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用研究

2024-03-29魏治华

关键词:思政教师教学

魏治华

(天水市第二中学,甘肃 天水 74102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强调:地理课程要关注学生发展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不足,没有开发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导致地理课堂的德育功能达不到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在新的教育时期,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度思考地理课程的思政任务,设计多样化、全方位的地理教学内容,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涵育思想政治素养。

一、精思妙设,挖掘教材思政内容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涉及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知识,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落实思政任务,地理教师要从教材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带给学生更多有趣的学习体验,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在教材中有些思政内容是显性的,有些思政内容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做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充分展现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高中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面学习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奠定了基础。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自然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使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有清晰的认知,懂得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他们懂得爱护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接下来,教材中的活动模块展示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契机,讲述塞罕坝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叹人工缔造的绿色奇迹,对于植被和环境的了解更加深刻,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教师播放塞罕坝生态环境变化的视频后,学生大开眼界,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绿海,刻下的是绿色发展的印记,学生的人地协调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也懂得了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品格,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必将会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二、思政情境,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教师的口头讲述为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构建主要来自教师的灌输,学生的地理学习较为被动,而且大部分学生采用的都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习负担沉重,无法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更领会不到知识背后的思政内涵。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掘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思政元素,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真实场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寓于生动、鲜活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领悟,结合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内容,领悟思政内涵。

地理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比如,在高中地理“气象和水文灾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盘点2022 年至今我国经历的极端天气,如长江流域“汛期反枯”、台风“梅花”四次登陆我国、龙卷天气点散多发、华北东北暴雨等,用真实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恶劣天气的成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学习中。教学情境的素材多种多样,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时事热点创设情境。比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时事新闻,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航天员在轨拍摄的地球照片,一边让学生欣赏地球的唯美,一边向学生介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和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强化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对太空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顺势引入正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航天员能在太空中拍摄到明亮的地球”“宇宙中除了地球外还有哪些物质”“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求知,促进知识建构。

三、问题导学,深化人地协调观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也就没有探索与创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用问题开启学生智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深化人地协调观念,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彻底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课程思政渗透创造良好条件。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比如,在高中地理“水循环”的教学中,首先,教师立足书本知识,为学生设计了识记、理解型的问题,“水循环的概念是什么?”“水体的类型有哪些?”“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动手画一画水循环示意图,标明其主要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讲解自主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高问题难度,为学生设计应用型问题,结合本地城市内涝问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设计解决方案,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其次,本小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结合人们的生活,设计评价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进一步深化人地协调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问题源于情境,教师还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给出一系列与黄土高原相关的材料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黄土高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其成因及自然环境特征、结合材料分析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为黄土高原环境治理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建议,用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材料和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总之,通过对黄土高原成因、环境问题的分析及治理意见的提出,教师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四、活动引领,课堂实践融入思政

长期以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程度,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足,无法体现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突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更加积极、开放、灵活的心态学习地理,并在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活动为引领,突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共同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创建地理仿真实验室,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操作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索与应用,更直观地掌握地理现象的产生、演变及内在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比如,在高中地理“地质灾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仿真技术亲自模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学生置于逼真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身边事物进行地理实验探究。比如,在高中地理“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中,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沙盘进行城市建设模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沙盘上哪一处适合建城市,并在城市建设中对商业区、住宅区、农业区、交通用地、绿化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在实践中体会人地协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既有文科的内容,也有理科的特点,很多知识需要靠学生自主实践获得,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生活物品进行地理实验探究。比如,在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热力环流现象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利用玻璃缸、塑料薄膜、冰块、热水、香皂等工具开展自主实验,并观察烟在玻璃缸内的飘动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户外探索,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虽然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但在课堂和教材以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值得学生去发掘、学习、体验。教师不能只将学生束缚在课堂和教材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到户外进行知识的探索,进一步延伸、拓展课堂教学,拓展学生地理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地理教学变得更加鲜活。

高中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展现出地理的魅力。校园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方便易得,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就地取材,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使地理实践充满乐趣。比如,在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植被和土壤设计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观察、探索“学校中存在哪些植物”“哪些植物构成了植被”“这些植物分别分布在哪些地方”“学校为什么会选择在那里种植这些植物”等,引导学生结合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植物、植被的分布规律,总结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并让学生思考“如果将校园内的部分植物去除,对学校环境会产生何种影响”,引导学生探究植被变化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地需要和谐发展。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调研。比如学完高中地理“城镇化”后,教师布置了课外调查任务,让学生从网络、书籍、老报刊中搜集关于家乡发展的信息,从当地居民的讲述中搜集材料,了解家乡的人口变迁、城镇变化、产业发展等情况,以及城市区域划分、内部空间结构、服务功能等的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联合周边社区、博物馆、科技馆、农场等开展户外探索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历史教育等,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户外地理实践中,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课程思政势在必行,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大地理教学观,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挖掘地理思政元素,开展个性化和实用性的地理实践活动,实现全方位育人。同时,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宽课程思政的渠道,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