另感湿、寒及热之邪等,导致关节、肌肉及经络出现痹阻[3-4]。中医特色护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强调结合疾病特点开展辨证施护,进而达到改善其机体健康状态的目的。督脉隔物灸与中医定向透药均属于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ENS 3.1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随机数字卡装入密封信封中,随机开启,将奇数纳入对照组,偶数纳入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女34例,男26例;病程(11.33±2.23)年;年龄(55.42±4.52)岁;病情严重程度:重度15例,中度21例,轻度24例;身高(165.25±4.63)cm;体重(61.25±4.35)kg;受教育年限(9.05±1.26)年。对照组女35例,男25例;病程(11.36±2.25)年;年龄(55.46±4.50)岁;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5例,中度21例,重度14例;身高(165.31±4.66)cm;体重(61.22±4.32)kg;受教育年限(8.93±1.2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0701A)。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5]中诊断,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为主要表现。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2017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对风寒湿阻证的诊断标准,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意识清楚,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病人、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合并传染性疾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
1.4 干预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药治疗。
1.4.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常规宣教,嘱病人积极配合;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评估病人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负性情绪;同时向病人宣教相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起居等,持续护理12周。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护理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
1.4.2.1 督脉隔物灸
结合病人风寒湿阻证型,选取大椎穴、腰俞穴;协助病人取俯卧位,露出背部,对病人大椎穴至腰俞穴部位使用乙醇进行消毒,使用温姜汁沿大椎穴涂抹至腰部,采用附子、细辛及丁香等药物制成的灸粉,沿棘突撒成线状,并将桑皮纸覆盖其上,将姜泥敷成梯形,高2.5 cm,宽3 cm,随后将橄榄状艾柱置于姜泥上,点燃艾柱前中后部分,待其自然燃尽,铺上艾柱继续进行艾灸,灸3壮。艾灸结束后,去除姜泥、桑皮纸、灸粉等,并使用温热毛巾擦净,艾灸期间禁止洗澡或背部受凉,避免进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等食物。每周1次,持续12周。
1.4.2.2 中医定向透药
1)处方:结合病人证型选用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桂枝、细辛、青风藤等多味中药,加水煎煮至100 mL汤药备用。2)定向透药方法:协助病人取仰卧体位,充分暴露疼痛部位,分别将2块清洁纱布置于煎煮好的汤药中,浸湿后敷于病人疼痛部位,使用一次性治疗巾覆盖纱布后固定,连接电子脉冲仪,调节频率为3 000~5 000 Hz,输出电流为35~45 mA,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每次30 min,每天1次,持续12周。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对比两组护理前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包括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及晨僵时间。其中关节肿胀、压痛指数评分按照由轻到重的程度,采用0~10分评分法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病人肿胀、压痛程度越重。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7]进行评估,包含躯体、心理、物质生活、社会功能方面,共74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各方面均采用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质量越高。分别于护理前后评定。3)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8]评价,满分95分,得分≥77分为“非常满意”、57~76分为“满意”、≤56分为“不满意”。于病人出院前进行评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3.1 中医特色护理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临床症状
当前临床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根治方法,西医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用药存在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限,这就要求临床应加强护理干预[9-10]。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属于“痹病”范畴,认为机体正气亏虚,外邪入侵,复感风寒湿,气血痹阻不行,关节闭涩,外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筋骨失养,故见关节僵硬、肿痛、筋挛肉卷、活动障碍,即为痹症[11-12]。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分型以寒湿阻络证居多,其寒湿气重,经络受阻,阳气亏虚,故有体倦恶风[13-14]。临床干预应以扶正祛邪,温经通络、养阴益气、祛寒除湿等为主。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应用中医特色护理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的效果较好,有利于促进其临床症状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总督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灸督脉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温阳散寒等作用[15-16]。督脉隔物灸属于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一,是在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药灸”,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本研究将督脉隔物灸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将温阳通络的药粉洒于督脉,在姜泥上行间接施灸,利用增强药物、姜及艾叶的温通作用,疏通人体气血,达到温通经络、祛寒除湿等功效。中医定向透药又称为离子导入技术,是在定向透药仪的导引下,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从皮肤定向推送至组织病灶部位[17-18]。将其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利用直流电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电离,并随电流作用在皮肤下形成离子堆,透过皮肤黏膜快速渗透入人体,进而达到促进病情康复的目的。同时,采用川乌、草乌、羌活、独活等中药制成导入液,川乌、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独活祛风除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效,可调和经络、促使气血通行,缓解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手足麻木等症。余孟英等[19]的研究表明,中医定向透药能够促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临床症状恢复,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中医定向透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越性。
3.2 中医特色护理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可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应用中医特色护理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的效果较好,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可起到祛寒除湿、温经通络、补充人体阳气、调畅气机、平衡阴阳等作用,且两种护理技术均具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龚燕花等[20]的研究表明,以督脉灸为主的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慢性乙肝病人的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督脉灸的应用效果,但当前临床尚缺乏督脉灸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的相关研究,临床应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能够加快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临床症状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但本研究中样本总量较少,仅为120例,存在一定局限,后续研究中应增加纳入样本量,以深入分析中医特色护理督脉隔物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远期预后中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