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投入管理规范化途径探究
——以江苏淮安为例
2024-03-29张入丹费志鹏
张入丹,唐 成,费志鹏,李 仲,赵 青
(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研发对于促进地区科技、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推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过程中,如何帮助企业建立研发组织规范、资源配置合理、持续有效运行的企业研发投入管理体系,如何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值得深入研究与思考。
1 研发与研发投入的概念
研发是研究与开发或研究与发展的简称,是国际上的通用术语。中国国家统计局将研发活动分为3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与发展。
研发投入是指在研发活动中为加快技术进步进行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2个方面。现代创新理论的开创者 Joseph Schumpeter 认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可以作为衡量或测度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1]。合理的研发投入总量和结构有助于企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是企业持续进行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
2 研究背景及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研发则是科技创新的内核,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培育出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全球百强创新型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目前也比较成熟,但是在国内起步较晚,普遍还处于探索阶段[2]。2015年6月1日,经江苏省科技厅提出,并由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大学起草的《企业研发管理体系 要求》(DB32/T 2771—2015)正式颁布实施,旨在帮助企业构建组织规范、运行高效、配置合理的研发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随后苏州、常州、南通等相继出台关于研发型企业培育管理、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指导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管理水平。
2021 年 1 月,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支持全国 25 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淮安位列其中,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当前正是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关键期,是在江苏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突围赶超的关口期。2022年,淮安市全社会研发投入94.8亿元,研发投入在GDP的占比为江苏省第12位,占比2.00%,远低于全省3.12%的平均水平;反观苏州达4.01%,南京达3.82%,同样地处苏北的连云港达2.60%,盐城达2.32%。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淮安位于97个创新型城市的第75位,在46个“创新增长极”类别城市中位于44位[3],排名靠后。
面对新的挑战,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探索淮安市企业研发投入管理标准化建设途径,帮助企业建立研发组织规范、资源配置合理、持续有效运行的企业研发投入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是解决淮安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3 淮安市企业研发投入管理规范化建设基础
3.1 产业基础
项目是研发投入的基础,没有项目,研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新型工业化城市,淮安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0%以上。但由于大项目不足,传统产业占比过大的现状没有改变,研发投入强度就不会有大的提升。淮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项目建设”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研发投入强度的关键位置,提出了“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科学方法,把重特大项目的招引作为产业强市的根本和关键,把科技招商作为提升产业质态的抓手和引擎,纳入对县区党委政府的考核,既注重招引一批产业链龙头项目、“专精特新”项目和补链强链项目,也积极争取一些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小而优项目。近两年招引50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近3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200亿元以上项目1个;新招引2 000万元以上高科技项目220多个。中天钢铁、荣芯半导体、天鹏锂能、源涌绿色纤维、南高齿风电等一批投资额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开工建设、部分投产。澳洋顺昌、中弘轴承、今世缘酒业、天士力帝益等一批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这些具有引领性和带动力的重大产业项目逐步改变了淮安的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为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3.2 政策基础
财政资金投入对于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尤为重要。淮安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市级层面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首次对研发投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实施财政奖补制度。2021年,实现两级财政共拿出3 700余万元,对企业研发投入采取基础补贴和增量补贴的方式进行奖补,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2年,进一步优化调整有关政策,重点向企业发展好、研发质态高的企业倾斜,企业研发投入达不到一定规模或比例的不予支持。其中,享受研发投入财政奖补制度的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原则上不低于800万元,且本年度研发预算有一定增长。淮安市117家重点企业累计获得奖补6 075.55万元,较2021年增长 60.6%,单个企业奖补资金平均达 51 万元,增长 325%,最高达 150 万元,其中 100 万元以上企业 9 家,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企业更加愿意加大研发投入。
4 淮安市企业研发投入管理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县区园区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目前淮安市研发投入发展现状,设计并发放企业研发管理现状调查问卷113份,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4.1 研发投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2022年淮安市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有930家,研发投入小于500万的有540家,从产业结构上看,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缺少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撑,大部分企业体量较小。一方面,企业创新发展意识不足,对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高。在走访重点企业中发现,在科技发展方面,19.47%的企业处于使用技术阶段,60.18%的企业处于改进技术阶段,只有20.35%的企业处于创造技术阶段,大部分企业通过购买技术的手段来生产制造产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忽视研发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愿意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企业研发管理能力也相对低下。由于长期惯性思维,大部分企业对于研发投入只是当成一项统计指标一统了之,企业内部及管理层对于研发投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企业只是依靠部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未设立专门的研发管理机构。因此企业没有形成对研发人员、研发场所、研发项目的科学管理意识,对研发项目的管理方式也停留在比较基础的阶段。
4.2 研发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对研发场地需要哪些必备因素,研发项目档案如何整理,项目投入如何归集等理解不一,规范不一。对于淮安市企业而言,体量较小的企业研发管理能力不足,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对113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11.5%的企业没有设立研发管理机构;12.38%的企业没有相对完善的研发场所和实验设备;29.2%的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管理财务人员。在研发管理体系方面,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成文的研发管理体系,部分企业虽拥有自己的研发管理体系,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在研发项目管理方面,研发项目各个阶段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项目立项及验收的评审机制不完善、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产出的归档整理不及时、项目风险控制不得当等;在研发投入归集方面,财务人员对于研发投入的归集是否规范、填报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报漏报等,往往底数不清,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4.3 研发财务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
研发投入归集大部分工作依靠企业财务人员,经过调查发现,淮安市普遍存在研发投入归集人员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现象,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归集工作较为复杂。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工作的要点在于做好从研发项目立项到结题全过程相关的台账资料管理,并将费用支出在财务系统中进行填报,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研发项目众多、支出复杂等情况,同时各企业使用财务系统不同,部分财务系统并未将研发费用支出单列,需归集人员手动添加进行区分,操作过程复杂烦琐。二是缺乏激励措施。淮安市出台的《淮安市企业研发费用财政补贴操作细则(试行)》中,没有明确规定补贴具体用途,大部分企业关于研发费用的管理均由企业财务统一承担,相关部门及企业往往对于项目内研发人员重视更多,采用效益提成、科研津贴以及奖励期股等多种方式, 促进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而忽视对于研发费用归集人员的激励;同时,部分企业需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的统计口径与研发投入不同。一些企业由于能力不足外聘专业财务人员,而部分外聘人员可能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不愿在研发投入归集上花更多的心思,导致积极性调动更加困难。
4.4 研发管理指导服务力度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在研发投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解决,存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一方面,一线科技管理人员服务能力不足。大部分一线科技管理人员身处基层,往往身兼数职,日常工作开展强度较大,对于研发投入指标的认识只处于报表之上,缺乏专业的研发管理知识加持,对于研发投入相关的业务认识不足,面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科技咨询机构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科技咨询机构关注点与业务宣传方面集中在高企申报、项目申报等获取政府补助方面,对于研发管理体系建设认知甚浅、钻研较少,服务人员缺乏企业研发和管理经验,难以有效解决企业问题。
5 淮安市企业研发投入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学习先进做法,构建规范管理体系
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学习国家、省一系列政策文件,研究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总结企业研发投入管理的主要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适合淮安市情的研发投入管理体系;同时组织科技部门相关人员赴我国科技创新先进地区(嘉兴市、绍兴市、杭州市等)实地调研,学习研发管理成功经验做法;走访县区、企业、高校院所,摸清目前淮安市研发投入发展现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产品开发、研发机构、人才队伍等。通过调研,摸清淮安市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企业研发投入全生命周期发展趋势和重点,构建研发投入管理规范化体系,提出从研发人员、机构建设、科学归集、档案收集等方面规范管理措施,编制《淮安市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要求》,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研发标准化管理水平。
5.2 开展上门服务,发挥专家指导作用
科技部门要加强服务力度,针对淮安市企业研发管理面临的实际困难,发挥专家作用。一方面加强专业服务机构培育及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贯标咨询人才队伍。选择并培育部分淮安市专业技能及综合评价较好的咨询服务机构,并加大优秀咨询机构引进力度,共同作为官方指定咨询机构参与贯标工作。同时在淮安市征集第三方机构财务专家、企业退休的老会计等,组建专业研发归集指导专家队伍,指导帮助部分企业建立财务系统、设立研发科目等,提升企业财务规范性。做好点对点上门辅导,解决企业研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切实为企业研发投入标准化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及企业科技管理人员培训,聚焦企业难点,进行集中培训,组织开展研发投入标准化管理培训及政策宣讲活动,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归集、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进一步提高一线科技管理人员及企业科技管理人员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服务企业开展研发贯标工作,加强企业对研发费用归集及研发体系建设的了解。
5.3 建立模范试点,推进理论转化实践
积极探索贯标试点示范工作,引导企业开展研发贯标活动,在淮安市遴选一定数量的重点企业和研发投入工作开展较好的县区,开展研发贯标试点示范工作,推进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理论的实践应用。在示范工作开展过程中,对研发管理标准化体系可以进行改进与继续规范,结合推广情况与企业反馈,组织专家研讨会,广泛调研、听取意见,打造更完善合理的研发管理标准体系,切实帮助企业积极建设、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研发管理体系。对于积极参加贯标试点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下一年度优先兑现研发投入财政奖补资金等。同时可以举办年度优秀贯标企业评选,对于积极参加贯标试点并取得优秀成效的企业,发放优秀证书,给予一定的奖金激励,并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研发投入管理,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4 加大政策激励,营造企业创新氛围
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持续把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作为高质量企业研发机构培育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奖补制度,向企业发展好、研发质态高的企业倾斜,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展贯标,加强淮安市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同时重视研发财务人员和参与人员,一方面,完善财政补贴资金分配机制,实现“雨露均沾”。对现行企业研发费用补贴文件中补贴的具体用途进行要求,按照一定比例或额度,使参与研发项目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归集财务人员都能得到相应的补贴,保证研发业务归集人员的利益,使其更有动力做好研发投入归集工作,涉及项目应统尽统,从而促进研发投入指标提升。另一方面,设立研发归集人员专项奖励资金,明确规上企业研发投入业务归集人员补助资金标准,对企业研发投入业务归集人员每月给予一定奖励,精准补贴。调动企业研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准确度。
6 结语
构建规范化的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科学有效地管理研发过程和相关要素,并做好研发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企业的创新成效关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研发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为淮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打好基础,为淮安市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