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4-03-29史欣博杨亚丽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思政

史欣博 杨亚丽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要培育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将技能教育、理论教育和价值塑造整合起来,才能为我国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职语文课程外延广阔,内涵丰富,要主动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助力,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1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1.1 高职语文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高职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通识类能力培养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肩负重要的使命。宏观上高职语文课程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历史使命,本身就和思政类课程具有很多相似点,在课程性质上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另一方面,它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融入现代职场工作的必备工具,是夯实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高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挖掘思政教学资源,对接具体专业,在春风化雨的过程中滋养学生的人文积淀,进而将思政育人与技术技能教育相融合,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念引领的高效结合。

1.2 高职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高职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高职语文课程中优秀的经典传统文学作品存量浩大,如先秦时期的典籍、历代的优秀古诗词、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名篇,都有着意蕴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和报国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名篇《金色的鱼钩》可以带领学生回到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坚定必胜信念,树立远大理想。

2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语文课程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语文类课程,此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以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篇目为主,侧重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和阅读评析。第二种以应用文写作为主要内容,教材内容包括常见应用文的概念、特点、结构、写法等内容,突出呈现高职语文的工具属性。就这两类课程普遍使用的教材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待开掘,无论是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墨客所展现的爱国情怀,亦或是革命年代先贤在挽救民族危亡时刻的高声疾呼都饱含着浓郁的中国赤子心,如果充分挖掘,学生可以在积淀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其美学素养,自觉抵制舶来文化的侵蚀,陶冶其思想情操,然而由于对此类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没有系统的进行挖掘,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无法对症下药。应用文写作类型的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则是对思政元素挖掘不细致。

2.2 课标没有融入课程思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这就要求高职语文的课程标准要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当前许多教师所用的课程标准没有及时予以修订更新,课程标准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标准中缺乏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没有将课程标准及时修订导致教师实际上课中无法真正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贯穿于自己的实际课堂授课环节,因此,应该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明确点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点、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2.3 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不足。教材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学生接触课程时最直观的实物就是课程教材。然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材的编写在很多院校并未提上日程,高职语文课程要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材编写工作,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心、诚信意识、公平正义、爱岗敬业、勤劳奋斗等文化精华及思政元素引入教材,通过教材作为文化载体,培养学生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爱国情怀,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及职业自信心,激发学生敢于拼搏的不息精神。以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促进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在高职语文课程教材中渗透改革中的教学新思路、新理念,在教材中体现高职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

2.4 缺乏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由于高职语文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双高”建设的推进,对高职院校的考核更加侧重于专业建设,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及财力,不断的引进各种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部分学校忽略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导致师资力量和专业课程相比更显得薄弱。高职语文教师队伍年龄和职称结构普遍不合理,教师团队出现年龄断层、职称断层的现象,难以组建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科研活动也就难以展开。

2.5 评价方式缺乏思政维度。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高职语文教师多采取简单考核的方式,将期末考试成绩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课程思政目标的评价维度。建立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机制十分重要,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会极大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给学生带来学习挫败感,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要引入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教学中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实现从思政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杜绝一刀切的评价模式。

2.6 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单一。高职语文课程由于缺乏学校重视,长期在高职院校处于边缘地位,部分高职语文教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期盼度不高,缺乏参与各类课程改革的信心和主动性,课程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方式,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课堂气氛压抑单调。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有其特殊性,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面对着缤纷复杂的信息洪流,迫切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3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针对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挖掘现有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重新修订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思政教材、组建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六个层面进行改进。

3.1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高职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文化资源,需要大力挖掘。高职语文教师应主动投身教学改革,协同配合同职业教育教学专家、思政课教师、专业学院教师,共同确定本课程的育人目标,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掘并优化课程思政案例。高职语文课程应在现有课程知识体系中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如以应用文写作为主要内容的高职语文课程中蕴含的规范意识、严谨文风、传统文化、自信自强、感恩意识;以文学鉴赏为主要内容的高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发进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2 修订完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课程实际实施具有重要作用,高职语文课程要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标准的修订自然也是主要任务。可将高职语文课程各个章节中的思政元素等内容列入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具体来说,课程标准要按照价值积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素质养成的总体要求,深刻挖掘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切实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在高职语文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中要有意识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富有思政元素的内容自然、巧妙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要有意识地增加思政目标或素质目标的内容,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选取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典型教学案例或教学素材,切实体现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3.3 编写课程思政教材。首先,从优化教学内容供给角度以教材为抓手,坚持思政育人理念,编写具有思政元素的教材。高职语文课程要突出教材内容的德育主线,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应在案例选取和例文选择上避免有问题的作品进教材。在教材主体内容、阅读材料、课后练习等各教学模块编写时,要将遴选出的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知识、能力、课程思政于一体的内容体系,确保学生在运用教材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思政营养的补充。在内容选取上要坚持立德树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容选取的重要来源,可以结合自身院校的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办学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引入思政元素中与之存在联系的内容,寻找课程知识体系中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的融合点。其次,要积极推进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活页式”教材有利于将最前沿的时事热点,以及有利于思政育人的社会热点事件等元素及时的融入到教材内,保持思政元素的新鲜感和即时性,将此类案例与课程内容进行无缝衔接,确保育人题材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切实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3.4 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主力军,通过组建结构化教材编写团队,将潜心教书育人、熟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高素质教师凝聚在课程思政这面大旗下,助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参与者,要切实将自己所讲授的语文课程作为育人的大熔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挖掘好教材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推进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教师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中的教师,不仅要品德高尚,更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观察力,教学团队成员要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3.5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多维度考核,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考核,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可以从出勤率、线上APP 学习记录、课堂互动、日常作业、随堂小测等角度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考核相结合,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思政要求落实在课程考核之中,评价主体应全面纳入授课教师和班级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杜绝教师一言堂评价,将班级成员评价、学生自我认知评价和教师及学生的互相评价综合构成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

3.6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高职语文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讲授占据了大量教学时长,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要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好智慧教室及线上教学平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信息化。高职语文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建立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信息化素材储备库,包括和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的影像资料、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精品在线开放课资源等,便于教师随时调阅用于进行教学工作。在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三个不同阶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4 结语

对于高职语文课程而言,围绕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是主动担负育人使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要针对当前高职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修订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思政教材,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六个维度着手,让高职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技术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思政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