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2024-03-28马丽娟郑建
马丽娟 郑建
一、课标解读
评判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是有课标原文及课标解读,厘清认知内容、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水循环”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认知内容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行为动词为“运用”“说明”,在方式上要求学生运用,在程度上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说明。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课标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展开教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要从知识结构、教学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
从教材编排上看,“水循环”涉及内容位于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主要包括“水的行星”“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洪涝灾害的防治”四个方面的内容。“水的行星”包括水的三态转化和水的空间分类。“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循环的概念、动力、主要环节和类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水循环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其次是维持了全球的水量平衡,更新了陆地淡水资源,实现了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再次,维持了不同地区的热量和水分的收支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最后,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塑造了地表形态。
从教材地位上看,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讲解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阐明了太阳辐射是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第二章讲解了“地球表面形态”,明确了不同地区的水对地表形态具有塑造的作用;第三章讲解了“地球上的大气”,阐明了大气运动可以促进水汽的输送。前面三章内容为水循环的讲解学习做了铺垫,而水循环又为接下来的海水性质、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等内容的讲解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不能只从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分析,应从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生活经验、认知障碍(不足条件)四个方面分析具体而言,“水循环”的学情分析如下。
知识基础方面,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以及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了解了水的固、液、气三态变化以及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方面,高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水循环,“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较为普遍;此外受各种不足条件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较为传统,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大,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待提高。因此需要教师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拍摄相关视频),用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
四、教學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顶层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目标,是将课程标准解读后结合教材分析,制定本节课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能简单以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来罗列,要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表示不同的学业水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并提前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
具体而言,“水循环”的教学目标如下:①通过运用福泉市高车水库的案例,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地球表面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说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类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③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单纯指认知内容,不能在内容前加行为动词。教学重难点的设置应与课标要求一致。“水循环”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地球表面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并且说明水循环的类型以及各个环节;教学难点为:绘制示意图并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描述可以采用教学策略,如任务驱动教学、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也可以采用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案例法等。而学习方法指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水循环”的教学策略为任务驱动教学、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新课程改革教学建议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即使用平台资源进行教学。使用平台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知识容量,提高教学实效,弥补学生对不熟悉、抽象的地理事象的了解。但是在选择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进行筛选和整合。“水循环”新课导入时,教师播放剪辑好的福泉市岔河村的高车水库的视频,展示福泉市城区水源地——岔河村高车水库。在播放视频前做好相关要求,提出问题:高车水库的水体属于什么类型?以此创设情景,利用真实的、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培育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教学活动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关注活动的有效性。若是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若是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效度;若是探究学习,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度。问题设置要有指向性、层次性和探究性,形成问题链,学会追问,让学生思想火花发生碰撞,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学活动设计如表1所示。
(1)“水的行星”
该部分难度较低。学生阅读教材89页,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即可,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之后教师层层提问:①其中地球上最多的水是什么水?②哪些是淡水?③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有哪些?
并预设答案:①海洋水。②河流水、地下水、淡水湖泊水、冰川。③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引出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的结论,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提升公民素养。顺势承转探究高车水库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奥秘,将“水体的类型”和“自然界水循环”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2)自然界的水循环
该部分难度较大。教师整合图文材料:高车水库位于福泉市岔河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汽,降水充沛。水库坝址所在的围阻河是沅江的支流,最终通过长江流入海洋(图1)。
①在示意图中绘制并说出水库中的水有哪些去向(用箭头表示去向,并写出去向编号和名称)。
②在示意图中绘制并说出水库中的水有哪些来源(用箭头表示来源方向,并写出来源编号和名称)。
③结合教材92页,简析高车水库参与了哪些类型的水循环,以哪种为主(写出主要水循环的编号和名称)。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和任务安排,完成探究活动中的小组合作探究,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梳理主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进行拓展探究。
基础较弱的班级完成难度较小的拓展探究1:高车水库建成后影响了当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并指出该环节的变化。
并预设答案:①增加蒸发量,空气中水汽增多;②攔截地表水,调节水库下游径流量;③增加库区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
基础较好的班级完成难度较大的拓展探究2:高车水库建成后对当地地理环境有怎样的影响(从降水、气温、生物、水循环环节和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思考)。
并预设答案:①对气候的影响。②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对地质的影响。④对水循环的影响。⑤对生物的影响。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所有教学内容后,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适量准备一些课堂小练,调节课堂剩余时间。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同时还要体现设计美感(图2、图3)。
八、导学案
导学案不仅是教材内容再现,还需呈现教材里没有的、对教学有辅助作用的图像或文字材料。“水循环”的导学案如下。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学习目标】①指出地球上各种水体及其占比;②明确水循环的各环节以及类型;③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描述水循环过程。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9页“水的行星”,自主完成表2中的内容。
【合作探究】材料:高车水库位于福泉市金山办事处岔河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汽,降水充沛。水库坝址所在的围阻河是沅江的支流,最终通过长江流入海洋。
①在图4中绘制并说出水库中的水有哪些去向(用箭头表示去向,并写出去向编号和名称)。
②在图中绘制并说出水库中的水有哪些来源(用箭头表示来源,并写出来源编号和名称)。
③结合教材92页,简析高车水库参与了哪些类型的水循环,以哪种为主(写出主要水循环的编号和名称)。
【拓展探究】①高车水库建成后影响了当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并指出该环节的变化。
②高车水库建成后对当地地理环境有怎样的影响(从降水、气温、生物、水循环环节和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思考)。
九、结语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具体体现在着装适宜、表情亲和、自信优雅、教态大方;板书绘图工整、美观,重点突出;语言表达科学规范、言简意赅、丰富流畅、富有感染力;信息技术等辅助手段运用恰当、操作熟练规范;思维反应敏捷,及时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表述不严谨等问题;教学活动承转自如,教学方法和思维训练深入浅出,打造“无痕课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要重视概念教学、过程性学习和“大单元”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进行转化,保证知识的严谨全面。整个课堂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自我导向、信息整合、批判创新、运用迁移等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