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024-03-28贾诗琦

地理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建构探究评价

贾诗琦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逐渐受到广大地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如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更高效、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热点研讨问题之一。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约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和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普遍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较强的地理实践活动模式,对于落实新课标和推进地理教育发展兼具重要意义。

一、 “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的内涵

在双新背景下,单一的活动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程度较低,不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研究了“5E”教学模式,“5E”指的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e)[1-2]。笔者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自身地理教学经验,在“5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出“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2C+3E”即:理解(Comprehend)、建构(Construction)、探究(Explore)、展示(Exhibition)和评价(Evaluate)。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兼具科学性与时代性的活动模式(图1)。

1.理解(Comprehend)

理解是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前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解相关知识概念,二是理解活动任务。首先,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材料与主题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自身已有经验或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消化相关知识内容。其次,明确活动目标与任务,并预估活动成果与最终期望达到的效果。此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学习、内化知识,并将其通过活动的形式外显。

2.建构(Construction)

建构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建构活动所需知识体系,二是建构活动框架。确定组内分工后,学生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建构活动资料包,针对主题设计、建构活动问题链与具体实施方案,形成活动计划书或流程图。此环节的意图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探究(Explore)

探究是活动实施的关键环节。各小组按照活动方案,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组内合作,通过猜想假设、分析推理、探究验证逐步完成活动的探究。运用理解内化的知识解决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边探究边反思,形成最终的活动成果,并以书面报告或多媒体视频、演讲汇报的形式呈现。探究旨在使学生简单熟悉科学研究的步骤与流程,训练发散思维。

4.展示(Exhibition)

展示是活动交流的主要途径。小组合作以报告的形式公开展示探究思路、探究过程和成果等。先组内展示并调整,后各组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修订、调整本组报告或成果中出现的纰漏。汇报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说、演示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5.评价(Evaluate)

评价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小组将修改后的报告或成果以纸质文档或模型等形式展示给评委老师和其他参评成员。由评委老师和各组成员结合活动目标,对汇报展示内容打分,并提出修改建议。小组成员结合意见继续修改完善,确定终稿后提交。合理有效的评价能够保证活动的高质量,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6.循环迭代模式

“2C+3E”活动模式并不是单一路径的模式,而是学生在前期活动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反馈的循环迭代活动模式。循环迭代原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种算法,指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按照顺序逐个重复执行同一代码。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主要参与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3]。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基于某一问题开展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推理和建构逐步获得新知,对于活动成果也在不断完善和修正,因此,活动模式并不限于单一路径,而是重复—再生的循环过程(图2)。

“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从理论角度说,有利于学生进阶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路径,层层递进地剖析;从实践角度说,“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是辅助学生开展活动的脚手架,引导学生逐步探寻活动的方法步骤,为学生指明活动方向。

二、基于“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的教学设计案例

1.教材分析

从单元的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中华社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单元行星地球的第2个主题,位于主题1“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主题3“地球的演化过程”之前,其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从知识联系的角度分析,本主题的内容是自然地理学习中应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本主题中地震波、地壳、岩石圈、软流层等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后续分析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的成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正处于高一年级上半学期,部分学生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未完全适应,尚未完全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地理核心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案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其次,高一学生还保持有初中生好动爱玩的特性,为开展教具演示和小组活动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读图析图的能力较弱,而本节内容较抽象,故采用教具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市北中学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广,因此增加了探究类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和“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的5个环节进行设计(表1)。

4.教学流程设计

“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相較于传统的活动方式而言,更加注重循环多次地重复五个环节,每循环一次都会针对活动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学生也能在过程中习得新知。随着循环的次数增加,活动的成果也会越来越精美和成功。具体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5.“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的实施过程

(1)开启地心之旅

回顾近日发生的土耳其地震事件。通过数据和图片,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与不幸,体会大自然的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话题,同时引入本节课程内容。

(2)认识导游

利用塑料弹簧(图4)分别演示横波、纵波的传播过程,并观看地震后家具状态视频,分析两种地震波传播速度及其破坏程度的区别。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和同学的演示,思考问题,并利用表2比较两者特征的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绘制旅行路线

提供横波、纵波在各深度的速度数据(图5),指导学生绘图。引导学生探究地震波速度变化的原因,启发学生尝试找出两个一级不连续面。

结合数据,绘制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读图6找出地震波速度变化较大的深度并小组讨论突变的原因。找出莫霍面、古登堡面。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绘图、读图和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跟着导游游地心

结合图文材料引导学生研习地壳、地幔、地核的范围、具体划分及物质组成。板书绘制示意图(图7)强调软流层、岩石圈的分布位置及范围,并指导学生绘图。学生通过材料,认真思考各圈层结构的特点。通过绘制示意图,重点分析软流层、岩石圈、地壳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板画的方式攻克教学难点,加深记忆。

(5)制作景点分布模型

教师指导学生用黏土制作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个性化模型。学生用黏土制作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模型(图8),并展示成果,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6)再次完善修正模型

各组结合内评、互评后的意见或建议,重新理解、建构、探究、修改完善本组个性化模型,修改后再次展示和评价。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评价方式

“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注重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从理解、建构、探究、展示和评价环节入手,每个环节结合学生活动的表现情况均划分了不同水平等级并赋分定量评价。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为例,设计具体评价量规(表3)。

四、总结

“2C+3E”循环迭代活动模式打破了固有活动形式的束缚,着重强调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理解、建构、探究、展示和评价五个环节的设计遵循认知梯度和思维进阶规律,循环迭代的活动思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应“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教学内容,从五个环节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和评价量规,帮助学生多维度地构建地理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促使其形成较高水平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成军,张敏.美国生物学“5E”教学模式的内涵、实例及其本质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0(6):108-112.

[2] 谭晓宇,李正荣,张小东,等.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锋与天气”为例[J].地理教育,2020(S1):66-67.

[3] 林培英.地理實践活动教学的意义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2(2):46-50.

猜你喜欢

建构探究评价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