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情境教学的课堂实践探索
2024-03-28陈勇
陈勇
一、背景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地理情境为载体,而地理情境的选材应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要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创设地理情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既要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同时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
1.课标解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内容编写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的,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第二,在掌握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观念。
本节课紧紧围绕课标,选取我国最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塞罕坝,其从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到解放初期“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再到经过两代知青的青春和汗水建造起万顷林海,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和人间奇迹。教师科学创设地理情境和问题,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完成课程标准要求,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描述区域(塞罕坝)自然环境特征,并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侧重自然地理要素部分的地理1内容和偏重自然地理学科体系中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前段內容的学习,例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等等;还包括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很多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理解这些“循环”和“过程”需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学习目标设计
区域认知:通过案例——塞罕坝的变迁,认识塞罕坝的自然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案例——塞罕坝的落叶松(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联系为整体),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促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塞罕坝历史上的森林砍伐和近四十年治理使植被恢复对人类的影响,学生理解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形成科学人地协调观。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难点: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5.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6.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三、结论及建议
地理课堂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第二,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地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以课程标准为指向,结合课程内容,将核心素养分解为每堂课所需达到的关键能力,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科学创设地理情境,进行教学设计。对于本节内容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4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①简要分析塞罕坝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②正确认识塞罕坝的自然特征,并能为质疑东北落叶松和本地落叶松在塞罕坝的山坡或者“马蹄形”地域成败的措施提供相关论据;③获取和处理复杂地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④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塞罕坝地理环境统一的演化。
课堂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材料设置要简洁凝练,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层层递进,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待学生的表达,应该给予更加充分的评价,可以引入自评和互评机制处理问题的非预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