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土情境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
2024-03-28刘杰冯丽霞万杰钱浩然
刘杰 冯丽霞 万杰 钱浩然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必修课程,并将研学旅行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地理学是涵蓋自然和社会两大学科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新时代地理科学研究更是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应力图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在目前的研学课程设计中仍然存在研学目标不明确、核心素养生搬硬凑,研学内容单一、缺乏学科融合、没有联系教材等问题[1]。针对以上要求和问题,本文以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探究基于乡土情境的、多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的设计路径,以此突破单一学科限制,促进乡土情境下多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创设,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选题背景
1.跨学科乡土研学现状
当前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多以单一的地理学科为主题,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即使涉及跨学科内容也存在“跨而不融”的情况,缺乏系统的、完整的课程内容,实际上属于传统的“多学科主题式学习”。在跨学科研学中更多的是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开展相关研学活动,但如何将乡土情境有效应用到研学课程中,仍缺乏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应用。
2.跨学科研学与乡土情境融合的价值
新时代人才培养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够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其融入到乡土情境的研学中,实现跨学科知识、技能与运用情境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以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区域特征,真实感受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从而培养良好的家国情怀;此外,还能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与挖掘乡土资源、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促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与发展[2]。
二、乡土情境创设原则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利用当地乡土地理环境中有利于进行地理教学的素材,对其进行整合、加工、利用,变为地理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基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创设的跨学科研学实践活动情境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以此来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与价值性。
1.教育性原则
创设乡土情境、处理跨学科知识问题应符合国家“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相关要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品德能力等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真实性原则
乡土情境及问题创设应基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本土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学情,因材施教。如此,乡土情境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3]。
3.整合性原则
乡土情境融入跨学科研学,不能简单地拼凑乡土资源。在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基础上,除了要整合相关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挖掘区域乡土资源特色以外,还需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以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三、研学课例设计
1.研学前:对标教材,紧扣区域
研学前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当地特有的乡土资源,将相关内容梳理与整合, 充分融入各学科教材相关知识点内容中,进行有序的整理,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养成。
(1)研学地点与研学线路选择
研学地点与线路的选择对于研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型研学线路是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的研学旅行线路。只有结合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才能选择出合适的研学地点和研学线路。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作为研学地点来开展相应的研学活动。由于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交通便利,便于开展以地理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历史等多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活动,并顺应当下学科融合综合教育的趋势。
研学路线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教育性和安全性,能够充分利用乡土情境,便于研学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在多次进行实地考察探究后,本文选取并实践了地质博物馆—化石迷宫—石海苗寨—天坑—红军岩—天泉洞这条研学路线。
(2)明确主题,整合课标与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整合乡土研学资源,以课标为导向,融入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融会贯通、充分整合融入到实践研学活动之中,一个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多个学科素养目标的培养与实现。这样不仅能够使教材知识生活化、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有效,还能在实践探究中促进学生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实现综合育人的目标。基于此,本文结合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当地的民族文化(苗族)、红色文化,设定了识别地质地貌、感知民族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三个基于乡土情境的研学主题。研学目标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观、地理实践力为主线,融入了历史学科中的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政治学科中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以及艺术学科中的艺术感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3)对标教材,助力学生储备知识
研学旅行的开展与教学用书紧密结合,凸显教学实际内容,使研学活动不脱离理论知识,让学生不再只是去证实书本内容,而是通过自身与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相应学科教材,梳理相关学科教材知识内容,并且与研学基地的研学资源相衔接,利用乡情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在研学活动开展前储备知识,提升学生参与研学活动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依据研学主题与教材内容,充分渗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前设置研学前置问题,让学生在研学活动进行前对研学地点有一定的了解,以便针对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提前进行查阅与回顾整理,加强自身知识储备。
(4)研学旅行前期准备
学校与教师在研学前需要对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购买保险、做好安全预案,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培训工作,为學生准备好在研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记录本(表)、笔、兴文石海地形地貌图、地质构造图和相应文献资料、GPS、地质锤、大皮尺、望远镜、罗盘、放大镜、相机、温度计、相关药品等。同时对出行的交通工具选择要提前做好安排。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兴文县和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的现状,并能够结合所学完成研学前置问题。针对研学前置问题与自身思考,制作关于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状况和环境状况的调查问卷。
2.研学中:渗透素养,实践探析
在分析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的景观分布特征及当地人文特色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地探究和反复修改,制定出了具体的研学内容。本文将兴文石海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作为研学活动的基础,有机融汇地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多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参与,在问题探究中解决问题,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本文紧扣教材知识,有针对性地设立了特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主要包括博物馆参观、考察探究、职业体验、设计制作、党团队教育活动等,并考虑实地情况,针对不同的研学活动设定了不同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明确活动内容和任务的前提下,在游中学、游中懂、游中悟,从而能够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具体研学内容如表1所示。
3.研学后:整合评估,综合评价
本次研学课程评价,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将对乡土情境的运用和跨学科知识点的学习理解融入了评价指标体系(表2),以检验基于乡土情境下跨学科研学所起到的效果或作用。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设定了三个不同水平的评价等级,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评价与教师评价共同展开,分别按照优秀、良好、一般为5、3、1进行赋分。
四、结语与展望
乡土情境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将其作为研学活动的场地,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同时,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各学科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各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也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实践验证。研学旅行课程应整合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突破学校课堂教学和分科教学的局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从而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课外活动模式。多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活动对于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从前期的课程规划到课程的实施都少不了亲力亲为,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将学科素养与教材知识点整合渗透至课程中,从融合的角度设计并开展活动,在充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理念与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考虑各类学科特性与当地实际景观的联系,同时将活动开展设计的更有趣味性,将活动呈现的更具吸引力,这才能真正的实现跨学科融合的育人目标,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4]。为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实地调研与改进课程,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系统梳理与存档,为后期活动开展积累经验,助推研学课程设计的多元化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泽甬,宋艳龄.中学地理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以宁波四明山红枫产业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23(11):72-76.
[2] 吴世嵩,陈亚颦,杜凡,等.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的地理研学课程设计[J].地理教育,2023(3):66-71.
[3] 黄启艳,何红,黄兴顺.基于乡土情境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以招堤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地理教学,2023(1):36-39.
[4] 刘杰,周兴华,万杰,等.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地理教学,2023(S2):141-145.
通信作者:冯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