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整合:打开阅读教学的另一视界
2024-03-29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222300张启道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222300) 张启道
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具备整合多种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突破学科壁垒,获得跨界学习经验,并培养他们综合素质,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跨界整合顺应了素养时代之需,为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视界。跨界整合阅读教学倡导跨学科透视、跨领域体验和跨技术整合,充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阅读空间,实现深度阅读,持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力,促进他们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一、跨界整合的概念、特征与价值
跨界整合阅读教学可以借助多学科知识,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更灵活地运用学习方法,获得言语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概念界定
跨界整合,即跨越语文学科的边界,链接其他学科资源,整合其他学习方法,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其中,“界”主要指跨越语文学科的边界和跨越学习方式的边界等。这样,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开放阅读教学时空,让学生获取多样化的知识;通过结构化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给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特征
1.目的性
跨界整合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语言运用这一基本任务,并追求审美创造等。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倡导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跨界整合符合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落实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2.综合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凸显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征。跨界整合的综合性体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上,但这并不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整合成能够为语文阅读教学所用的有机整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跨界整合阅读教学能够助推学生获得单篇课文学习所不能获得的综合的、立体的认知体验。
3.创造性
跨界整合,摆脱了知识传授的僵化模式,意在通过跨界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整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技术手段等,需要学生参与甄别、遴选、组合,并产生思想的碰撞。这相当于让学生置身于开阔的、开放的教学场和生命场中,运用跨界思维、发散思维等进行自觉的、灵动的语文实践,从而进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三)教学价值
1.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跨界整合教学资源,引入外部世界的元素,让学生大开眼界。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阅读动力。跨界整合触及学生的好奇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跨界整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具有融合性,通过融合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此外,跨界整合阅读教学的形式不是固定的,通过“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策略,促使学生专注学习,有效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3.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未来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核心素养就是一种综合素养。跨界整合为阅读教学营造开放且富有活力的阅读场,给学生提供立体的学习时空,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加开阔的场域。
二、跨界整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跨学科有机渗透,生发语言运用力
学科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跨学科整合阅读是将阅读教学与相关联的学科整合起来,拓展阅读空间,丰富阅读内容。这种跨界整合并不是混合、点缀,而是深度的融合,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融合音乐审美,涵养高雅情趣
正确地整合学科知识,让语文教学与关联学科相互融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为例。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黄老师引入庞龙《两只蝴蝶》这首歌,与学生一起歌唱,声音洪亮,情感真挚。这样将音乐融入阅读教学,实现了语文与音乐的跨界整合,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审美情趣。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指出,发展艺术的技能意味着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个人的自立性与自觉性、协同精神的涵养。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忆江南》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词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教唱歌曲《忆江南》,引导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欣赏江南美景。教师先示范,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读;再播放音乐,并诵读,让学生说一说听到这个旋律的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最后,教师弹琴教唱,示范指导,让学生比较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正确的曲调。唱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发展创造力。在学生会唱之后,教师出示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让学生根据学会的乐谱演唱这两首词。这样将古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能彰显古诗词的音乐美与画面美,并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2.汲取历史营养,丰富阅读经验
跨界整合阅读强调融合性,倡导从对立走向融合。跨界整合能够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但整合并非简单地拼接或叠加,也不能囊括所有学科跨学科。整合需要能“为我所用”,要讲究实效性,有“跨”有“回”,不能盲目地“跨”。
跨界整合阅读能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格局,让学生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从而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片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教师邀请历史教师详细介绍这段历史。当历史教师介绍“从10 月6 日到10月18 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搞破坏的时间长达十几天;10 月18 日和19 日,竟然连着两天在园内放火,导致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时,学生感到非常愤怒,学习激情被充分激发起来。这样,从历史的视角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受到启发。为了充分理解、感受和欣赏圆明园建筑的宏伟、文物的珍贵,教师邀请美术教师从建筑学的角度讲解圆明园建筑的华丽精巧,从美术欣赏的角度分析文物的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种跨学科的阅读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带着感情自主走进文本、走出文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明确了学科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系统性。
3.融通美术项目,助推语文实践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综合运用是语文深度学习力的落脚点,能让学生产生的新认知。跨界整合阅读提倡知能并重,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时,教师设计了“制作成长记录卡”的活动,步骤如下:一是确定时间轴;二是搜集有代表性的资料;三是小组合作构图绘制。在制作过程中,照片剪切的形状、粘贴的位置和方向,以及整体的图案设计,都需要绘画的技能,需要小组成员充分发挥美术特长。最后的展示环节,小组成员上台介绍,包括文本和表达效果;台下学生从台风、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语文实践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学生参与此类探索性与综合性兼备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自觉地做到了知行合一。
(二)跨领域实践体验,助推语文学习力
跨领域体验指的是跨越语文学习的时空与生活相链接,以及跨越语文学习内部领域,如跨越单元之界、跨越四大学习系统之界等。跨界领域体验提倡身体、语言、思维共同参与,让学生在运用中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
1.链接社会生活,迁移运用能力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运用中,语言运用是将习得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跨界整合阅读关注知识的活学活用,表现为在生活情境或模拟情境中运用习得的方法、知识等,提升言语智慧和思维品质。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一文,表现了杨氏之子的语言智慧,从“此是君家果”“应声答曰”可见其反应迅速,且运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思维逻辑:你拿姓氏做文章,我也以你的姓氏还击,凸显了杨氏之子幽默风趣又不失礼貌的形象。很多教师往往会设计这样的写话训练:“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以孔君平的语气来夸一夸杨氏之子。”同时,引导学生用文言句式来练习说话。显然,这样的练习对语言智慧的关注不足。而有一位教师则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进行答辩:“据说,在一次外贸谈判中,中方代表拒绝了西方外商的无理要求。外商出口伤人:‘代表先生,先生肤色发黄,是营养不良造成了思维混乱吧?’假如你是中方代表,你该如何反击呢?”这就是模拟现实生活情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
2.打破单元常规,动态习得知识
跨越既定的单元顺序,把不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有效的重组,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动态地习得知识、历练阅读能力,这样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统编语文教材是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根据需要,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可以设计跨单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提高言语能力。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分属于第四、第五单元。教师将它们安排在一起教学,首先提问学生:“这样安排有道理吗?”学生纷纷表示有道理,因为它们都属于论说文。教师又问:“两位作者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呢?”学生明白两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课文的共性:它们都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请用自己的话说清楚。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把它们放在不同单元呢?由此,让学生主动发掘两篇课文的不同点。最后,教师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角度,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这样打破单元教学常规,能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3.融合助学系统,历练学科实践
统编语文教材主要由四大系统组成。教师跨越不同系统展开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系统的语文学习力。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楼春趣》一文时,就跨越了选文系统,关联了助学系统。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把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分别概括为“联系课文,猜测意思”“难解词语,暂且放过”“借助资料,扩大理解”“结合影视,加深理解”。其次,王老师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也不嫌个忌讳?……放放晦气。’”让学生猜猜“忌讳”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运用“联系课文,猜测意思”的方法理解。有的认为是“不吉利”,有的说是“不好的评论”。最后,王老师让学生联系黛玉“放晦气”的话,想想意思。学生渐渐明白:剪断风筝线,放走风筝就是放晦气,黛玉放晦气就是放病根子;紫鹃看到掉落的风筝,想拿来玩,就是捡晦气,这就是“忌讳”。上述教学片段就是将选文系统和助学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
(三)跨技术多元联动,指向发展创新力
跨技术联动是指突破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文本界限,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化,旨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在学习实践中产生新的想法。
1.搭建制作支架,引导“二次创造”
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动手制作,往往能促进元认知发生。元认知是对语文认知活动的再认知,通过元认知体悟和元认知调节,能够达成“二次创造”的目的。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的教学为例。第一课时:制作竹节人。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通过百度、360 浏览器等媒介查阅资料,动手制作,并撰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及玩法说明书。这种参与体验式的语文活动贴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乐于参与。第二课时:演示竹节人。学生将实际操作与文中描述进行比较,发现不足,并不断调整,以完善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及玩法说明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怎么写好一件事”掌握得更加透彻。这个环节,让学生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的新认知,在动手制作和写作中把“二次创造”的新知转化为元认知。
2.疏通文本转换路径,促进语言表达创新
不同的语言表达风格,其审美价值不同。相同文体的文章,其言语特质也不同。不同言语特质的文本之间的言语形式互转,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创新。语文教学就是要比较、发现、探究文本的异同,引导学生在改写转换中提升表达创新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松鼠》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仿照本单元习作例文《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松鼠》,要求摒弃原文感情色彩浓厚的表达,用平实的语言,以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松鼠的大小、外形、活动、性情等方面进行介绍。这是将生动说明转化为平实说明。在学习《鲸》时,教师让学生变换角度介绍鲸:以第一人称自述、以解说员身份介绍、以观赏者身份介绍等。灵活地转换人称,合理地重组信息,能创新语言表达形式。一个学生写道:“不要小瞧我的体量,在我的眼里,你们人类只不过是两只脚的小动物而已。”这虽然不是完全的原创,但能够让学生在变换和转化中提升创新力,实现从深度阅读到创意表达的提升。
跨界整合是素养时代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从广义上看,跨界整合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跨界整合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生物、自然、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狭义上看,跨界整合让学生眼界更广,思维更灵活,在学习过程中迸发灵感,实现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因此,跨界整合是一种融知识综合和问题解决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