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中国传统美德,创新小学语文思政教育模式

2024-03-29翟耀军

关键词:传统美德雷锋思政

翟耀军

(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3500)

小学语文具有人文性的特征,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渠道。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势在必行,能拓宽语文教学范畴,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美德十分必要,传统美德是思政教育的极佳素材,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刻苦努力、诚实守信、勤劳淳朴、孝顺父母,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发多样化的传统美德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

一、在识字中渗透思政,赏析文字魅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是一件枯燥的事,不仅要记忆,还要反复抄写。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认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只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挖掘汉字中的德育元素,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对汉字结构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一改思政仅限于课文教学的习惯,引领学生的情感走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美德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识字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讲解汉字“国”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国”字的演变,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国”字从古代到今天的变化过程,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利用动画讲解的方式为学生做出介绍,“国”字最外面是一个“囗”,代表着国界的意思,“玉”是高贵之物的意思,说明了这个国家就像一块玉,值得我们爱护。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国”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比抽象的灌输更有效。

在识字中渗透知足常乐教育。有的学生只知道一味索取,不懂知足,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可以进行思想启发,使学生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比如讲解汉字“福”时,教师对汉字进行拆解,“福”的偏旁是“礻”,也就是俗称的“示字旁”,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味,被当作吉祥的象征,而其他的部分可以分成每“一”“口”人都有“田”就是福。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乐观,懂得奋斗和感恩,我们的美好生活是父母给的,只有知足才能常乐,幸福才会一直存在。

在识字中渗透尊老爱幼教育。比如讲解汉字“孝”时,教师在电脑上设计了形象的图形,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搀扶老人的场景,为后续的教育做好铺垫。接下来教师为学生进行汉字的拆解,“孝”字的上半部分是“耂”(老字头),下半部分是“子”,这就说明了“老”在上,“子”在下,做事时应该先考虑父母长辈,后考虑自己,在无形之中将尊老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二、在阅读中渗透思政,锻炼语言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工具。小学生接触到的阅读文本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把传统美德教育自然地融入阅读教学中,结合生动、活泼、有趣的文本语言和文本情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美德的熏陶,在锻炼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从小画好精神的底色。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每一篇文本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元素,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很容易受到文本中人物的熏陶和影响,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增强学生的认知深度。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以儿童诗的形式,用优美的语言、流畅的音韵描写了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对雷锋的故事了解并不是很多,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口头讲述的形式为学生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并播放电影《雷锋》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在聆听、观看中体会雷锋身上的高尚精神,使雷锋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起来,树立学习榜样,教育学生学习雷锋精神,传承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还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精彩场景向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比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分角色地朗读雨来与鬼子做斗争的内容,并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体会雨来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向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第七课《妈妈睡了》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妈妈,讲一讲自己妈妈睡着的样子,引导学生体会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的爱,让学生懂得关心父母、体谅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渗透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

三、在写作中渗透思政,抒发真情实感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真情实感可发,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美德融入写作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与传统美德相关的素材,充实写作资源库,并组织学生开展多主题的写作训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吐真情、表真意。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存在之地,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传统美德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用心发现、用心感悟,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作品才会更具体、更有内涵,更能表达真情实感。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种方向:一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地流露情感;二是直抒胸臆,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直接抒情。教师在写作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带给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回忆事情经过和当时的心情,将写作思路写下来,在写作中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深化写作意义。爱祖国、爱家乡是每个中华儿女必须具有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向学生渗透这种美德,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成为综合型人才。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时,教师提前将写作主题告知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者通过询问长辈的方式获取与当地风俗有关的信息,明确写作方向,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展示交流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和材料,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民俗,丰富写作素材,同时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傲,并自觉将这些民俗传承下去。

四、在作业中渗透思政,夯实语文基础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遵循控量、提质、增效的原则,重新定位作业功能,构建作业体系,将中国传统美德融入语文作业中,让作业回归教育本质,回归育人初心。不同的作业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师在教学时应统筹兼顾,发挥作业功效,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资料收集作业。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时,由于小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当时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圆明园的毁灭对其内心的触动并不是很大。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信息收集类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查找与圆明园相关的各种资料,通过图片欣赏圆明园曾经的美丽;通过阅读古人文章,了解古代对圆明园的赞美;借助生动丰富的历史史料,掌握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过程。这些资料的收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点燃了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和对外来侵略者的愤怒,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精忠爱国的传统美德。“文以载道”,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突出作业的人文性,可以结合课文教学为学生设计“读后写”的作业。比如,学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不懂就要问》后,可以让学生书写读后感,写一写自己从文章中学到了哪些道理、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美德;也可以布置仿写作业,比如,学完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后,让学生仿照原文句式,用自己的语言再描写几件发生在雷锋身上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雷锋精神、学习雷锋身上的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新时代的小学生多才多艺,教师可以设计动手体验式作业。比如,学完人教版《村居》《咏柳》《望庐山瀑布》等古诗后,让学生为古诗配图,画出诗中的事物和意境,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深化学生对美的认知,达到美育效果。教师还可以设计分组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并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异质小组,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作业,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培养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五、在活动中渗透思政,传承传统文化

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参与中,小学生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获得更大的进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并在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个性、彰显活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故事情节丰富、充满童真童趣,但又不失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文章,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创编剧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细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互相协助,将剧本完美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作品形象和情感。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可以利用泡沫塑料板制作蝴蝶、蜻蜓、狗尾草等道具,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再现记忆中的园子及“我”在园子中干活、玩耍的情景,使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感受真情,洞悉人生真谛,同时渗透劳动光荣这一传统文化美德。教师还可以开展讲故事的活动。比如,学完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第二十四课《羿射九日》后,教师组织了一场讲神话故事的比赛活动,让学生课后阅读,自主搜集素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在活动中,学生讲述了《夸父追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许多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故事向学生渗透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英勇顽强、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电影等主题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融入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永远跟党走。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雷锋思政
身边的传统美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