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与“他者”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024-03-28罗溧溧田兴斌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他者

罗溧溧 田兴斌

摘要:目的:我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因此要注意传播的影响因素,即如何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文章对花木兰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花木兰形象塑造产生差异性的原因,探究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方法:基于“自我”与“他者”视角,采取文献研究法,从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故事来源、故事解读、“自我”与“他者”视角下花木兰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启示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果: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对女性的态度不同,花木兰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结论: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要把握好讲述故事的主体问题;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中国形象。从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出发,从中国文化中仔细挑选,既要在表达原著思想的前提下,选择符合普适价值观的部分,也要去除糟粕,去除有违人伦道德的部分。选好想要传播的中國故事后,先要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即用“自我”视角讲中国故事;再是外国人转述中国故事,即用“他者”视角讲述新时期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  “自我”;  “他者”;  《花木兰》;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4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应是新时期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故事最核心的即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讲什么”是主题选择问题,传递什么主题,构建什么样的中国形象。“怎么讲”是讲述方式问题,方式多样化,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谁来讲”是讲述主体问题,中国故事是中国人自己来讲还是外国人来讲。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起初是一个哲学问题,柏拉图在《对话录》中使用了“同者”与“他者”(the same and the other)的概念,认为“同者”的定位取决于“他者”的存在,“他者”的差异性昭示“同者”的存在[1]。“同者”本质上就是“自我”(self)。“自我”与“他者”是体现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的一组概念。而跨文化关系的研究对象是指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跨越自身文化的沟通行为及由此引发的相互关系的建构和维护[2]。

本文从“自我”与“他者”视角出发,分析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即“自我”与“他者”对应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问题,中国故事的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1 迪士尼电影真人版《花木兰》故事来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的开头(《木兰辞》也称《木兰诗》,本文皆称为《木兰辞》),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的必读经典文学作品。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的故事改编自迪士尼动画版电影《花木兰》,而迪士尼动画版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原型来自《木兰辞》。

1.1 故事梗概

《木兰辞》全诗共6段内容,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子,扮上男装,代父从军,在征战中建立功勋,回朝后谢绝皇上钦赐官位,只求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

首先,全诗以“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开头,花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通过一问一答才知,她并非为了儿女情长之事烦忧,而是为被纳入天子征兵名单的年迈的父亲而担心,且家中无男儿可以替父出征,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其次,画面直转十年的征战生活,征战途中有无数将士牺牲。而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则是幸存者、凯旋的战士之一。花木兰凯旋归朝,诗中描写了花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丰厚以及加官晋爵。但花木兰辞官不就,只愿归乡,也将女儿身的秘密永远埋藏在了心底。

最后,则是温情的归乡之景,花木兰与家人相见一解十年的思念之情。此后,花木兰褪去男装,换上女装,恢复了女儿身。故事的结尾,作者交代了读者为之好奇的事,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回答了花木兰女扮男装却没有暴露的问题。整首诗歌充满了戏剧色彩。

1.2 花木兰人物形象

1.2.1 身怀家国大义的巾帼英雄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家国天下”的理念,如葛洪“烈士之爱国也如家”,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展现了家国天下、家国情怀的大义之情。花木兰家中除了父亲外,再无男儿可以出征保家卫国。无国则无家,于是花木兰出征作战,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小家。

我国自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逐渐被削弱,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究其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小农经济有关。在男耕女织的社会,男性是主要劳动力,耕田犁地、承担繁重的农活,女性逐渐退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主战场。不过,女性仍然大有可为,并非只能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花木兰本为女儿身,而在征战生活中与男子是同等待遇,面对疾苦与残酷的战争,她的勇气与魄力更是令男子自愧三分,她与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被视为我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

1.2.2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花木兰决定替父出征,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勇气的表现。另外,花木兰的勇气还体现在战场的厮杀上。背井离乡长达十年的征战生活极其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花木兰勇敢坚毅的性格特征。

古人言,“自古忠孝两难全”。忠,是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孝,则是孝顺父母,敬重长辈。花木兰替父出征,为父考虑,自己虽是女儿身,但也努力克服生理承受极限,这便是她的孝。花木兰离乡为国征战,效忠君主,为国而战,这便是她的忠。由此,木兰实现了忠孝两全。

1.2.3 不慕名利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花木兰替父出征,征战十年之久,凯旋归朝,不贪图赏赐,辞官不就,只愿归乡以尽孝道。诗中直接描写了花木兰不慕名利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花木兰是一个身怀家国大义且实现了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具有勇敢坚毅、不慕名利的品质。诗中塑造的花木兰形象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映射。正是因为花木兰具有这些品质,才使人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依然能看见其鲜活的形象。时代的发展为花木兰形象注入了新的内涵。

2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故事解读

2.1 故事梗概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讲述了中国传奇武士的史诗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无畏的年轻女子义无反顾地为国家而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勇士之一的故事。当皇帝下令境内各家都需要推举一名男丁应召出征,以防北方侵略者入侵时,出身军戎之家的花木兰挺身而出,替病痛缠身的父亲应征入伍。她化名“花君”伪装成男人,并在此过程中磨砺了自己的内在力量,激发了自己真正的潜力。通过这段传奇的历程,她成了一名光荣的战士,不仅赢得了国家的认可,也成了父亲的骄傲。另外,电影还讲述了花木蘭是如何保持勇敢、忠诚以及坚守自我的。其人物塑造细节在于,花木兰意识到,要想最终完成任务,就要揭穿谎言,展现自己的真实身份。

2.2 木兰人物形象

2.2.1 忠、勇、真、孝

电影《花木兰》紧扣宝剑上的4个字,刻画了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她在身份被识破被逐出军队以后,并没有受到女巫的诱惑投靠敌军,这被视为忠。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犯下的是欺君之罪,即使是这样,她也不惜表露身份英勇杀敌,这被视为勇。不畏世俗的眼光,不惧军规的束缚,这被视为真。替父出征,为父母排忧解难,不受赏赐,辞官不就,回乡侍奉父母,这被视为孝。

2.2.2 女性意识觉醒

“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最后凯旋,展现了女性在男性主场中的优秀一面。最后,花木兰表露身份,更是将女性意识深入剧中人的潜意识里。电影中花木兰与《冰雪奇缘》中的女主角一样,都是大女主形象,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3 “自我”与“他者”视角下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对比

3.1 花木兰人物形象解读的差异性

3.1.1 “自我”视角下花木兰人物形象解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木兰这一人物被历代文学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木兰辞》的故事原型中,花木兰是一位巾帼女英雄。当然,其也具有时代性特征,即不惧皇权、崇尚自由的新的性格特征。在历代关于花木兰的文学作品中,大多会将是否暴露女儿身作为情节亮点,展开想象,衔接新的故事,为之后的文学作品中花木兰形象塑造提供了参考范式,这是对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和再解读。

3.1.2 “他者”视角下花木兰人物形象解读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成为其构成要素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在不断升级,传播文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的成功上映,给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塑造了花木兰“忠、勇、真、孝”、女性意识觉醒、追求自我的性格特征。除保留了原著中的“忠、孝、勇”以外,还体现了“他者”视角下的特征。

3.2 “自我”与“他者”视角下花木兰人物形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3.2.1 时代背景不同

《木兰辞》产生的时代存在争议,但最早收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中,可见其产生的时代不晚于陈,属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动荡带来了民族大融合,长达百余年的频繁的政权更迭对百姓而言是巨大的灾难,战争需要人力,朝廷为增兵而抓壮丁在这一时期已成为常态[3]。据此,《木兰辞》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封建时期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对女性反传统奔赴战场的一种畅想,其中体现的仍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忠孝观念,即“忠于国家,孝于双亲”。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拍摄于2018年,直至2020年在中国内地上映。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趋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世界并未达到绝对和平,仍有硝烟战火。其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世界舞台上掌握了越来越多话语权。同时,当代社会女性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更多强调的是其独立意识。

3.2.2 价值观不同

在跨文化视角下,人们对《花木兰》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4]。中国古代社会尊孔崇儒,将孔子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将孔孟之道作为治国之道。历朝历代也根据自身需求,丰富儒学中的价值观念。君主专制统治、三纲五常,形成了等级森严、君权至上、男性主导的封建社会。在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则不离“忠孝两全”“家国大义”的主基调。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花木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性格特征。女主角的设定,更是西方价值观中个人英雄主义的映射。

3.2.3 对女性的态度不同

中国古代是父权社会,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女性生存的道德要求,如“举案齐眉”“男主外女主内”“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可见封建时期的女性大受压迫和残害。于是,塑造女性的主角意识逐渐觉醒,因此出现了祝英台女扮男装读书、黄善聪女扮男装经商、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穆桂英挂帅出征等故事。总之,女性走出闺阁、追求自我的故事自古就有,只是在以男性文化为主导的时代传颂较少[5]。花木兰充满个性自觉和自尊,夹带着现代女性主义者的传奇神采[6]。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借用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4 启示

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注意讲述的主体问题。首先应是由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只有自己先介绍自己、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才不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误解,从而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其次,应是由外国人理解中国故事,转述中国故事。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外国人完全理解,能作为一个文化中间者讲述中国故事;二是外国人理解有误,无法准确表达中国故事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形象造成损害。针对部分外国人理解有误的情况,中国人要不断讲述同一个故事,直至消除误解。花木兰的故事,很显然是“自我”没有讲好,于是出现了“他者”的误读。表面上看,花木兰保留了“忠、孝、勇”的性格特征,但实际并不是新时期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而是古代封建思想的再提及,深层意义上充斥着西方的价值观念。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故事来源丰富。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中国形象。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7]。要仔细挑选,精心打磨,在表达原著思想的前提下,选择符合普适价值观的部分,去除糟粕部分。例如,抗美援朝战争系列电影《金刚川》《长津湖》《狙击手》等,抗日电影《八佰》等,都体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成功讲好了中国故事。而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选用中国古代的故事,没有充分展现出新时期的中国形象。

5 结语

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要把握好讲述故事的主体问题,即“自我”与“他者”视角的转化。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则要考虑好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的问世,给“谁讲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带来了新的思考。对此,先要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即用“自我”视角讲中国故事;再由外国人转述中国故事,即用“他者”视角讲中国故事,并且要讲好新时期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赵杨.“自我”与“他者”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主体间性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5):170-176.

[2] 金薇,王飞,伏永祥.对话系统中构建跨文化关系中的他者和自我[J].系统科学学报,2022,30(3):77-81.

[3] 徐金龙,姬厚祥.美国迪士尼对中国木兰传说的跨文化演绎[J].文化遗产,2021(3):102-107.

[4] 陈卓,王帅.镜像嬗变:“花木兰”多重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之维[J].电影评介,2021(14):55-58.

[5] 兰继洲.跨文化视角下对电影《花木兰》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4(16):49-50.

[6]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当代传播,2002(2):24-27.

[7] 陈呈.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J].党课参考,2022(12):9.

作者简介:罗溧溧(1997—),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田兴斌(1961—),男,贵州铜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英語语言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他者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