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临床护士岗位胜任力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2024-03-29孟秋月刘亚东刘英慧杲海霞荣宁宁
孟秋月,刘亚东,刘英慧,杲海霞,荣宁宁,郭 雪
随着责任制整体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推进,临床护士全程负责制的临床实践在不断增加,护士能力与岗位匹配程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岗位胜任力(post competency,PC)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效优秀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人格特质及动机等特征[1]。我国大部分医院的管理部门对护士的工作岗位进行随机分配,而未充分考虑到对护士岗位胜任特征影响较大的因素,如个性、特质等,也未考虑护士对岗位的胜任能力,使得护士工作效率低下,产生严重的工作疲溃感,护士能否很好地胜任其所在的岗位已成为护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2]对近15年内关于国内临床护士的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进行全面回顾,发现和思考研究的核心方向,激活学术团体的共同使命,旨在为培养临床护士岗位胜任力提供参考,促进护理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1.2 检索方法
使用专业检索方法,检索策略为“护士”AND“岗位胜任力”NOT“护理员”,检索时限为2008年1月1日—2023年3月1日,检索范围选择学术期刊,检索到的发文量为580篇,由2位研究者独立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去重,排除指南解读、期刊导读等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494篇期刊文章。
1.3 分析方法
使用CiteSpace软件6.1.R6版本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在CiteSpace软件的参数设置中,时区分割为1年,节点类型分别选择机构、关键词,各时间段内提取对象的最高阈值为Top 50,剪裁方法为根据分析项目选择最小生成树法(MST),其他参数选择默认设置。在可视化视图界面中选择关键词聚类进行合并处理,对图谱透明度、节点大小等进行调整,得到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的聚类分析图。
2 结果
2.1 机构发文情况
设置节点类型为“机构”,得到的知识图谱有270个节点,14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 9,见图1。每个节点代表1所机构,节点大小表示发文频次,节点越大,频次越高。由图谱看出,发文最多的机构分布是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理部,各机构发文数量及首次发文时间见表1。
表1 2008—2023年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发文量≥3篇的机构 单位:篇
图1 2008—2023年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的发文机构网络图谱
2.2 研究热点分布
设置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得到的共现知识图谱共出现268个节点,54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5 1,见图2。图谱聚类项中的文献越多,代表所得到的聚类领域越有重要角色,结合聚类后导出数据中各关键词的中心性及突现强度(strength),可推导出研究热点与前沿[3]。采用对数极大似然率(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进一步聚类分析,聚类模块化值(Q)>0.3被认为社团结构显著,轮廓度量值(S)>0.5被认为是合理,>0.7被认为结果高度信服[4]。本次分析得到15个聚类,聚类模块化值为0.533 2,聚类轮廓值为0.833 5。同时研究分析得到频次>10次的关键词15个,见表2,其中,“护士”节点最大,共出现74次,此外出现频次>30次的关键词有“胜任力”“培训”“新护士”“专科护士”等。由各聚类和高频关键词结果可以总结出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的三大热点:1)护士胜任力;2)新护士胜任力的培训指标构建;3)专科护士胜任力的培训指标构建。
表2 2008—2023年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出现频次>10的关键词
图2 2008—2023年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分析
2.3 研究前沿
CiteSpace软件可以从大量主题词中识别频次变化率较高的词,依靠词频突现度来确定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2]。本次研究中探测到的突现词有10个,见图3。通过分析这10个突现词可以发现,2020年前,护士岗位胜任力研究集中在岗位管理、各类培训、新护士和手术室岗位胜任力研究等方面。2020年至今,在延续先前的内容和方向基础上,对护理教育、满意度等方面的关注度增加,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护士岗位胜任力在护理教育和满意度等方面的热度不会减少,与临床优质服务紧密结合的评估、实践将持续升温。
3 讨论
3.1 机构发文情况分析
研究机构是学术研究主体的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机构起到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可以反映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图1可以发现,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理部是主要的发文机构,在对发文机构分析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可以梳理出研究者围绕岗位胜任力、新护士、护士培训等方面内容开展了多项研究[5-7],且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密切[8-10],但单一机构发文较多,未来可以拓展跨地区、跨学科的多维合作,形成研究合力。
3.2 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表2可以发现,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与其中心性基本呈正相关,且中心性处于高位的关键词与高突现强度的关键词也基本一致,这说明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形成了较明显的热点[2]。在关键词分析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可以梳理出护士岗位胜任力领域呈现的三大核心内容:护士胜任力现状研究、新护士和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构建。
3.2.1 护士胜任力现状研究
护士胜任力现状研究主要涵盖了不同专业护士的胜任力现况、影响因素等内容。例如,康洁等[11]研究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岗位胜任力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处于较高水平,男护士、从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年限越长、医院级别越高、每月手术例数越多,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岗位胜任力越高。而黄国兴等[12]研究发现肿瘤外科护士岗位胜任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高龄、工作满意度较差、锻炼频率少、共情能力弱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池艳宇等[13]对临床护理教师岗位胜任力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理教师总体胜任力水平较高,并且揭示了工作年限、临床教学年限、是否承担过科室总带教、科室教学氛围、护士长支持力度、临床教学时间满意度是岗位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以上护士胜任力相关研究对于护士岗位胜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其研究内容都为下一步制订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2.2 新护士和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构建
另外2个核心热点是对于新入职护士、专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探究,发文量占比最大,主要围绕新护士、各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应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质性研究。例如,任黎等[14]基于洋葱模型构建了妇幼专科医院的新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和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了包括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在内的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谭锦风等[15]构建了器官移植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最终制定了包括知识与经验、专业操作技能、专业发展能力、专业素养在内的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器官移植专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柯苏苏等[16]对重症监护室(ICU)新护士进行了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ICU新护士对于特质思维的培训需求较高,培训内容要根据岗位要求和培训需求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邓娟等[17]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护士岗位胜任力开展了质性研究,提取了CRRT护士岗位胜任力的17项特征,包括CRRT应用的基础知识、CRRT应用的专业知识、相关疾病的护理知识等。
整体而言,国外专科护士的发展较早,许多国家建立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科护士培训标准及认证制度,对专科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教育能力、循证与科研能力等都有明确的要求[18-20]。国内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科护士培养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近年来专科领域进行专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日益增多,但缺乏专科护士培训中推广应用的实证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科护士培训成效的研究仍是该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3.3 研究趋势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截至2023年仍属于研究热点的是护理教育和满意度相关方面的研究,在突现词基础上结合文献内容来看,护理教育结合岗位胜任力的研究以及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护理满意度相关研究都在增加。杨青等[21]探讨了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培训对提升糖尿病联络护士岗位胜任力的效果,根据培训前糖尿病联络护士岗位胜任力情况并结合糖尿病联络护士工作内容设计糖尿病理论、临床实践培训课程,应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进行培训。研究结果发现,护士岗位胜任力、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均得到提高。吴霞等[22]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特需病房护理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发及制作“互联网+口袋书”,结果发现该模式能够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同时改善了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和满意度的相关研究预估仍会持续,在岗位胜任力研究基础上除结合护士教育和病人满意度外,研究者也应拓展到病人相关教育、护士培训或工作的满意度,促进研究内容更加全面、深入,促使岗位胜任力相关理论纵深发展。
4 小结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研究论文的发文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等内容,宏观了解临床护士岗位胜任力的研究进展情况。通过对文献进行图谱及数据分析,发现该领域发文机构多是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跨地区机构间还未形成研究合力。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的研究热点中护理教育和满意度内容在增加,下一步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资源整合、促进学科交叉和扩大研究合作圈,寻找提升护士岗位胜任力的方法及构建各专科护士胜任力评价体系,推动临床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