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土情境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设计
2024-03-28吴早亮
吴早亮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核心素养的落实,强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落实地理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教师教学要会创设基于生产生活的教学情境,用地理原理、规律解释生产生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价值。进一步激發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最终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传授给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表现。要求教师尽可能开发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话题、乡土地理,联系学生生活,不断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推理、认知、总结提升所学的知识,并能使其对知识真正内化,学到对其终身有用的地理。本节“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能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身边”课程资源,利用社会热点话题、融入乡土地理,案例中生成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课堂引入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减负、高效的学习目标。
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资料分析城镇化的利弊。要求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辩证地、历史地、全局地看待城镇化。基于对课标的理解,以“我爱一座城——宝鸡”为话题,将与城镇化有关的相关要素嵌入,最后探究出城市发展之路。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辨性,让学生知道城市化的两面性,激发学生思考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等。本节课内容简单,素材不足,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课程资源。以 “逃离北上广”“宝中搬迁20年”等现实生产生活情境切入, 既培养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又内置家国情怀,进而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学生行为分析
学生整体基础不错,但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授课时需要灵活处理。大部分学生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宝鸡城市风貌的变迁,所以学生的话题参与度会很高。局限性在于宝鸡地处西北,相对落后,宝鸡的城镇化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相差较大,所以需要多方位、多层次教学来整合开发课程资源,以生动的案例情景来引领本节课。在上课时把课堂的发言权留给学生,教师做好课堂整体导引把控即可。
三、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①通过联系“宝中搬迁”案例体验,总结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落实地理实践力的目标。②通过情景案例能总结“城市病”的表现,分析病因,培养综合思维。③通过中国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的崛起,让学生正确看待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坚定对城市未来的信心,增强区域认知,落实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城镇化”利弊分析,解决方法探寻。
教学难点:如何降低城镇化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前期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制作PPT课件、制作的随堂“学案”。
学生准备: 参观宝鸡市城市展览馆了解宝鸡的百年变迁。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如表1所示。
板书设计如图1所示。
六、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着力于宝鸡乡土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切入,设置问题链和思维训练的角度,量化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整体实施效果较好。遵循了课标要求,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很好地融入授课的过程中,做到了润物无声。可取之处在于首先以宝鸡的变迁切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起学生的共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其次,环节设置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很流畅。最后,第一次引入激励机制,课堂效果好,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了量化统计,利于以后教学的优化。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是一节授课方式的探究课程,有些问题的设置层次和深度有待优化,学生行为的研究量表设置不够全面,今后需不断探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