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取类比象”小解“天”穴主治规律与临床应用特点

2024-03-29胡方竹吴日辉何迎禧梁依琳徐晓隽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4期
关键词:天枢主治天井

胡方竹 吴日辉 何迎禧 梁依琳 徐晓隽 段 传 潘 江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中医临床学院,湖南 长沙,410007)

穴位命名自有其深意。正如《千金方》所言:“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1]自《灵枢》至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再到杨善洲的《针灸大成》,穴位数量在原有基础上有增补,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命名。十六“天穴”——天府、天鼎、天枢、天溪、天容、天窗、天牖、天宗、天突、天髎、天柱、天池、天泉、天冲、天井、通天,自皇甫谧以来,就有它稳定的命名。仔细思考古人的哲学观念,发现取类比象的形象逻辑与中医的理论息息相关。观十四经中十六个“天穴”,对此产生了一些思考。

1 “天穴”与定位主治

《易经·系辞下传》记载:“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穴位命名的时候,古人往往法相天地与星辰万物,在对穴位命名的时候,结合了穴位的特点、作用,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因此,解读穴位的名称含义可以更好地辅助理解腧穴特性和主治规律。我们从穴位分布的部位来分区介绍十六“天穴”的定位和主治。以下穴位的定位描述引自杨继洲《针灸大成》[2];腧穴治疗作用参考人卫出版社第二版《经络腧穴学》教材[3]。

分布在上臂内侧的“天穴”有天府: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主肩及上肢内侧疼痛,咳嗽、气喘、鼻衄。天泉: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主咳嗽,胸胁胀痛,膺背胛间、臂内廉痛。分布在前臂外侧的“天穴”是天井: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主手背无力,上肢不遂,偏头痛,耳聋,胸胁痛,瘰疬。

分布在前胸部的“天穴”内到外分别是天池:腋下三寸,乳后一寸,着胁直腋撅肋间;主胸闷,咳嗽,痰多,气喘,胁肋胀痛等肺心疾病,瘰疬,乳痈。天溪: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主胸中满痛,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痈,乳少。在腹部的“天穴”是天枢:去肓俞一寸,侠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

分布在颈项部的“天穴”,从前往后共六个。横平胸骨柄的“天穴”是天突:在颈结喉下四寸宛中;主治咳嗽、哮喘、胸闷,咽喉肿痛,胃中积滞。横平环状软骨的“天穴”是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主治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横平喉结的“天穴”是天窗: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主颈痛、肩痛引项不得回顾,耳聋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齿禁中风。横平下颌角的“天穴”从内到外依次是天容:耳下曲颊后;主喉痹寒热,咽中如梗,瘿颈项痈,不可回顾,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呕逆吐沫,齿噤,耳聋耳鸣。天牖: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主治头痛、项强;耳聋、瘰疬、面肿。

分布在头顶的“天穴”为通天:承光后一寸五分;主颈项转侧难,瘿气,鼻衄,鼻疮,鼻窒,鼻多清涕,头旋,尸厥,口喎,喘息,头重,暂起僵仆,瘿瘤。侧头的天冲:耳后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主头痛、耳聋、耳鸣,癫痫。后头的天柱: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头旋脑痛,头风,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顶如拔,项强不可回顾。

分布在肩背部的“天穴”从外到内依次是天宗:秉风后大骨下陷中;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颊颔肿。天髎: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主治肩臂痛、颈项痛。

2 关于“天穴”的释义

“天地人和,止于至善”“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中,对“天”有着丰富的解释和归纳描述和勾勒。一个天字,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学,体现着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自然的科学发展观念。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也体现着“天”在中医理论中的丰富的含义。十六“天穴”命名规律的解读,可以从天字的意义谈起。

2.1 “天”的本意

“天”在说文解字中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古者尊祖为“天”,取类比象,天包含的内容从时空距离到哲学文化范畴。《黄帝内经·素问》有“天、地、人三部九候”,针灸刺法有“天、人、地三才”的针刺深浅不同,这里的天是一个相对性的空间概念。若是将人身类比,头部、颈项部在高位,通于天,故有头顶“通天”,后头“天柱”,侧头“天冲”,颈部“天鼎、天容、天窗、天牗”。就胸腹部而言,胸腔上焦部属于天,故有“天突,天溪、天池”。若将人四肢类比四根柱子立于地面,那么臀部,上臂部在最高处,就好比天,故有“天府、天泉”。

2.2 “天”的引申义

除了“天”字的时空位置特性可以解释上述十四穴之外,天的哲学文化性质也可以解释余下“天井、天枢”二穴。“天枢”是我国古代星象名之一,为群星之中心,主持天际各星运行之规律。天枢穴居于脐旁,胎儿孕育以脐带为中心,一切营养和物质来源于脐带供给,然后才能生长发育。而这脐就恰如星宿之天枢,以此为中心布散发生。“天井”是古代建筑空间形态,在《孙子兵法》中有这样的描述:“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必巫去之,勿近也。”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天井穴的分布位置正好类似天井,在鹰嘴与肱骨衔接处的凹陷中,恰如一口四面环绕的水井。

2.3 “天穴”名称的释义

上述穴位既有共性之“天”字,也有各自差异。从名字我们可以窥得一二。天窗、天井、天府都有其含义。天井和天窗都是建筑结构,天窗是将屋顶面沟瓦用明瓦(透明玻璃瓦)代替,使屋顶光线照到室内;天井则建在屋中地下,四面围有房屋或院墙。天府指古代古者朝廷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是中央集权处,设于屋堂,天地之间。位置上三者分布与人体的穴位分布相似,天窗在上面侧颈部,天井在下面肘部,天府在人身正好居于天窗和天井之间的上臂腋下的位置。

“天窗”与“天泉、天牖”也可以联想理解,“泉”指水原,像水流出成川形。从天井到天泉,正如经脉之经气由少到多汇入躯体深部。“牖”:《说文》注“在墙曰牖,在屋曰窗”,与天窗类似,分布在天窗斜后方,三焦经上。

天柱、天鼎、天突根据在人体的骨骼结构来判断,“柱”:厅堂前的大柱,屋之主也,引申为支柱柱塞,对应人体的脊柱,脊柱作为人体直立的支撑结构,恰如房屋的支柱,在头部,故称“天柱”。“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器也,对应人的颈项部,分布在胸锁乳突肌上,胸锁乳突肌的肌束起于胸骨锁骨,止于乳突,就像是托举头部的三个足,故称“天鼎”。“突”:突出。天突穴就位于人体胸骨柄的凹陷中,与突的本意也相关。“髎”骨空处为髎,天髎是肩胛骨的凹陷。“宗”为尊祖庙也,承载着家族人丁薪火承上启下之枢的作用。肩胛骨和髋骨作为四肢大关节的枢纽,对人体的整个运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枢的“枢”是门轴的槽,《类经》记载:“枢为致动之机”,枢阖关的理论也说明了枢的特性,人体上下以肚脐为分界线,整个人体的旋转,侧屈,前倾后仰都是以此为枢。而且,人体气机的左升右降、心肾相交、龙虎回环都以腹部为中轴进行,因此天枢穴位的名称也更好理解。

“天溪、天池”,其中“天池”与“天溪”分别在第四肋间隙横平乳头,前正中线旁开5寸和6寸。《说文解字》中池又指陂,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溪”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浅的水流。在分布上,恰如天池蓄积乳房的乳汁,流过天溪,穴位的命名也形象地产生了。

而且笔者观察《针灸甲乙经》的穴位,是按照不同部位来分块论述。例如“卷三·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卷三·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4]。受此启发,将同一部位的穴位相似性联系紧密的穴位命名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天穴”的主治规律

3.1 “天穴”分布与治疗

十六个“天”穴,都可以治疗相应部位局部的病变和所在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和脏腑的病变。即我们常说的“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例如天冲治疗头部疾病头痛,耳聋耳鸣和癫痫等。再如天府可以治疗肩及上肢内侧疼痛,也可以治疗肺系疾病如咳嗽、气喘、鼻衄等。

3.2 “天穴”名称与治疗

穴位的命名除了分布位置取类比象,还可以根据上述取名特点与文字意义,治疗作用也与名称关系密切,我们可以由此推测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功效。

“天窗、天牖”意思相近,治疗上相似,窗、牖目的都在通,通风通光,均能治疗耳聋、音喑、项部拘急、瘰疬等疾病,以通音、通颈部气血和散瘀结。“突”有奔冲,烟囱的意思,类比胸腔的烟囱,可以畅通壅塞之气机,所以“天突”治疗咳嗽哮喘、胸闷、咽痛声嘶等[5]。“天容”与容貌有关,治疗面部斜、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五官病证。“天冲”又叫天衢,为四通八达的道路,可以治疗头部气机不通的头痛、耳鸣、耳聋瘿气,气乱的惊恐,痰气交阻的癫痫[6]。

“天池、天溪”均与水液有关,在乳房部位,治疗乳痈、缺乳少乳。“天泉”接受天池穴传来的地部温热经水行经水,向经穴外部传递温热之气,亦可治疗胸胁胀痛。“天井”是三焦经的特定合穴,属土,穴位较深,积蓄三焦经气[6]。由本穴向腕平刺,可促使发汗,有天雨沛然灌溉全身之势,因名“天井”。又可意为市井之井,四通八达,记载治疗症状繁杂,如唾脓,惊悸,瘛瘲,癫疾,五痫,风痹,喉痹汗出,目痛,颊肿,耳后、臑臂、肘痛,扑伤腰髋疼,颈项痛等。

“天枢”作为群星的中心,沟通胸腹部气机,促进新陈代谢,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6]。“天宗”之宗族庙堂类比星宿环绕的中心,可治疗局部气血不通的肩臂酸痛等。此外,该穴取中上三分之一,《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数字三,可以涵盖从无到有的世界万物,是万物的基础和本原,因此天宗穴可以作为众多肢体关节病的治疗要穴。

4 “天穴”的临床运用

“天穴”作为一个概括性的名称,在实际的临床运用中,几乎没有把全部十六个穴位同时提及者,但是出现了如“三天穴”和“四天穴”的概念,顾名思义也是把名字中含有天字的三个或四个穴位组合起来的统称。在中国知网上面直接检索“三天穴”或者“四天穴”,有许多运用它们组合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但是具体是哪三个穴位或者哪四个穴位,每个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其中有“三天穴”(天鼎穴、天牖穴、天窗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治疗颈型颈椎病[8],“四天穴”(天柱穴、天窗穴、天容穴、天鼎穴)[9]治疗偏疼痛,“四天穴”(天牖穴、天容穴、天鼎穴、天窗穴)[10]治疗颈椎病等等。在应用上大多采取某些“天穴”的近治作用,主要研究针刺对各类颈椎病、偏头痛、眩晕、幻肢疼痛、吞咽障碍等病症的作用效果。

在天柱穴的应用上,梁智菲等[11]关于腰背痛主穴天柱的理论依据与临床研究现状一文中提出了位于膀胱经上的天柱穴作为腰背部经络的总开关,在结构上与委中穴相似,可以作为治疗腰背疼痛的主穴。其作用主要包含近治作用治疗头晕、头痛,也有对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取得较好疗效的临床实践。用代表房梁的“柱”字理解,就相当于支撑人体的脊柱结构,上面的研究也很好地验证了此取类比象得出的穴位作用。

而较常用的天突穴,则有较多文献研究探讨其对于上焦肺系疾病的治疗效果。例如刘亚利等[10]对快针浅刺天突穴治疗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快针浅刺天突穴组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治愈率为7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愈率为41.6%。得出了快针浅刺天突穴治疗咳嗽疗效显著的结论。除此之外,针灸联合其他方法对治疗急慢性咽炎、哮喘、百日咳、梅核气都具有相当的效果。这些文献数据也证明了“天穴”对于上焦脏腑、部位的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天穴”来说,单穴的临床运用文献几乎没有。所以在除了穴位常见的循经治疗作用和近部治疗作用外,更好地运用“天”字理解这些穴位的更多治疗作用,可以扩大穴位的更多的治疗作用,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着可观的前景。

此外,笔者所在课题组也基于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这一课题,结合腧穴的归经与近治作用,通过“天穴”与上焦部位的联系,计划选取颈项部穴位联合颈部“天穴”进行临床治疗的观察。以期在临床获得更多的运用。

5 小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神客在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可简单理解为穴位。若是把有形的经筋比作山峰,那无形之经络就好像两峰所夹之山谷,穴位就是山谷溪流汇聚较深之水库。人体穴位是正气在经络上汇聚的立体空间,也是邪气的反应点。基于穴位这一性质,结合“天穴”的特殊性。临床上针灸治疗达到的调和气血、疏经通络的作用在这十六个“天穴”中更直接体现在调节人体头部、上焦的气血和疏通上部的经结。

笔者基于《经络腧穴学》总结归纳了十六“天穴”的主治作用,其主治无外乎与人体气机失常相关。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异常,气滞引起肺气壅滞而成的咳喘、胸闷,局部气滞不通的肘臂疼痛、项强;气陷,气不上荣引起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囊括了绝大多数“天穴”的治疗作用。十六“天”穴,它们在分布上除天枢外均可归于“部位三焦”之上焦,其“上焦如雾”的生理功能和“肺主气,司呼吸”功能若出现异常,就与上面提到的气机失常的一系列症同。此外,它们与“功能三焦”的通行元气、通调水道的功能相适应。元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气阻水停,水聚成痰;痰饮又阻滞气血运行,导致局部气机失调,筋肉失养。并由此出现的治疗瘿气、瘰疬、癫痫的作用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三焦和经络作为人体气机调畅通行的两套系统,生理功能上在气机这一角度达成高度一致,在治疗上注重调气。《灵枢》中的“凡刺之道,调气而止”“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就是最好的体现。在临床辨证选穴时,凡属于上焦肺系疾病中气机紊乱相关疾病,可选用相关“天穴”进行治疗。朱天宝等[12]研究认为,针刺或按压天突穴能降逆气、疏通气道、化痰降浊,可治疗哮喘气促、痰壅阻滞等急性病症。张倩等[13]认为天突穴能有效改善急性发作期哮喘等喘息性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症状,起到平喘作用,也可在哮喘的缓解期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穴位命名根据穴位的分布,与穴位特殊位置,穴位治疗作用以及文学、哲学、建筑、地理、养生、儒释道等各领域的文化现象相关。穴位的名称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在理解穴位的时候更加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取类比象的形象逻辑结合,对我们学习腧穴定位以及临床治疗作用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天枢主治天井
老师没让坐,就一直站着聊天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尊敬
尊 敬
雨天
在暗处尊重人
校园的天井花园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