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分析
2024-03-29郭晖
郭 晖
(汪清县大兴沟镇民族联合小学,吉林 延边 13320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学材料中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授课内容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更加注重德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其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走向社会的必备品格,形成良好的爱国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更好地达成上述目标,教师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与授课活动,将德育元素合理渗透其中,让学生通过完成各类探知任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进而产生较强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德育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团结友爱意识、文化弘扬意识等。另外,有效的德育活动还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同时,提高其自我约束的意识,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除此之外,教师开展生动的德育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加快速地理解学科理论内涵,体会到知识背后蕴含的优秀品质,领会其中的高尚精神,使其在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观念意识和道德品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都处于逐步培养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德育时,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应先从简单的道德规范或品德素养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初步分析与浅层理解。而后,教师再逐步增加课程认知的深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层次理解,使其逐渐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提升其深度感悟知识的效果。
(二)联系实际原则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学科理论理解与生活案例探究活动科学结合起来,借助真实生动的案例信息,增强学生的熟悉感,使其能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理论知识展开深度思考与拓展分析,能运用迁移思维理解案例事件的深层含义,知道其中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客观认知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
(三)引导启发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以德育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引导启发原则,要给予学生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由讨论和自主分析,让他们在深度理解知识内涵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课程德育效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基于德育视角优化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课程教育内容,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合理优化授课内容,巧妙融入德育元素,创建多样化、生动灵活的知识探究活动,如情境感知、问答讨论、文化感悟、案例分析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单元知识、互动讨论所学内容,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同时,借此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1.创设情境感知活动
在课程中渗透德育,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认知情境,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下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度理解,同时,借此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深度感悟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理论背后的高尚精神,从而有效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另外,教师也可借助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提高他们主动探知的兴趣,进而更好地提升其课程认知的效率,提高德育质量。
以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4 节“团团圆圆过中秋”课程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知道各地区人们过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同时,理解中秋节阖家团圆的寓意,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各种现实资源,开展情境感知活动。例如,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我国各地区人们为中秋节举办的各类风俗活动的视频,如赏月活动、猜灯谜活动、做月饼活动、赏桂花活动、湖光燃灯活动、浙江观潮活动、江苏烧斗香活动、香港舞火龙活动、各地宴饮活动等,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沉浸式环境中感受中秋节喜庆祥和的气氛。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相关拓展资料,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中秋节的历史演变和民俗发展。之后,教师再提供一些已经处理好的柚子、橘子、南瓜等活动材料,带领学生制作样式各异的花灯,开展有趣的猜灯谜活动,使其通过解答简单灯谜,加深对猜灯谜文化的了解,知道“仲秋”的深层寓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简单讲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以此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使其形成较强的文化弘扬与传承意识。教师创建情境感知活动,既可以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加深他们对单元知识的理解,还能借此增强他们对亲人的情感,提高其传统文化弘扬意识,提升其文化自信。
2.创设问答讨论活动
教师为了活跃班级的德育氛围,提高学生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创建互动问答讨论活动。教师营造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看法,同时,使其在自由提问、自由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学会尊重他人,进而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以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第2 节“不一样的你我他”课程为例,这节课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到每个人的不同,能与“不同”友好相处,从而让集体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意识,使其学会尊重他人,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可以创建互动问答讨论活动。在此项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些种类相同但细节不同的事物,如两片叶子、两朵牵牛花、两个橘子等,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比如,两片叶子都是绿色的,它们的外形大致相同,但其中的细节又有所不同,一片叶子的根茎较细,叶片上的脉络较浅,而另一片叶子的根茎较粗,其脉络清晰可见。针对这些异同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并提出问题,例如:世界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吗?人们是利用不同点区分两个相似的事物吗?不同活动与此节课知识点有什么关系?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引导他们分析“不同”的作用和意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通过相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和自己的特点。之后,教师再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总结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讲述这些闪光点在生活中的作用,以此培养其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互动问答与分享活动,让学生找到与“不同”友好相处的方法,进而提升其客观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的能力,使其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意识。
3.创设文化感悟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比如可以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开展知识感悟活动来展开。在此项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入手,对其进行合理拓展,引入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迁移思维与发散思维,对探知内容进行延伸思考,使其在深度理解学科理论内涵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以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第5 节“我的家在这里”课程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航拍中国》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领略祖国壮阔秀丽的山河美景,以此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然后,教师再提供与当地有关的历史信息,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家乡,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以此提高他们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之后,教师再引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知识,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家”的概念,以及“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意义,使其理解家风、家教的内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家庭职责和家庭义务,借此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家庭活动的意识,提升其家庭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家文化”观念。
4.创设案例分析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知识讲授过程中融入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信息,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较强的熟悉感,缓解他们抵触学习的情绪,还能借此引发他们对案例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拓展思考,使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具体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判断事件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纠正其中的错误之处,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
以人教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节“合理消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开展案例分析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他们合理消费的意识。首先,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一段生活中常见案例信息,比如:韩梅梅在商场看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名牌书包,这个书包的功能与普通书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外形上做了美化,增加了一些童话元素,也就使得此书包的价格变得非常昂贵。韩梅梅虽然刚买了一个新书包,但还是很想买这个名牌书包,她想让班级同学羡慕自己,想让自己更有面子。针对这个案例,教师要让学生判断韩梅梅的妈妈是否会购买这个名牌书包,引导他们讨论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已经有一个书包,再购买一个书包是浪费行为,所以不应该同意;还有的学生认为书包的价格名不副实,而炫耀的行为也不可取,所以不应该买。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结合案例内容,分析什么是合理消费,讨论如何判断消费行为是否合理,借此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思政德育质量
在单元知识讲授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若想进一步增强课程德育的有效性,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合理优化教学方式,依据班级学生当前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生动有趣的实践体验类活动,使其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同时,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班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第5 节“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让班级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文明现象,使其真切感受到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让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规范个人行为。例如,教师利用照片营造图书馆阅读情境,然后让班级学生表现出各种不文明的阅读行为,如大声朗读、大声交谈、频繁挪动椅子、用笔敲桌子等,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上述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之后,教师再示范正确的阅读行为,以及对不文明行为的正确处理办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意识,使其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修养。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合理渗透德育元素,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透彻理解学科理论含义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他们自我约束的意识,使其产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