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24-03-29甘肃省清水县新城乡学区马红岩

天津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驱动教学活动数学

■甘肃省清水县新城乡学区 马红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说理课堂这一全新的授课模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说理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从而帮助学生在厘清知识本质的同时挖掘其内涵,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切实提高。问题作为连接学生与知识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帮助他们在说理课堂中充分发挥求知欲与探索精神,逐步深入问题的本质。可以说,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思考与辨析的能力,让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性的发展与提升,最终实现更为深远的发展。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深刻把握问题驱动在说理课堂中的意义与优势,在问题的构建与创设中遵循科学合适的原则,严格围绕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运用科学合理的路径,促进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高。

一、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中的实践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必备能力,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成果、可持续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因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存在着不小的难度。而以问题驱动所构建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难题,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首先,基于问题驱动的说理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表达、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并且能够增强师生、生生交流,从而开展多元化的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学习过程不再孤立,他们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同学的沟通中以及自身的表达阐述中得到锻炼,从而循序渐进地不断提高,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头脑中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以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应用题为例,当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将文本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学生捕捉信息、剖析数量关系、深化隐藏条件认知的能力便能够得到提升,他们能够更为精准深刻地把握题目信息的内在逻辑,从而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切实提高。

(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为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困难,甚至让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其实,这是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化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存在着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挑战。而问题驱动下的说理课堂则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切实性发展。具体而言,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基本是按照形成表象、知识内化、形成思维的逻辑顺序发展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驱动构建说理课堂,就给了学生一个通过“说”来挖掘知识点的机会与平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不仅如此,这一授课模式的构建还能够检验学生对抽象性概念的具体理解程度,让学生通过回答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查漏补缺,实现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蓄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应当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探究的重要内容。而问题驱动下的说理课堂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顺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交流与辩论中营造出活跃且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与认识才不会仅仅停留于表面形式,而能够得到更为深化的理解与认识,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基于问题驱动对数学“说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能够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说理课堂设计的具体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与统整中就需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性提高。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充分立足于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情况,让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避免难度过高造成厌学,又避免难度过低导致轻视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还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以及课程安排上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态度转变,也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数学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知识理解与落实,还是思维培养与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工作中,教师要避免想当然,在问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遵循其学习与发展的规律,致力于设计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的教学任务。不仅如此,循序渐进原则还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课程安排方面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尽可能预知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与重点,并且基于这些难点重点对问题进行深化,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设计尽可能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三)模式多元化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旺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也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厌烦等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强行扭转孩子的天性,而是利用他们的特性扬长避短。因此,在问题驱动下的说理课堂构建工作中,教师就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问题设计也不能仅凭固定的形式,而需要遵循模式多元化原则。模式多元化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上推陈出新,不断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适的问题,如在概念教学与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用生成性问题进行引导;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时,教师就可以用关联性问题帮助学生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时,教师可以多用渐进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总体而言,形式多样的问题设计形式能够更好地顺应教学需要,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趣味性、未知性,让学生对教学活动有期待、有兴趣。

三、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所应当遵循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立足概念本身设问,引导学生说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新课开始时“打基础”的重要环节,教师不能仅凭借自身的备课内容与经验进行问题设计,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反馈进行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设计具有灵活性与自然性,能够让师生在自然互动之中深化学生的思考与理解,也便于教师更为精准、高效地把握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在参与说理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并深化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搭建起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框架,让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完善数学知识的构建工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这一课中“轴对称”的教学活动为例。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都见过许多轴对称图形,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透过图形的表面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因此,如果教师直接开门见山地引出轴对称的概念,不仅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不妨先通过一个趣味化的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每逢新年来临大家的家中都会贴窗花吗?你们仔细观察过窗花吗?窗花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这一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理解与思考,并且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对轴对称概念进行初步的个性化认知。当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更进一步的问题设计与教学指导,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对轴对称概念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所学知识。

(二)寻找切入要点设问,创设说理契机

当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有了较为稳固的理解与认识后,教师在设计后续相关问题时就需要深入解读各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理清单元整体的学习逻辑,并且深入把握围绕整体脉络的问题切入点,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并使得问题指向数学知识的基础构成、内含特点或者产生过程,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想,优化学习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关注点指向课堂教学的思维导向性方面,并且时刻关注教学效率与学生反馈。说理问题的切入点应当立足于新知识的难度,设计出统领性与层次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出科学合理的说理契机。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活动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有无余数的除法都需要遵循基本的除法运算法则,所以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并没有特别高,因此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驱动性问题的难度进行调整,并且找到最为适宜的问题切入点。在合适的教学契机向学生提出疑问:“余数的形成是与除数相关还是同被除数有关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计算、绘图等方式进行探究,最终在讨论说理中得到“余数总比除数小”这一概念规律。寻找切入要点进行设问,能够让学生在说理契机中激发挑战欲,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三)立足知识内在联系,搭建思维网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新的任务与职责,教师不仅要关注于知识点的落实与吸收,更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因此,问题驱动下的数学说理课堂需要强调问题的关联性,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着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与解答找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活动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依次学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先详细讲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再设置出相应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你能否通过已有知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通过观察、绘图、思考、计算,不少学生都意识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时,教师便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一串的问题设计,学生所学到的不是这三个图形的面积公式,而是一种推理、分析、思考、应用的数学思想。

(四)从实际生活出发,领悟说理奥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基于实际生活设置数学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更快更准地理解所学知识,又可以将知识灵活自如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生活—数学—生活”的思维闭环。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让问题设计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圆的认识”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如果车轮是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将会怎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便能给出答案:“圆形的车轮可以跑得更快,因为圆形能滚动,节省力气,而且摩擦力也会更小,如果车轮是三角形或正方形的那么车轴与地面的距离会出现变化,车子就会上下颠簸,骑行的人费时费力还不稳定,而圆形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车轴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始终等于车轮的半径,车子能够平稳运行。”通过这一问题设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圆性质的认识,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工作中具有突出的意义与价值,作为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者,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其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以及模式多元化原则,并且通过立足概念本身、寻找切入点、立足知识内在联系以及从实际生活出发等路径,让小学数学教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驱动教学活动数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