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研究

2024-03-29李金平

关键词:德育评价语文

李金平

(阿拉善左旗第九小学,内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0)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大小学语文德育投入力度,能发挥语文学科主阵地作用和人文性学科优势,进一步增强小学德育的感召力,培养德智协调发展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须重视小学语文德育设计,提升语文课程品质,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提供正确引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语文课程建设,提升语文课程品质

将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落到实处,能为语文教学和智育部分赋予人性化、拓展性特征,使语文学科教育内容更具导向性、思辨性特点,兼具多元教育职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语文教学材料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植入,能拓展学生文化视域,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活化学生阅读思路。在德育的渗透作用下,小学语文课程品质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二)发挥长远教育效益,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建立价值观念、认知秩序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融通德育内涵,能在潜移默化中厚植正确价值观念,传承中华精神美德,渗透先贤哲学思想,使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向健康的人格。

(三)培养时代素质人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小学语文教学中汲取德育元素,落实德育,能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以小学生影响家庭风气,进而带动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国民素质。这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才储备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优势

(一)以文载道,确保德育丰富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而德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社会性特征,二者在育人内容、育人思想、育人情感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契合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契机。文字所能承载的德育内涵丰富且多维面,包含正确观点、思想、情感、行为、道德、精神、心理等。实施以文载道策略,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德育的多元位面,促使学生深度体会德育在语文学科乃至实际生活中的多元存在、体现形式,从而使德育具备丰富性特征。

(二)以情感人,增强德育感召性

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召力,能从精神、情感、心理角度提升学生对相关信息的认同感,从而落实思想教育目标。将德育寓于语文教育中,能为德育赋予鲜明的情绪色彩,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觉分辨美丑、好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情感为驱动落实德育,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行促思,赋予德育渗透性

德育具有渗透性特征,非朝夕之功,教师须在明确基本德育立场、概念的基础上加大日常渗透力度,以长久坚持、深度落实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点与语文教学反复强调、主观渗透等教学特征存在共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具有知行合一、寓教于行的教学优势。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提炼教材德育元素,确立课时德育目标

在教学前期依托教材内容提炼课时德育元素,从而确立课时德育目标和德育侧重,是加强语文德育、智育融合的有效方式。在实际教材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文主旨的角度出发,通过解析文本主旨汲取蕴含德育元素的思想情感,获取德育主题;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关键性语句展开德育思考,分析重点语句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进一步剖析相关德育元素的深层次含义;教师还可以从教材内容中的故事情节、文学形象等角度出发,进一步追问其文学形象或故事情节蕴含的关键品质和善恶观念,促使学生从中获得德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赞美雷锋精神的现代诗篇,在课前时段,教师可以分析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德育元素:

1.从课文主旨中挖掘德育元素:课文旨在向学生渗透雷锋精神,赞扬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乐于助人的美德。

2.从课文语句中挖掘德育元素: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身边有雷锋,雷锋就在生活中)。

3.从文学形象中挖掘德育元素:雷锋叔叔的文学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上述德育元素的提炼分别取材于本课时教材内容的主旨、语句和文学形象。教师的系统梳理能为本课时德育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教学侧重点,使课时德育属性与学科特征获得充分体现。

(二)把握德育渗透节点,丰富德育植入形式

确立课时德育重点后,教师可以寻求多元化教学切入点,在各个教学环节植入德育,使德育在语文课堂中获得充分的渗透机会。在语文教学环节,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等模块均存在丰富的德育植入机会。教师须立足教材,结合课时需要,灵活寻找德育切入点。教师可以在识字写字中渗透德育,通过展示汉字的字源演变和内涵意义,向学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进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元美德教育;教师可以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模块教学中加强德育元素渗透,将德育元素融入写作命题、体验感悟中去,使学生“情动而辞发”;教师还可以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德育,借助综合性学习开放、鲜活的人文内容拓宽德育视域,丰富学生德育认知。把控好德育的渗透节点,能加强课堂智育与德育的融合,提升教学融合的有效性。

其中P为阳性结果发生的概率;βj(j=0,1,2,…,k)为模型的回归系数,参数估计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其估计值记为bj,显著性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内容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元教学模块中采取如下几种德育渗透策略:

1.阅读策略:背诵鉴赏中华传统节日主题的古诗词,学习说明中华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阅读文本,在文学鉴赏中体味德育内涵。

2.写作策略:为学生设计微写作任务《中华文化遗产之我见》,请学生在写作任务中表达德育理解。

3.口语交际策略:组织主题演讲活动,请学生探讨与中华物质文化遗产和节日庆典有关的文化常识,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意识。

4.综合性学习策略:在探究中华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和家国情怀。

上述教学模块中德育元素的植入能进一步强化单元德育主题,渗透德育内涵,促使学生的德育认知获得进一步巩固与内化。

(三)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学习体验

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切入点后,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渗透德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增强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中植入德育元素,如“情感熏陶法”“朗读感悟法”“实践应用法”“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等。多元教学方法富有感召力,能在渗透德育内涵的同时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以积极情绪为驱动,增进学生对德育内涵的认同感,进而化知为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1.情感熏陶法:阅读课文,结合雨来的成长经历,推测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体悟小雨来的精神品格,感悟小英雄雨来的处世智慧,加强互动的语言感召性,让学生受到雨来美好情操与崇高品质的感染。

2.朗读感悟法:为学生准备朗读需要的背景乐,展现雨来在课堂上、在游乐时、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所处的不同氛围,借此吸引学生入情入境,通过朗读学习,与雨来深度共情。

3.直观演示法:想一想,演一演,在课本剧表演准备环节反复揣摩主人公的语气和心理,从而对雨来的精神品格产生深度体会。

4.情境创设法:为学生创设雨来小故事的社会背景情境,使学生感受到雨来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故事中有关父母的细节刻画,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上述教学方法能入情入理地诠释德育内涵,使学生从中感悟德育之美,形成深刻的德育情感体验。

(四)创设德育实践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德育是作用于学生精神、思想的教育,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在积极的德育学习氛围中内化德育内涵,认同德育,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互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学空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校外教育阵地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美化室内教学空间可以通过布置德育主题文化墙、张贴德育格言、展示学生德育主题文创作品等方式实现;优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则可以将德育内涵植入班歌班徽、班级口号、学校公示栏、学校广播内容、学校公共区域文化宣传页中去。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校外教学空间,开辟线上德育阵地,寻求家长教育联动,使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绵延至课外时段,切实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活动为例,本单元德育主题围绕爱国情怀展开。在营造爱国主义教学环境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班级德育环境共建:设计“爱国军魂”主题文化墙,让学生绘制手抄报在文化墙上展示。

2.校园德育环境共建:为学校广播站投稿朗诵材料《七律·长征》、音乐曲目《少先队队歌》等。

3.校外德育环境共建:与家长联手共创校外德育氛围,在家庭场景中渗透爱国教育,让爱国成为家风的一部分。

上述德育环境的创设横贯课时内外,能为学生全面营造德育氛围,进一步延长语文课程的德育效果。

(五)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升华德育效果

评价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将德育融入评价教学中,能有效升华德育效果。教师在创设德育评价机制时,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三个维度展开综合考量。从评价内容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将德育目标作为评价的项目之一,为评价项目制定分级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机制,为后期评价提供客观参照;从评价形式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评价、即兴评价、数据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将适用的评价形式贯穿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追踪学生德育学情;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评价活动中来,提升德育评价的客观性。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为写作教学模块,其德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对故乡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德育目标蕴于写作任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如下所示:

1.评价项目:蕴含德育内涵的命题作文《家乡的风俗》。

2.评价标准:能在作文中详细说明家乡风俗习惯、抒发对家乡的感悟为优秀,能在作文中简要说明家乡的风俗、简要抒发对家乡情怀的感悟为良好。

3.评价规则:学生参与到作文自评、互评活动中来,接受教师的评价,展开组间评价,自主归纳评价内容,修改作文。

上述评价教学机制能直观、简明地点出学生德育发展水平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学生能在评价教学机制的帮助下进一步升华德育效果,结合评价建议积极修改德育作文,进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步推进智育与德育,教师可以从德育目标、德育植入形式、德育活动、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机制等维度展开教学设计,严格把控每一教学环节的德育品质,以局部带动整体,强化小学语文德育效果。如此,能加强语文德育与智育的融合力度,确保小学语文德育的丰富性、渗透性和感召性,为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德育评价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