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林缘区猪苓栽培现状及高效栽培技术
2024-03-29杜晓虎
杜晓虎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调查规划院 甘肃 天水 741020)
猪苓又称猪茯苓,属于菌类,在我国多地都有种植,属于名贵中药材,猪茯苓的内核作为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效果,在多个中成药的配伍当中有着重要的价值。现有学术研究对猪茯苓的价值开展了分析,认为其内含的核苷多糖物质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改善人体自身免疫功能。近年来伴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猪茯苓的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传统猪茯苓主要是野生种植,其资源有限,市场供需出现了大量的矛盾。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我国逐渐推进猪茯苓的种植,并在70 年代中期加速了栽培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揭开了我国人工栽培猪茯苓的序幕。其种植原理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结合生物学特性,为猪茯苓的生长创建良好的条件,建立起种子萌发—营养环境—菌群生长三者之间的生物链条。但是由于猪茯苓的生长环境不稳定,因此其产量一直受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影响了种植农户的收入。西北地区人工栽培猪苓的资源较为丰富,因此立足于西北小陇山林缘区进行栽培现状的分析,探讨集约化的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探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1 小陇山林缘区猪苓栽培现状
1.1 产量与规模现状。小陇山林缘区的猪苓栽培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该区域人工栽培猪茯苓就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推广工作经过20 余年的发展,进入到21 世纪,猪苓的栽培已经获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在大范围之内形成了良好的种植经验,其栽培面积也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青年人群继承,人们的认知水平受限,西北地区普遍干旱缺水、风沙大以及产业基础的不完善,导致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滞后,不同地区的猪苓产量悬殊,因此人工栽培尚未走入到现代产业化的阶段。猪苓的栽培收入不稳定,质量不稳定,存在诸多技术方面的难题,需要我们解决。
1.2 种植方法现状。人工栽培猪苓的方法依然延续了传统农业种植的栽法,也就是穴栽法,在产品丰富的地区,穴栽法是比较受认可的传统种植方式。人们会先挖一个深坑,长70 ~80 cm,深约30 cm,通过在该坑内种植猪苓,获得采摘成果。此种栽培方式在种植之前会在坑底放一层树叶,方便进行真菌的培养,采取新旧材料结合种植的方法,以保障真菌的生长,但是这种穴栽种植方法由于通风不良,营养吸取受限,雨后容易积水,因此其产量每年仅能达到每穴2 ~3 kg,甚至在一些降水分配低、营养物质不达标的年份会出现空穴情况,造成颗粒无收。也有一些农民在半山林地直接采用原有的树桩作为基质,进行菌材培养,刨一层5 ~15 cm 的浅坑进行种植,这种广种薄收的方法实际上也并不能够达到市场的要求,可以说不论是浅穴还是深穴进行猪苓种植,都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然而,这些传统猪苓种植方法在当前小陇山林缘区广泛被采用,包括但不限于三叉、元龙、李子园等地区。
1.3 种植创新现状。从政府统计的年鉴可以看出,李子园乡镇在2000 ~2010 年期间,10 年累计种植猪茯苓纯收入达到1 500 万元,该地区有野生猪苓分布,海拔范围在1 500 m 左右,这些地区潮湿遮阳,不易积水,腐殖土深厚,因此生产的野生猪苓质量较好,而采取人工种植的方法,大多数效果不良。人工林很难模拟原有野生猪苓生长的环境,也就是10 ~20 cm的浅层土壤,包含阔叶林、次生林的遮阳效果,同时猪茯苓的种植需要满足年降水量达500 mm 左右,年太阳辐射总量达到150 kcal/cm2,但是这里的人工种植无法模拟这种环境。小陇山林缘区在日照上6 月最强,9 月逐渐下降,12 月最低。采取人工栽培的方法可以克服原有自然环境的变动情况,为了进一步地有效利用资源,探索猪苓人工栽培方法,人工总结猪苓种植经验,可因地制宜地突破相关环境条件的限制,提高产量,是一个可行的路线。2020 ~2021 年,该地区广泛推行试验田种植方法,通过集中连片栽培可以提高整体产量,这种人工种植林能够通过深层增氧技术,改变原有腐殖土不透气的情况,避免出现深坑积水,同时通过加湿栽培的方法人工注入相关水汽,提高了猪苓的产量。
1.4 种植收入现状。通过调查和对比,人工栽培的方法,平均提高产量20%,产量达到每亩960 kg,价格达到每千克16 元,纯收入达到每亩0.62 万元,因此该种技术在地区推广当中获得了显著的优势。除此之外,在人工栽植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双层、带状栽培,能够达到每亩收入5.88 万元的水平。技术人员在推广加湿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通过对比,双层带状栽培加湿模式,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户的收入,提高经济效益,获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2 猪苓栽培技术要点
2.1 科学选择种植场地。栽培地选择的首要因素是控制种植地的海拔。虽然当地种植猪苓已经有了较为长久的经验,但是人工栽培地仍然要选择海拔1 200~1 600 m 的区域内。向阳的阳坡可能会较为干旱,因此可以选择阴湿的林地进行栽培,可取得更好的种植效果。年降水量在500 ~600 mm 的地区,更能够为猪苓栽植提供丰富的种植水源和菌材资源。在土壤的选择上,需要优先选微酸性的优质腐殖土和蕴含丰富有机质的沙土,便于进行田间水肥管理。同时种植地区还要有丰富的水流流经,以减少灌溉的成本。
2.2 种植时期的确定。一般来说,猪苓在10 ℃以上才开始萌发,因此在春分-惊蛰前后或秋分白露前后进行猪苓的栽培,能够取得更好的田间种植管理效果。春季种植前猪苓处于相对休眠的状态,正常年份当地温度从5 ℃升高到10 ℃需要35 ~40 d,种植地栽培可控制温度逐步升高,为良好的菌丝生长建立起稳定的生态链条,给猪苓种植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提高成活率。秋季栽培时可以选择休眠期进行种植,次年春天恢复生长。
2.3 菌材的选择。好的原材料是生产优质猪苓的基础,只有保障营养源泉充足才能提高其产量。菌材的选择需要优先考虑7 ~10 年树龄的大叶橡树,这样的树木耐腐蚀,且能够提供更多的氮磷钾营养元素;此木质地坚硬,可避免出现碎裂或腐坏的情况。在早春之前将这些菌材种下来,采伐截成55 ~60 cm 的木段,之后需要风干15 ~20 d 以减少水分的含量。将直径2 ~3 cm 的小树枝截成4 ~5 cm 的小段备用,因小树枝能够补充营养,避免大菌材营养不足而导致出现营养供应不及时的情况。
2.4 优选蜜环菌进行科学栽培
2.4.1 选择活性高、恢复快的蜜环菌,以保障猪苓的产量。当前蜜环菌的种类已经超过了400 种,通过异地引种的方法,小陇山辖区内的蜜环菌达到了最优的水平,该地区生产的蜜环菌具备较广的生物适应性,能够良好地再生,对环境的抗逆性也比较强,在沿斜坡高温胁迫、干旱胁迫条件下有良好的表现,采用该无菌进行自身培养,达到分离三级的种植效果,能够取得较好的种植水平。通过每1 m3的猪茯苓采用750 ml 容积的密环菌的种植方式,达到10 ~20 d 的提前发育效果。合理地购买正规菌种繁殖,可取得良好的种植效果。
2.4.2 选择合理的基质培养。可以采取琼脂15 g、磷酸氢二钾2 g、硫酸镁1 g 的方法进行培育,将上述材料放置在1 000 ml 的蒸馏水当中进行菌群的培养。将马铃薯去皮切块,放到蒸馏水当中煮沸加热用作基质,还可以加入一些木屑模拟原有的腐殖质土层,将过滤出的马铃薯汁液混合加入之后分装在试管瓶当中,将上述材料高压锅灭菌之后控制温度在122 ℃,在自然环境当中冷却到25 ℃。进行无菌操作,灭菌之后将采集到的密环菌菌素放入到试管当中,进行PDCA 改良培养,培养10 ~12 h 就可以达到种植的标准。在二级基质的培养上,采取玉米粉80%、麸皮14%、黄豆粉5%、石膏1%的配比方法,加入水进行调配,总体加入水量为750 ml,采取专用菌种瓶体积的1/3 进行培育。无菌条件下蜜环菌一级种植的环境要求是22 ℃~25 ℃。将温度调控到122 ℃之后,冷却到20 ℃,在无菌环境之下进行种植,每立方厘米的种植量为0.5 个。22 ℃~25 ℃的环境内进行基质的培养,22 d 之后进行收获。在三级培养基配方制备上,需要将新鲜的枝条按照45°斜截成2 cm 的小段,放在自来水瓶内进行养殖,封口,灭菌。在正常气压之下,连续烧开12 h 进行杀菌,降温到20 ℃之后进行恒温条件下的培养,此时菌种活力最强,最容易成活,养殖22 d 之后,菌群会长满种植瓶。
2.5 优化栽培方法。猪苓的栽培需要控制宽度,每带宽80 cm,其中60 cm 的宽度留20 cm 的空行,播种之前需要覆盖10 cm 厚的土,以保障后续的生长旺盛,菌种种植之后控制直径2/3 的高度,播种12 ~14个菌种。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砍下一个鱼鳞口作为生长的切入点,播种4 ~5 粒之后覆盖一层腐殖土,压实之后再覆盖一层腐殖土,高度高出菌种10 cm 左右。将种植之后的材料下埋1 个加湿加压装置,并且留好透气孔,播种之后的24 h 之内采用喷雾器进行少量多次浇水,避免大水漫灌;播种之后48 h 内观察土壤的保水情况,如果水分已经降低到18%以下,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节和控制,避免出现土壤过于干旱的情况而造成菌种无法存活。在种植之后生长期间还需要对土壤的含水量进行继续监测,需要保持含水量30%~35%,全年的水量都需要按照该要求灵活地进行调整和管理。
3 结论
综上所述,小陇山林缘区猪苓的栽培需要采取高产栽培方法,控制好水肥条件,科学进行管理,改善深层的环境,做好通风和加湿工作,并且优化蜜环菌的选择和培养,选择合适的栽培时机和栽培菌材,科学设计栽培方法,做好灾后管理和收获与加工,提高综合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产量的提高。同时在技术宣传和培训上,需要关注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吸纳更多的农民开展技术学习,形成规模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