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研究
2024-03-28祁永华吴鹏程张丽宏郝美玲王业秋徐艳明
吴 迪 祁永华 吴鹏程 张丽宏 郝美玲 王业秋 杨 柳 徐艳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1-5]。2016 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这就为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将思政理念根植于专业课程中,让思政活动实现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追求,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7-8]。
中药制药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瑰宝,发展中药现代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9]。在中医药发展迎来巨大机遇和挑战的时刻,高质量专业人才是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10]。中药制药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人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必备的职业素养[11]。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勇于创新和社会责任感”的高质量行业人才是中药制药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笔者围绕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专业为载体,探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方法,建立以培养德才兼备的药学人才为目标的“1+2+3+4”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 课程思政进入中药制药专业课程的现状
中药制药专业的专业课体系主要包括《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等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较强,与社会政治体系联系较弱,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1.1 “协同育人”上层体制支撑不足
各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多数以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为目的,或为参加教学比赛独立于课程整体,或只是为完成教学检查临时拼凑成型的文案[14]。中药类学校亦是如此。学校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学科或教师的个人行为与职责,没有从上层体制建立系统性、机制性“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保障制度。如何构建课程思政校内“顶层-基层”联动机制及体系,推进中药类专业“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协同育人”是今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待解决的难点之一[15]。
1.2 教师课程思政专业素养不匹配
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虽然1954 年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已有指示要求政治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但并未全面开展[16]。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自此,课程思政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增长。由于发展时间短、可借鉴资源少及扎实落地的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有限,加之中药制药教师接触思政课程本就很少,知识储备、思政底子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课程思政体系规律掌握不足,导致对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挖掘与融入不深入,大部分只是“生拉硬扯”的套用[17]。甚至部分教师认为专业的事情是就应专业的人做,思政教育应该由专业思政教师完成,对学校安排课程思政设计增加工作量而产生抵触心理,直接影响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18]。
1.3 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知识目标相脱节,割裂教书与育人
中药制药专业课授课目的如何与思想政治价值观完美融合成为专业课授课教师“伤神”的痛点。中药制药类专业课章或节的目标是要学生掌握药理药效和生产工艺,与思政治思想根本不在“同一平面”内,教师为完成工作任务不得不敷衍了事地插入一段思政内容。初看这种情况会认为课程思政的加入无从入手,过于难为专业课教师[19]。实则在于教师片面看待自己的课程,没有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与思政的融入点,出现了为了思政而“思政”,过度或不恰当引入思政元素的现象,使教学过程变得生硬,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20-21]。因此,如何挖掘思政融入点需要每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用心去发现。
2 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药制药专业以培养具有中药现代化应用型药学人才为培养目标,是连接医、药、工的桥梁学科。课程专业性强导致教学方法及思维定向严重。在现代化进程中,中药制药面临着国际化、标准化及质量控制等诸多挑战。课程思政的加入不仅可以拓展授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创新授课方式,更能通过思政育人培养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1 有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2]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为了推动中药制药产业的发展,中药制药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是当代及未来高校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中药制药人才的当务之急,是智育与德育并进的保障[23]。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学科长足发展。
2.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是大多数学生最后的学堂与心灵净土,也是“青葱”学子与社会连接的最后面纱与纽带。因此,通过课程思政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工匠精神、法律意识”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作为药品生产者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使命感,提高其步入社会后在面临各种繁杂环境的诱惑与冲击的抵抗力[24]。
3 搭建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1+2+3+4”融入系统
校内的“大思政”环境是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框架。没有学校支撑,一门课程、一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永远成不了“正规军”。专业学科是各课程的土壤,集思广益缕清中药制药专业的思政脉路,才能带动所有课程的成长。因此,在学校领导统领下,建立“顶层-基础”联动机制的校内“1”体化“大思政”,各专业开展教学中,紧抓教师和学生“2”个主体,让政治立人、思想树人、知识育人有机地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3”个环节,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4”个要素,实现完善的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1+2+3+4”融入系统。
3.1 校内联动“1”体化“大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端延伸,需要建立起从顶层领导校园思政环境规划、政策支持的“大思政”背景到基层课程积极主动开展的联动机制体系,以确保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作为医药高校专业之一的中药制药专业,其课程思政良性发展需要校内“大思政”环境的支撑。
3.1.1 建设校内中医药大思政文化,开展校内中医药大思政活动 通过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学校发展简史长廊,开展中医药传承和文化宣传活动等形式,推进校内大思政运行。如文化长廊参观、学术讲座、主题教育、思想政治竞赛、社会实践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同时让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进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进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
3.1.2 建立校内“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 中医药高校校内“大思政”引导着所有专业课课程思政开展的方向。建立校内思政教育管理体系,明确中医药高校校园思政核心价值观,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与各专业形成协同工作机制,确保思政教育贯彻到每个角落。学校各部门应加强通力合作,形成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推进校内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
3.1.3 建设校内大思政学生社团 在学校支持下组建中医药类大思政学生社团,让学生通过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1.4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采用教师自评、同行点评、专家评议、学生测评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价。建立督促机制,通过激励、监督、考核等办法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扎实推进。
3.2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打好思政教育的基础
抓好师生“教、学、反”两主体三过程,夯实思想政治土壤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积累、成长、成才的主体,二者是教育兴国事业推动与发展的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时,一定充分调动两主体的能动作用,有机串联“教、学、反”3 个过程,即教师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深思构架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契合的思政点,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通师生间互动渠道,引导、鼓励学生评价教学成效,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意愿“反”馈给教师,达成两主体三结合的教学过程。
3.2.1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能力是课程思政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知识学习。通过组织宣讲、学习班等方式,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价值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其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组织教师“走出去”到起步早、做得好的学校考察学习;制订“请进来”机制,定期邀请具有成功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分享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政的经验和方法。再次,定期开展教研室集体讨论学习活动,全专业教师共建常态思政环境。增加各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尽量避免相同思政点的重复及思政点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例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历程的案例,避免在多门专业课中引入。最后,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改革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中药制药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了解中药制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授课时结合中药制药课程知识点,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自信、中药资源保护、国内外政策和社会时事热点等思政元素,丰富课堂内容。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以身作则,示范正面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课上课下时刻关注学生需求和反馈,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3.2.2 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激发学生对中药制药专业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多媒体资源引入生动有趣的中药制药历史文化、制药过程和功效等元素,组织参观制药企业、草药园和社区服务活动等途径,讲述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故事和成功案例,让学生产生共鸣。其次,组建协作团队。根据学生的自然条件组建明确学习目标的协作小组,明确任务和角色,设定时间限制,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团队协作和交流。再次,启发独立思考。提出涉及中药制药领域的伦理、社会影响、质量控制等开放议题,以“小组讨论和辩论、反思和写作、问题发现、分享经验”等形式激发学生多维度思考。最后,鼓励自主学习。通过明确课程开设的学习目标和期望,要求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发布问题导向任务,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研究等模块,探讨与中药制药相关的主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深挖制药工艺学课程思政融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3”步骤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青年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是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因此,需要从中药制药专业课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出发,梳理、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术、职业和社会道德规范,提高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
3.3.1 丰富课前预习形式 将中药制药专业课的知识碎片化、模块化,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按课程教学计划定时开放预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和掌握学术、职业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和理念。设置预习闯关小游戏统计学生预习情况。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反馈通道向老师反馈学习情况及出现的问题,老师通过梳理反馈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设计,为课堂做好准备。
3.3.2 打造鲜活生动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结合学生预习反馈信息,围绕专业课知识点,依托鲜活有感染力的思政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互动演练、小组讨论等多元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学术、职业和社会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思考、交流和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
3.3.3 构建多种形式课后反馈 课后环节是巩固课程思政成效最有效环节。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每次完成课堂教学后,通过学生反馈获得课堂成效信息,就本节课的知识点传授情况、思政内容、融入形式等环节的合理顺畅性进行调研,进行客观反思与总结,及时调整后续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课后作业或小测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堂教学模式中完成“课后小达人”模块,建立平时成绩积累机制。通过上述课后环节,既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促进自我反思和改进,又能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和深化学习。
3.4 精心设计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设计的“4”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是课程设计的4 个关键点,做好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设计,必须从这四点出发。
3.4.1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贯穿课程教学整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课程内容设计、过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25-27]。在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时,依据中药制药专业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从知识、能力、素质、感情和价值观5 个方面设计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创新意识及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3.4.2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合理地处理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关系,梳理相应的价值元素,确保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相容性。中药制药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一是提炼中药制药行业的核心价值观设计教育内容,如社会责任、学术规范、职业道德等。这些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二是将中药的历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28]。从中药的发现、发展历程、民族特色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融入点,既能够让学生了解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引起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三是将现代中药发展案例引入设计教学内容,引入制药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使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更好地理解中药制药企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四是强化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中药制药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工匠精神。
3.4.3 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设计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兴趣、能力、知识水平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求。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29]。将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等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结合微信、钉钉、QQ 等信息软件搭建的多通教学平台,构建问题导向、价值引领、多维互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教书育人模式。
3.4.4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评价对象是指专业课的具体各门课程,每门课程单独评价。评价主体设有教师、同行、专家和学生。教师对自己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形成不断总结、发现、反思与改进的自我评价;同行点评是指同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优缺点评价及建议;校内外专家对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全程把控,重点评价思政育人目标实现、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效果;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受教者和受益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做出客观的评价。
4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有利于制药工业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中药制药专业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真正能够落地实施,实现“三全”育人,需要学校从高层到基层高度重视,建立良好的政策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课程特色,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课程思政可以使我国教育事业在全球不同意识形态冲击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