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初探
2024-03-28崔燕
崔燕
伴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传统的知识教学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机械思维训练、知识固化等问题,已不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进行传授,而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也就是说由书本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不单单是讲授、训练的直线型模式,而应该是一个有体验、探究、反思的曲线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将知识还原在真实情境中,“下沉”到具体且形象的生活中,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探究问题,在一系列深度学习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加工,最后内化为个人素养和能力。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为例,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设计环节主要包括情境构建、问题创设、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图1)。
一、创设完整且真实的动态情境
为创设出更加贴近高一学生认知经验和知识储备的情境,笔者以儿童立场,用故事表达的形式将整个单元知识还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建立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增加情境的趣味性、亲切感,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问题探究做准备。本章节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探究不同时空角度下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笔者共创设了五个情境材料,以主人公小志的求学之路为时间主线,从儿时的艰难求学路到村村想修路,最后迫于自然条件的阻碍只能修公路,三组情境连贯且与学生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探索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这一学习目标做好情感铺垫;承接前面的故事情境,在情境四和情境五中,十年后的贵州已形成综合性交通网。与之前落后、闭塞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和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欲望,以达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目标。以时空为主线,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构建完整的情境(图2),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思路的完整性,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为深刻。
二、以提升高阶思维为目的的问题链设置
根据布鲁姆的学习能力金字塔,识记、理解、简单应用为浅层学习,只能发挥学生的低阶思维;而面对复杂情境的应用、分析、评估、创造能够促进深层学习,提升高阶思维。因此,问题链的设置必须按照学生的思维进阶呈现梯度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低阶思维训练为基础,以高阶思维培养为目标。围绕这一核心,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链”,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问题①:结合图文材料,说说小志求学路为何异常艰辛。问题②:“要致富,先修路”口号响彻全省,制约其动工的因素有哪些?问题③:小志求学路主要以公路为主,简述其原因。以上三个问题以贵州过去的区域发展为背景,学生可通过对图文材料的理解、归纳以及联想、回忆过去的知识来得到新知,得出结论,属于基础性的浅层学习。问题④:影响贵州天堑变通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问题⑤:说明贵州已经修建了陆上交通线,为何还要市市通机场?问题⑥:分析“县县通高速,市市通机场”对贵州的积极影响。问题⑦:随着交通的发展,小志家乡聚落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一组问题链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需要学生把握情境、深入理解、分析归纳出具体的影响、表现,这是促进学生思维第一次进阶的关键。
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学生需要用新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即反思与升华的过程,将知识真正内化。笔者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了课后拓展:广清一体化背景下清远的交通发展现状,并提出问题:“结合图文材料及生活体验,谈谈清远构建综合性交通网对加速广清一体化的作用。”学生利用本单元的新知来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知识的迁移应用,完成思维的第二次进阶。
三、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的课堂必须“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大胆表达出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达到信息相互反馈,成果输出,那么教师首先要搭建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平台促使复杂思维活动的发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是可操作性强、学习效率较高的方式之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深度对话,完成对知识的加工与转化。其中与文本对话:能够了解基本概念、知识、过程;与问题对话、与同伴对话:激发思维、交流探讨、分享决策、整合成果;与老师对话:展示输出、完善成果;与自我对话:整理、反思、内化为个人能力和知识储备。
例如,學生合作探究问题“贵州已经修建了陆上交通线,为何还要市市通机场”,在小组分享决策中,学生通过加工图文资料,利用人口分布图,得出贵州人口分散,距离远,机场更利于出行;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从客流量巨大,运输需求大的角度分析出第二点。当发现学生的思维陷入瓶颈之后,教师又提问“在广东省也市市通机场可行吗”,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举例增加亲切感、熟悉感,学生能够快速响应,最终对比广东与贵州的自然条件状况,学生得出广东省地势起伏小,更适合陆上交通线的修建;以此逆向思考,学生又补充了第三点答案:贵州地势起伏大,受自然条件限制,修建机场比陆上交通线难度更低、成本更小。从中学生总结出交通线路布局也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探讨交通发展对贵州的积极影响时,各小组能够从人口的流动、资源开发、相关产业发展等角度阐述,分享决策环节基本达到了成果互补、完善,说明在激烈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思路更加开阔,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投入所收获的成果远大于任务本身,促进了深度学习、有效学习的发生。
四、归纳反刍,强化素养目标
在情境探究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倾听者,观察学生表现,对学生输出的成果及时串联、补充、总结和反刍,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化知识脉络,突出素养目标。以本单元设计为例,最后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表格、图表巩固重点。
请将序号填写到表1对应处。①交通点、线数量增加;②加强交流合作;③促进资源开发;④聚落规模扩大;⑤形成立体式、综合性交通网;⑥城市化水平提升;⑦增加就业; ⑧时效性增强; ⑨运输方式多样化;⑩基础设施改善; ?拉动相关产业;?聚落人口增加。
五、总结与反思
以真实情境为教学载体,以任务形式呈现问题,以活动形式完成任务,使教学过程“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是有过程的,经过思维进阶的,从而达到对知识由浅入深的理解和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因学生学情适当调整任务探究的深度、成果分享形式等。总体来说,教师要善于把控课堂全局,适度干预,适当引导、补充、串联,做好课堂辅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表达,突出学生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