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理念观照下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建构

2024-03-29江苏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24400特级教师卢建山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整本书思维教师

江苏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24400) 特级教师 卢建山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方案”)在“课程实施”中指出,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着力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整本书阅读教学更要如此。因此,教师要根据2022 年版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以生本理念为观照,依循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和目标,遴选出适切、匹配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和思考者,帮助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

一、思维运转:紧扣阅读起点,保障持续动力

语文新课标将“思维发展”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语言即思维,有了思维的介入和参与,学生才能享受整本书阅读的快乐与愉悦,从而保持长久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兴趣。

(一)思维开启:在好奇存疑中落实

好奇是小学生探寻世界的恒久动力。当学生拿到一本书,看着书名、观察封面时,即使他们对这本书有一定的了解,也会存在一些困惑点、兴趣点和疑问点。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状态,从书本的情节、人物,或者是目录、标题,或者别人的评价、作者的介绍等不同维度,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唤醒他们的阅读欲望。

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该书,会发现其目录与众不同。于是,教师在学生阅读目录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本书的目录有什么规律了吗?为什么每一篇神话故事的标题都要用‘人物+事迹’的方式来表示呢?这些事迹都是所有普通人力所不及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故事怀有好奇心,并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生变化。教师要捕捉这种变化,抓住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促进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对世界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神话传说,说法又各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同的传说,体现各民族怎样的文化特质呢?”

从一开始的好奇,到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且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层层深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使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解决自身需要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思维回环:在预测验证中阅读

真正阅读的人,思维会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原本看似机械的文字符号,在思维的介入下,能生发出鲜活的场景、画面和形象。在解决了“这是什么”的基础上,读者就会生发出“还会怎样”的追索、“要是这样就好了”的阅读期待以及“果然如此”的验证快感。如果文本内容与自身猜测不一样,读者就会进行反思,回到阅读的思维起点。上述种种状况是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应然状态。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基础,找准阅读文本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猜读,让思维一路相随。

比如,组织学生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中的“奇”字展开猜测,不断朝着整本书的深处迈进。如爱丽丝掉进兔子窟里,会有怎样的遭遇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书中的插图,组织学生猜测,印证题目中的“奇境”一词,并以此对人物经历展开梳理;其次,教师可以紧扣爱丽丝在“袖珍型小人”与“巨人”之间不断进行切换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依照这样的结构和特点,后面的故事情节将会怎样发展呢?书中帽匠工的时间为什么总是停在六点?一群人在比赛时,在各自不同的路线上又会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经历呢?”

事实上,常规性的阅读只能关注到故事的表层情节,学生不容易发现蕴藏其中的价值。而整体书中深层次的逻辑、人物的思想性格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线索、人物的言行等,进行大胆的预测和反复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回环,在阅读中感受探寻的快乐。这样,学生的阅读动力不断被激发,从而不断地走进文本的深处。

二、监控对话:营造对话维度,科学制订计划

整本书的阅读不能浅尝辄止,教师要及时跟踪了解,帮助学生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逐层深入阅读。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强、阅读意识相对薄弱,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完成整本书阅读的计划制订,并按照计划进行持续阅读,走进文本深处。

(一)综合把握,合理制订阅读计划

整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并不需要像教材中的课文那样细嚼慢咽、用心品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进行规划;必要时,可以对某一个层次的群体、某一个学习小组或某一个学生,制订契合他们的阅读计划。

下面以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例进行说明。教学时,教师针对章回体小说的特点,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规划,将阅读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板块。一是不拘泥于细节,通读整本书。学生对照章回体小说的目录,通过跳读、速读、细读结合的方式,力争在一个月内完成整本书的通读。二是以西游故事的情节为抓手,设置“捉妖记”的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妖怪梳理情节,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妖怪的法宝、武力值等进行分类,再次把握故事情节。三是对书本中的人物展开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师徒四人的经历、法宝、语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对人物展开鉴赏与评价。四是关注小说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如孙悟空,从成长经历来看,他从石头变成猴,做过齐天大圣和弼马温,从孙行者变成斗战胜佛,他的成长经历与人类的成长有着怎样的联系?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哪些让他成长的元素?

(二)索引聚焦,引领阅读能力生长

整本书阅读不仅需要兴趣的激发,而且要有阅读策略的支撑,以促进学生不断深入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维度掌握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思维,形成整本书阅读的能力,从而深入阅读文本。

在开始通读整本书时,教师可以借助章回体小说的目录,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和已知点,制订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在梳理书本情节时,要重在对书本信息的提炼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在对人物进行整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展开综合品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整本书阅读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实在的阅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阅读的过程展开跟踪、引导和监管,一方面保障学生全程的阅读热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不断向着文本的深处迈进,确保整本书阅读质量的提升。

三、任务驱动:基于心理规律,循序渐进深入

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要设置真实而有意义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是推动整本书阅读从表面情节向着文本内核迈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以真实而有意义的任务为阅读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不断向着预设的阅读目标迈进。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外国文学名著单元,编排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三篇课文。在教学单元后的“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时,笔者和学生共读了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八十天环游世界》。在推动学生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设置了三个阶梯性的阅读任务。

【任务一】通本漫读

一是借助目录,尝试运用猜测读、跳跃读和略读等不同方式,通读整本书,并记录自己每一章节的阅读时间;二是结合福格先生和仆人的环游顺序,利用世界地图,绘制他们环游世界的线路图,交流自己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三是梳理故事情节,绘制思维导图,并介绍主人公福格先生的环游经历。在这一任务中,笔者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理解了小说的大概内容。

【任务二】深度品读

一是关注书本中描写的各国风情、交通等方面内容,选择某一国家或者区域,用各种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具体情况;二是结合阅读过程中观看的相关影视作品,进行研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导演说过,《八十天环游世界》拥有一般卖座电影的所有元素。你赞同这句话吗?结合书本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在这一任务中,笔者巧妙地借助跨界融合的思维,将整本书的阅读与地理、影视等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任务三】关联辨读

一是结合《八十天环游世界》中涉及的中国元素,包括对香港当时社会形态的描绘,并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文明古国的荣辱》和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展开探讨:“鸦片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深的屈辱和严重的伤害。我们是否应该建一座鸦片纪念馆,以告诫后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二是结合书本中环游世界的规划图,尝试为自己制订一份假期旅游攻略,包括游览线路图、当地的历史和特色、预估费用以及每天的活动方式、交通工具和食宿安排等。在这一任务中,学生不再是纯粹地读书,而是融入自身独特的认知体验,关联自身生活、社会历史等不同的维度,将阅读与生活巧妙联系,收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这一板块的三大核心任务,保障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整个过程不仅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策略支撑,让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而且借助任务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朝着整本书阅读的深处迈进。

四、话题分享:搭建多维平台,展现释放成果

(一)梳理故事梗概,整体把握内容

整本书阅读的交流分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搭建多维的思维支架,运用可视化思维,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整体感知,形成统整的结构图式。以经典名著《爱丽丝漫游奇境》的阅读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可以在学生整体通读时,为学生提供概括内容的框架,从“事件地点”“遇到人物”“离奇的经历”和“爱丽丝自身的感受”这几个维度,组织学生对阶段性的情节进行梳理。有了这样“扶”的经历,学生就有章可循,从而快速把握阅读内容,整体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特点。

(二)设置探究任务,展示多维成果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和阅读习惯,将阅读的自主性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研制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围绕项目展开探索研究。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项目任务:“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样一个有着很多缺点和不足的主人公形象呢?”,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从核心价值的角度进行探寻,发现:主人公的顽皮是因为内心真诚,叛逆是因为内心渴望自由,在所有人的成长过程中,叛逆、顽皮或许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

(三)展开思维拓展,形成深度对比

任何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所描绘的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整合性思维的状态下,将自己的认知、情感、经历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价值判断,才能在对照辨析的过程中获取全新的价值体验,产生整本书阅读的感悟。比如,在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其与《西游记》进行关联,展开深入探究,感受《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不能是简单地“给”计划、“给”任务、“给”策略,而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阅读的策划者、践行者、分享者。只有学生建构了科学的阅读图式,整本书阅读才能从肤浅化、碎片化走向深入化、结构化,才能散发出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整本书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语》整本书阅读
最美教师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教师如何说课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