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锡纯论治淋浊经验撷菁

2024-03-28朱玉新巩瑛杰于慧兰张亚强宋竖旗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鸦胆子张锡纯三焦

朱玉新 巩瑛杰 张 奇 于慧兰 张亚强 宋竖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泌尿科,北京 100032

“淋”最早在《内经》中零星出现,在内经时代,古人对淋的定义为“小便黄赤”“小便赤涩”“失溺小便数”。在经历过两汉魏晋南北朝近400 年的经验沉淀积累后,《诸病源候论》得以全面完整地认识淋浊,将淋浊分为气淋、热淋、寒淋、膏淋、劳淋、血淋、石淋、子淋、产后淋共九种。认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总体上突出脏虚腑热为淋的病理核心因素。此时受制于时代认知的局限性,仅将汤熨针石、补养宣导作为治疗主要手段。但《诸病源候论》的开创性分类论治,为后世医家阐明了方向,自此后世大都采纳上述九种分类,不断完善方药辨证。张锡纯亦是沿袭传统,且时值西方医学涌入华夏,张锡纯亦并未抱残守缺,而是积极采用西方医学优势之处,弥补中医药之不足,西为中用,在破旧立新的同时提升了疗效。本文根据《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淋浊一篇及全书散在淋浊论述,总结探讨张锡纯淋浊论治的理论、治则和用药经验。

1 热邪熏蒸乃淋浊核心病机

张锡纯认为肾中虚热乃淋浊首要病机。常见原因多是纵欲太过致肾中精气不足,因虚生热;或欲盛强制却仍坚持采补,相火已动而无处所泄,又误添补养,内外合功生热;或劳心、劳力及房劳过度,暗生内热,日久煎熬真阴,虚热日久则变生劳淋[1];又过劳之内热与三焦气化之瘀滞相煎熬,久结成砂,堵塞溺道作痛则为石淋;如若肾中虚热连及血室作热,血热混合败精呈红白丝块状,溺时堵塞牵引作疼,则为血淋;若精气滑脱,虚热熏蒸膀胱,小便黏稠浑浊,便时淋涩作疼则发为膏淋;如若下焦本虚,素蕴内热,又因上焦气机陷郁化热,两热相合太阳腑,流通气化停滞,少腹坠痛,尿时频数涩疼,则发为气淋;除了上述五淋,热邪也贯穿毒淋始终,外感之热毒邪气侵袭下焦,影响肾中精气固摄则并发膏淋白浊,迁延日久热壅血瘀甚或生腐化脓,若与血相合又易兼发血淋。

2 三焦气化失司为淋浊发病关键因素

三焦素有孤腑之称,相比其他六腑,三焦更专于运行水液,疏导气运,也更容易受到其他脏腑影响,日久生湿、积痰,进而气阻水停[2]。《内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孤腑为津液运行之水道,统摄津液上下输布,通身水液由三焦汇集入膀胱,正所谓“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膀胱是水液聚集之所,膀胱水液开阖实赖于气化,陈修园认为:“气化则能出者,膀胱无下口,必借三焦之气化。”只有膀胱得三焦气化之功,始能转动俯仰倾倒尿液。如若三焦气滞,不得气化膀胱,清不升,浊不降,不仅尿液排出有碍,便时牵引作疼,尿中精微也会随之排出,使得尿液浑浊。

3 病位在肝、心、肾、脾

张锡纯认为肝藏相火,性甚暴烈,忿怒过深而肝火下移血室,随精气下行,出于精道作病。《内经》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溺色赤”。心与大肠相表里,劳思过度心热下降,心热下移小肠则血出于溺道。与淋浊之机最相关脏腑莫过于肾。纵欲之人,内有思想淫欲,外不束房事,肾中相火妄动蒸熬精津,宗筋弛纵无力约束,白淫乃下[3]。《内经》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出,病本于脾”。风气主令,扰动脾土云气浮沉,脾土不得升清降浊,不能固摄下行精气发为淋浊。亦有中气虚弱,太阴不升,又兼命门相火衰微而溺血者。

4 治淋之法

4.1 培中升提,斡旋气机

大抵人身气机,必升降相因,流通运化方生生不息[4]。正所谓“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名”,清阳不升雾气弥漫,浊阴不降天昏暗淡,阴阳上下不得交通,气机不得升降,万物生命亦不得延续。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写道:“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自是气左升而右降,针对三焦气滞之证,升提气机方可使其流通轮转,正如水池中管控池水下泄之水塞,杂物下积,郁闭水塞则滴沥难通,升提水塞,池水才得正常流出[5-6]。张锡纯尤善使用黄芪、柴胡、桔梗之品升陷通利,肝气升,肺气降,由是气机斡旋,气化得复,尿液得气化顺畅而出[7-8]。溺血证以热者居多,亦偶见因寒溺血者,此多因中土弱又肾火衰。《医学达变》载:“若小溲因中气虚,不能分清泌浊,自然浑浊不清。及短赤频数者,或中气虚陷,不能转输气化,以致水道通调失常者有之。”张锡纯常以四君子加温暖肾阳之品温摄血液,与黄元御“阳微火衰必责之于脾”之意相合,培中焦土轴,利四周轮枢,如此下陷之气得升,停滞之气得散。在药物配伍方面,张锡纯恐硼砂、朴硝、硝石、鸡内金在消溶砂石的同时亦不可避免消破元气,无力吸收药物,于方中旁添补气上品——黄芪,以壮气旺力,运化诸消品[9-11]。

4.2 补肾固脱,敛正扶本

《虚劳要旨》云:“日久虚滑,血不及化乃为赤浊,此虚之甚也,宜固本涩精”。《景岳全书》亦云:“有热者,当辨心肾而清之,无热者,当求脾肾而固之举之,治浊之法无出此矣。”心淫房事作祟,肾伤于色,初起败精内停,外流为白浊,日久阴虚血结不化,外流为赤浊。本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然与张生甫、张景岳不同的是,张锡纯并未完全以虚实为标准,实证治疗中也纳入滋肾敛精、补肾固脱之品。无论是主治阴虚淋浊的理血汤、膏淋汤、劳淋汤、澄化汤,还是实热淋的清肾汤,皆以山药搭配龙骨、牡蛎,清热滋阴兼顾固脱敛正。相比单纯辨证用药,张锡纯往往会进一步考虑愈后恢复,缩短病程和用药时间。

4.3 清热利尿,澄液清源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自《内经》始,“热”便是淋浊之因[12]。刘完素于《素问玄机原病式》对此形象解释为水液因热而浑浊,因寒则清澈,水体本清,若清水煮做汤,本应下降之浊与上升之清交融混杂,水体自会变为浑浊。张锡纯谨遵“方是火证,清去其火,则浊无不愈”,或于理血汤中以白头翁、芍药理血清热祛风,或于气淋汤、劳淋汤、砂淋丸中以知母、芍药滋阴清热利小便,抑或用小蓟根、向日葵子、鸦胆子、骨湃波清热解毒消淋。

5 淋浊用药萃析

5.1 山药、阿胶、芡实补虚收涩

张锡纯基于《神农本草经》“薯蓣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之论,结合亲身临床实践,认为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养血脉,固摄气化,正是润肾收涩佳品[13]。张锡纯在血淋、膏淋、劳淋、寒淋及阴虚作淋论治中,皆以山药为君,于阴虚淋浊患者,服山药可通利小便,于气虚淋浊患者,服山药可摄纳小便,认为山药为滋阴之良药,又为固肾之良药,以治淋证之淋涩频数,诚为有一无二之妙品。阿胶味甘平,以舌舔之甘淡异常,不甚黏滞,并且还能澄浊水为清,《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心腹内崩与劳极,久服轻身益气”。芡实固涩肾气,兼能理脾祛湿,《本草求真》言芡实收涩力宏,能固肾闭气,愈遗带小便不禁。其功效与山药相似。然山药滋阴强于芡实,而芡实收涩更有甚于山药。张锡纯常常将山药搭配芡实或阿胶,虚热甚者配阿胶补肾之虚,精气滑脱甚者则选芡实补肾收涩。

5.2 知母、白芍通利水道

知母又名水浚,有通畅河道之意,《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苦寒,主除邪气、肢体浮肿及下水,亦能补不足,益气”[14]。《本草求真》称知母“味辛而苦,沉中有浮,降中有升,既能下佐黄柏以泄肾水,复能上行以润心肺”。张锡纯从其论,认为知母寒滑通利水道,且其寒苦不甚,又多液滋阴,多用于热实脉数之证,作为通溺向导,引药下行。针对气分不足者,张锡纯用其除食气之壮火而益气,也于气淋、砂淋方中配伍黄芪,佐制黄芪补气生热。现代研究也表明,知母拥有优越的除热、抗炎、抑菌及降低氧化应激程度的作用,能有效缓解泌尿系统感染所导致的发热、疼痛症状[15-16]。《新修本草》记载芍药能止痛、利小便、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张锡纯尤其喜用芍药,芍药善入肝泄浊,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张锡纯称其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之要药[17-19]。《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友人高夷清以白芍六两、阿胶二两治愈一位阴虚而二便不利的妇人,两药并用滋补下焦真阴,使阴分充足以收纳交化下焦偏盛之阳,尽服后二便皆通,可见芍药下利小便之功。产地选择上张锡纯多用杭白芍,因杭芍调和气血之力独优。知母、芍药在张锡纯淋浊论治中常相伴出现,两者同气相求,再添黄芪则能升降气机、开通溺道、滋阴化便,实为气虚有热、小便不利的绝妙药对。

5.3 龙骨、牡蛎敛精消滞

龙骨,即古代哺乳动物的骨化石,牡蛎即牡蛎科动物贝壳,两者自古就是收敛固脱之名药[20-21]。《本草从新》谓龙骨主滑精脱肛,大小肠利,固精止汗;牡蛎性专入肾固脱,止小便利。张锡纯常用于治疗元气涣散、血络破损、妇女带下、神魂浮越之证[22-23]。除了收敛正气,《本经》又谓龙骨善开癥瘕,牡蛎善消鼠瘘,可见二者还有开通化滞之功。世人多认为龙骨牡蛎收涩之性会碍于淋浊疼痛、小便不利的治疗,而张锡纯独赞同徐灵胎,认为龙牡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凡心气耗散、肺气息贲、肝气浮越、肾气滑脱,用之皆有效。在血淋论治中,血热与败精相合化腐,牵引作痛,张锡纯即用二药配合茜草、海螵蛸消融腐精,利尿止痛;膏淋论治中,三焦气化停滞,牵引小便作痛,张锡纯用二药消导气滞止痛。由上述可知,龙牡尤宜配合用于精气外脱兼气血停滞之证。

5.4 白头翁、鲜小蓟根清解血热

血淋之本在于热,清热是拔本塞源之策。白头翁以头顶白毛而得其名,自仲景始就是厥阴热痢之要药。《本草述钩元》论其“为手足阳明经血分药,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热凉血。得酒良。豚实为之使。治赤毒痢蛊痢腹痛极效”。白头翁苦寒之性既能坚肾凉血止痢,也能清肾热止血尿,既能减缓体内炎症因子释放,也可镇痛抑菌[24-25]。《本草崇原》又论:“白头翁禀金气则能破积聚而行瘀也。”血淋证中有因忿恨过甚肝火下移而成者,白头翁尤宜。白头翁通身白毛,白色通肺金,能借西方白虎金气清肝火。其味苦又兼涩,凉血之中大有固脱之力,能助龙骨、牡蛎收敛下脱精血。对于当季的清热凉血药,张锡纯独爱鲜品,鲜小蓟性凉气腥,认为其“气与血同臭,且又性凉濡润,故擅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26]。小蓟自古多用于下血、血崩等热迫血行诸证,张锡纯独出心裁,临床观察小蓟还有活血解毒之用,于淋浊篇中独用鲜小蓟根治疗花柳毒淋兼血淋患者[27]。

5.5 鸦胆子、丈菊子解花柳毒

鸦胆子首载于清代《生草药性备要》,载册传世时间短,古代常常将其与苦参子相混淆,张锡纯亦受此影响误称为苦参子,现已为其正名,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并非属于豆科植物苦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外用腐蚀赘疣[28]。张锡纯称其“凉血解毒要药”“治梅毒及花柳毒淋皆有效验,洵良药也”。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鸦胆子能降低促炎症介质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虫活性,能有效缓解淋证炎症程度[29]。丈菊子即向日葵籽,明朝时自北美洲传入,现代研究表明,向日葵籽多酚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肿瘤、抗虫活性,张锡纯认为向日葵其花善催生,其子善治淋,常将鸦胆子和丈菊子两者组方治疗“花柳毒淋,无论初起日久者”[30]。

6 结语

张锡纯认为热邪是淋浊产生的核心病机,三焦气化失司是关键因素,治疗在于斡旋气机、补肾固脱、清热利尿,张锡纯临证时证型分析清澈明透,据证遣药药简力宏,治疗顽固毒淋,善用针对性方药专药专攻。张锡纯思维敏捷、广泛,开创性提出诸多自拟方药。除此之外,张锡纯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将西药以中医药思维对待,将西药的升降浮沉、性味归经进一步分析诠释,将其纳入中医药的麾下,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典范。张锡纯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进步理念,开放包容的学习胸怀,开拓创新的用药思路为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新思路,是吾辈中医人在新时代发展中医药的方向标。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鸦胆子张锡纯三焦
张锡纯的大气下陷理论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鸦胆子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卵巢癌的效果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浅谈张锡纯治疗喘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