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4-03-28曹志宏许丽华

地理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平潭乡土探究

曹志宏 许丽华

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强调“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并指出“地理教学应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1]。地理野外考察实践课程因其特有的属性,客观上会使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得到加强,并在观察、感悟、人地协调观等方面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地方乡土资源的观赏性、综合性和可实践性等优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外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释自然事象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育。本文以平潭海岸地貌景观为野外考察活动载体,开展海岸地貌专项考察,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设计

1.思路设计

对地貌形态特征,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的要求[1]。平潭素有“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洲”的美誉,依托平潭特有的乡土资源,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场所,设置具有学科逻辑的问题链,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带着任务进行野外考察实践,现场完成提前布置的学习任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回校探究相关问题,疏理野外考察过程并与组员之间相互交流总结,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通过现场任务和课后问题探究帮助学生认识海岸地貌的特征、了解其形成过程,并能解释说明人类活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图1)。

2.地点选择

带队教师提前对平潭岛域内几十处自然地理景观进行综合考察,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海岸地貌作为学生野外考察的实践地点,使得学生在野外考察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考察,考虑到野外实践的安全性、海岛地貌的典型性、交通便捷程度、消费水平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半洋石帆、海岛砂山、建民沙坝、东海仙境四个地点的海岸地貌景观作为此次野外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场地(图2)。

3.前期准备

为了确保野外实践课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考察前期除了教师对野外实践场所进行周密地实地探访之外,还需结合校内教学进度、学生实际情况、网络野外实践相关资料,做好周全的地理野外实践方案。对学生安全知识的讲解、考察工具的使用培训等,都需提前做好准备。整体方案如下。

(1)考察时间

利用节假日2天,平均每天安排2个考察地点,不占用正常上课时间。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把第二课堂的功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与利用。

(2)考察地点

地点①:半洋石帆,球状风化景观;地点②:海岛砂山,风积地貌景观;地点③:东海仙境,海蚀地貌景观;地点④:建民沙坝,海积地貌景观。

(3)参与人员

学生: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地理学社高二年级社员,共12人(学生具有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高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学过相关知识,对海岸地貌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家长同意);带队教师:3名地理教师;学校保安:2人;司机:1人。

(4)考察目的

在真实的野外环境中考察海岸地貌,让学生感知自然景观与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通过利用野外考察工具测量海岸地貌景观经纬度、高程、距离等数据,样品采集等收集地理信息。在学生对海岸地貌的特征、种类、形成因素等知识进行系统地实践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思维,培育区域认知水平,提高地理实践力,实现人地协调观念的渗透,并对学生野外实践进行表现性评价。

4.其他准备

收集平潭岛域内地质地貌文献资料和相关地图,规划好具体考察线路,准备好考察工具(相机、GPS定位仪、手机、笔记本、签字笔等)。“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本次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探寻海岸地貌,选择的自然景观多位于海边,如果学生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安全意识不强,个人行为纪律性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就极易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在外出考察之前,带队教师有必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并规定学生一切活动必须听从带队教师安排。考察期间绝不允许离开团队,擅自行动。必须在组员协助下进行考察工作,培育学生野外考察的集体意识、组织能力和纪律意识。

二、实施过程

1.教师指导

在野外考察期间,针对地理考察工具的使用进行技能培训,对野外安全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地貌特征、要点记录进行指导。现场指导学生对地理专业知识的运用:①辨别地质构造的类型、海岸地貌的典型特征;②对土壤颜色、土壤剖面、土壤质地和物质组成的观察和记录;③对植被类型的识别,并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④辨别冷暖干湿天气对花岗岩风化作用的影响;⑤野外区分黏土(<4 μm)、粉砂(4~64 μm)和砂(>64 μm)的方法,并阐释景观中黏土、粉砂和砂序列呈现的原因;⑥风向、风速的判断方法,风力作用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⑦从内外营力的角度考虑各类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平潭海岸地貌主要是由內外营力共同作用组成,内营力作用主要为地壳间接性抬升与下降,外营力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海浪作用等。

2.学生实践

学生利用自己查阅的以及带队教师提供的地质地貌等相关资料和地理考察工具,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考察任务(表1)。

三、评价构建

1.评价主体构建

对参加本次野外考察的学生的评价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教师评价方式,建立了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终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2],使此次评价结果避免了教师“一言堂”,也避免了学生的主观性,使之变得更具客观性、公平性。第一,学生是本次野外考察的主要参加主体,由于学生对自身在野外考察中的表现与感受状况最了解,教师在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多角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同时,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收获和感受进行自评;第二,小组成员间在考察活动中合作最密切,对彼此在各项学习任务上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可以通过匿名互评的形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从侧面了解学生参加考察活动的具体情况;第三,带队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参加此次野外考察活动中的实践情况,以及最后成果汇报展示情况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整理相关材料并对考察活动做出总结。

2.评价标准构建

野外考察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要兼顾学生对野外考察目标内容的掌握和学生在考察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热情程度,并采用表现型评价方式。而评价学生在野外考察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情况,主要通过学生撰写的野外考察报告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相关课件,以及能否熟练地进行汇报展示来综合评价(表2)。

四、实践总结

此次以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地理学社高二年级社员前往平潭海边考察为契机,組织实施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海岸地貌野外考察活动,在学生汇报展示完成之后,宣告此次野外考察活动正式结束。在后期进行活动档案整理过程中,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学生:调动探究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开展此次基于乡土资源的海岸地貌的野外考察、探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自己家乡所在的区域形成新的认知,开阔视野,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深入探究意识,有利于课本知识生活化,培育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在野外考察中小组间合作探究的习惯。研学乡土地理资源,挖掘了乡土素材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切实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3-4]

2.教师:谋划自然课堂,促进专业成长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之前,带队教师需要根据收集的平潭地质地貌资料,以及前期对几十个海岸地貌景观的筛选,整理出较为成熟的野外考察路径与典型的海岸地貌考察内容,对野外海岸地貌现场考察做针对性的指导。带队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从传统课堂到课堂和实际野外考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转变,丰富并优化了课程的内容,极大提升了课堂效果。组织学生对乡土地理事象的合理探究,也能体现教师将知识运用于教学实际的过程,在实践中可以培养教师有效结合课程教学和地理资源的能力,升华教学理念,丰富教育内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学: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事象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其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地理事象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相较于传统的课本教材、电子资料、视频影音等教学资源,乡土地理事物的成因、分布、特征、影响等没有标准答案,对地理事象探究的相关问题具有开放性,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谨慎分析、全面理解与合理判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地理事象,可以抓住学生学习兴致、丰富课堂内容、促进课本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胡宝华,黄玉倩,李加林.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舟山海岸地貌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022(004):67-71.

[3] 王留成.“双减”背景下依托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优势[J].地理教育,2022(S1):70-71.

[4] 包守峰.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学实践——以长寿区城市峡谷三洞沟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3(S2):165-166,170.

猜你喜欢

平潭乡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乡土中国
平潭映象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