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城市研学资源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2024-03-28杨苑林榕

地理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水城水循环研学

杨苑 林榕

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在旅行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委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小学、初中、高中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地理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1]。基于此,将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相结合,能够契合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城市研学资源是指城市中可供学生学习、体验和参观的各种资源类型,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其他教育场馆,城市研学资源相较于其他研学资源,具有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资源富集、本土资源熟知、出行时间短、研学易落实等优势。将城市研学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能够更好地落实和开展研学旅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认识区域的能力,培育家国情怀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具有诸多益性。

一、城市研学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

1.城市研学考察活动强化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2]。基于城市研学资源的实地考察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参加城市研学考察活动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社会调查和探究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做中思”,在真实的城市研学情境中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2.城市研学体验活动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2]。通过城市研学体验学习,让学生对地理的空间认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了解家乡的区位特征、自然环境与人文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区域背景下重新审视课堂所学知识与不同区域之间的现实联系,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检验、解读与重构,提升了区域认知水平和能力。

3.城市研学探究活动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2]。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所需的城市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博物展览馆、城市建设规划馆,或者对城市交通、城市人口、城市产业、城市建筑等进行考察,在参观与考察过程中进行研学探究活动,通过从地理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对比、抽象、论证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开放性地理课程内容培育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2]。将城市研学资源融入地理教学,突破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社会活动等领域延伸,体现开放性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人地关系不协调的地理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多引发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问题、工业区位不合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带来的资源紧张等问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融入城市研学资源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闽南水城水循环

1.教学思路设计

案例情境立足家乡的城市研学地理资源,以新课标为主要依据,融入“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挖掘漳州城市与水之间的发展演化为整堂课的情境线索,以漳州“五湖四海”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研学背景,选取“五湖”之一的西院湖作为学生研学的实践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有用的地理,有效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并设计具体的教学思路(图1)。

2.素养目标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涵盖了地理学科课改理念、课程意识、评价意识、学科知识等诸多方面,是地理学科育人的风向标,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3]。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核心素养培育基本导向,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以“五育并举”为基本理念,有效进行教学建构。文章选取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课,依据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设置如下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通过城市研学资源情境,认知三种不同类型的水循环环节、过程和空间位置,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2)综合思维

通过城市研学系列探究活动,从综合要素角度理解水循环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3)人地协调观

通过了解城市建设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稳定、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海绵校园规划活动,使学生形成实验、考察、探究、创造、创新的思维和习惯,落实科学技术思想,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

3.教学过程设计

(1)乡土情境——观:水城古今

播放水城漳州古今对比研学视频,展示漳州城市与水之间的发展演化历程(表1)。

(2)探究原理——探:水城水体

播放水循环动画,使用地理教具简单地演示水循环,教师讲解水循环过程(表2)。

(3)模拟实验——思:水城内涝

展示闽南水城漳州的城市内涝情境,结合水循环原理思考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表3)。

[表3 思水城内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研学问题:

①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势)、人文因素、水循环原理的角度,思考漳州城市内涝产生原因

②城市内涝影响了自然中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模拟实验:

①进行城市硬化路面模型的渗水性实验,探究城市硬化路面对水循环的影响

②进行城市下凹路面的排水性实验,探究城市内部地形、地势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提出的研学问题;通过自制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对城市内涝现象进行深度学习 通过模拟实验,落实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 ]

(4)研学实践——访:水城建设

“绝知此事要躬行”,展示学生闽南水城“五湖四海”海绵城市的研学过程(表4)。

(5)研学汇报——破:水城困境

展示学生闽南水城“五湖四海”海绵城市的研学汇报成果(表5)。

(6)总结升华——圆:生态文明梦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绵城市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育(表6)。

(7)学以致用——建:海绵示范校

基于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实践活动作业,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海绵校园建设”为主题,为学校海绵校园的改造献计献策(表7)。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精心设计,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追求。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重视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尝试将城市研学资源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3-8-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钟晓曼,牛东风,鄂崇毅.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湛江市为例[J].地理教育,2021(12):47-50.

猜你喜欢

水城水循环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水城扬州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水城绍兴