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保障研究
2024-03-29宋丽梅高海平陈思瑶
宋丽梅,高海平,陈思瑶
(东北大学 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819)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国家着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实施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任务是面向科学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截至2023年,由高校单独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66个,由2~3所高校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5个[1]。
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紧随国家相关政策变化,坚持以学科为导向,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中心,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建立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制度,助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1 基于重点实验室的信息资源需求分析
1.1 重点实验室信息需求的转变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属学科均为高校重点学科,部分学科为“双一流”高峰学科。实验室汇聚领域内优秀人才和优质科研资源,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围绕某一分支学科,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为提高行业的整体研究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做贡献。
随着科研环境的变化,科研人员所需的信息资源由传统纸质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语种方面侧重外文文献资源。易获得的海量互联网信息与紧迫的科研时间,使得科研人员需要更精准的信息资源。从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点可以看出,其信息资源需求具有“快、准、高、精、深”等特点。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快捷地提供精准的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及会议论文等一次文献,也要为科研人员提供与馆内资源相关的书目信息等二次文献,更应该将服务重心集中在经过加工后的专题评论和科研数据等三次文献上。
1.2 多角度的信息需求分析
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只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引文分析法是专门研究科学文献和读者的方法,通过引文数量、引文年代、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及被引频次等基本数据,直接反映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同时能够分析论文作者的研究倾向、信息需求特点和规律[2]。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比本校图书馆已有的资源情况,可以计算出本馆馆藏资源对本校科研工作的保障程度,客观地评价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定期的引文分析工作,多角度、全方位地统计分析重点实验室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文献需求特点与规律,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提供目标的同时,对已有的信息资源建设成果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馆藏资源购买计划。
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组织稳定的馆员队伍,通过实地走访、在线访谈等形式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一线科研人员的需求。学科馆员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和国际国内会议开展情况,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定期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资源征订目录,重点收集外文图书及电子资源采购意见,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提高重点实验室信息资源保障质量。
2 基于重点实验室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保障
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各学科的发展情况,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已经形成了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制度与服务模式。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图书馆应适时调整信息资源建设与保障的策略,助力重点实验室的发展。
2.1 灵活化的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文献资源采购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合理调整馆藏结构,提高文献保障率。根据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文献资源需求特点,建设以学术型文献为主、非学术型文献为辅的建设路径,最大程度地满足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文献需求。在稳定纸本资源采购计划的同时,着重关注外文图书、外文电子期刊及相关数据库资源的采购比例,坚持纸质与数字资源协调发展。由于外文图书及电子资源的定价较高,因此,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做好充足的调研工作,邀请重点实验室的一线科研人员共同参与选购。对于一些与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试用数据库,应及时通知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并反馈相关使用效果,从而更好地保证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除采购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外,还应该关注与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某些学术机构和其他高校图书馆,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方式收集非正式出版的会议文集、政府文献等“灰色文献”,作为馆藏文献的有益补充[3]。
网络资源开发是信息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从专家学者、行业资讯、专业网站、学术学会、电子期刊、会议预报、研究机构等角度对网络上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组织和序化整理,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内容揭示,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的导航与检索[4]。
为提高用户体验与检索效率,图书馆应提供一站式的文献资源检索平台,通过学科导航的方式将网络信息资源与馆内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揭示。
2.2 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服务
重点实验室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不是传统的纸质图书借阅,更多地体现在电子资源检索、论文的查收查引及科技查新等层面。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的重点及难点不在于信息资源的检索与下载,而在于如何从庞杂、无序的海量信息中剔除无用信息,整合有用资源,挖掘并创造新的知识点。图书馆想将工作延伸至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过程中,就要通过提高信息资源服务质量入手,不做简单的文献提供者,而成为资源的整合者,从课题可行性、学科趋势分析、科技成果评价、科技竞争力分析等方面提供具有深度的资源整合报告。
重点实验室成员多是学术带头人、学术领军人物及青年人才,对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掌握程度要远高于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可通过跟踪其他专家学者的学术活动给予支持。为了解国内其他的研究团队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除向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咨询外,还可以通过Web of Science、ESI等外文数据库获得相关专家学者已有的学术成果,通过基金、成果、专利、学术荣誉及引文量、影响因子等关键信息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活跃度、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对核心专家的学术研究进行跟踪和监测,将其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定期发送给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人员[5]。
2.3 协同化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
外文文献资源及数据库的采购受汇率及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一直是制约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种招标流程、议价方法和财政规章制度对经费的使用有诸多限制,这些都影响到外文资源的采购,进而影响图书馆为重点实验室提供的信息服务效果。从学校的整体发展出发,图书馆应与采招办、财务等有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在外文资源采购过程中,不局限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而要协商出更有利于学校学科发展的采购流程办法。
在资源采购过程中,发挥联盟集团采购的优势,在与供应商议价的过程中,发挥地区图书馆联盟的优势,提高整体的议价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经费的支出。此外,各个高校图书馆应摒弃“大而全”的采购标准,而要从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角度出发,形成具有特色的重点学科资源结构。通过共建共享,在提高各馆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达到整体资源建设的完整性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术前沿领域交叉汇聚、科学研究多点突破。在跨学科背景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学科研究员为节点,构成学科联盟,加强学科内部的共建共享,攻克学科难关。在高校范围内,整合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在拓宽学科知识面的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新的知识节点上提高学校整体创新能力。
2.4 综合型信息服务团队建设
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是决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为提高资源建设的利用率,需要馆员在了解馆内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外文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汇编能力。在论文查收查引、科技查新、专利查新及高被引分析报告制作等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员需掌握相关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在与科研人员沟通时,能够挖掘其潜在的信息需求。这要求馆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图书馆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专业也要有所了解。
图书馆应打破传统的垂直型人员组织结构,取消部门之间的限制,在加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上,组建以学科服务为目标的学术服务团队,探索新的服务模式[6]。
此外,信息服务团队成员应与科研人员保持良好的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在讲究效率和速度的网络时代,科研人员希望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够方便地获取想要的全部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在购买外文图书或信息资源获取方面,为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开启绿色通道,以图书馆的高效性带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以此为基础在图书馆馆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起长久且固定的关系,准确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及时为其提供相应服务。以参考咨询服务平台为基础,结合即时通信工具创建新型服务平台,24小时不间断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一站式的集成信息资源服务。
3 结语
在重点实验室文献资源建设与保障过程中,需要掌握本校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详细联系方式、研究课题与研究方向,重点实验室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在全国学科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到不同层次的重点实验室资源建设与保障标准的不同,适时调整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体系结构,更好地为本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